汪丁丁《社会正义》中“个人主义与社会立场”一章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与正义的关系,推荐给vagabond看看
--------------------
阿罗有一篇文章, 《方法论个人主义与社会知识》, 这个主题很重要。讲到现在, 关于社会公平的主要理论, 都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主观判断的立场上的。阿罗在这里叫做“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就是说, 我们只是在方法上坚持个人主义(否则没有办法做研究) 。但是, 尽管如此, 所有“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经济学模型, 包括海萨尼的, 本质上都要求一种知识, 这种知识只能由社会提供, 叫“社会知识”。他在这篇文章里先把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思想阐述了一遍, 从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门格尔首先把方法论个人主义系统化开始, 到后面的如布坎南以及芝加哥学派的后继者, 然后, 阿罗举了相当多的例子来表明他这个看法———每个经济学模型背后都有社会立场。比如我们看中国经济学家写的文章, 看上去都是不偏不倚的, 但实际上都有隐含的信仰和立场。所以我常引用威廉·詹姆士(W illiam James) 的名言“the will to believe”, 有一种意志使他相信这个, 所以他才写这文章。
阿罗举的最后一个例子是博弈论, 他认为, 博弈论作为当代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典范, 它不是一种理论, 而是一种语言, 它直接描述被叫做“社会知识”的那套知识, 所以他才说: 难怪, 博弈论的两位创始人都是维也纳小组的成员, 一个是数学家冯·诺依曼, 一个是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博弈论作为一种语言, 从个体理性选择出发, 它试图解释的是社会现象, 所以在这里, 经济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彻底地展开了它自己, 或者说走到了它的尽头。它要回归到社会。所以, 博弈论今天的研究全都是 社会理论, 已经超出了个体理性选择的范围。博弈论揭示出的“均衡存在性定理”的涵义是什么呢?
阿罗告诉我们, 在逻辑可能的个体行为当中, 有哪些逻辑可能的个体选择或者行为是相容的。这就是数学的作用, 它只告诉我们什么是逻辑可能的或者不可能的, 它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现实可能的———那是政治家的事情。于是, 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到纳什的贡献, 纳什提出的二人讨价还价过程, 描述的是现实发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参考道格拉斯·盖尔(Douglas Gale) 的《一般均衡的策略基础———动态匹配和讨价还价博弈》: 先把现实发生的讨价还价过程描述之后, 再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那就是一个贡献, 因为它不仅仅是“逻辑可能的”, 而且是“现实可能”的了。阿罗也指出了盖尔(1986) 的贡献。但是, 对于盖尔的模型, 阿罗给出了一个评论, 那就是: 什么是价格? 价格从来不是客观的, 它们是主观想像的产物, 是统觉(perceive) 的。这个“价格”是张五常经常谈到的价格, 而不是我们在价格标签上看到的那种“价格”。它包括所有的交易费用, 是主观想像出来的。而这个“价格”的形成, 是谈判模型要解决的, 是预期行为的一种均衡, 不是对现实行为的均衡可能性的证明。比如, 在古诺模型中, 当厂商不知道对方的生产成本的时候, 会碰到什么样的竞争呢? 这就需要引入成本的概率分布, 一旦引入了这个分布, 这个竞争就由不完备信息博弈转换为信息完备而不完美的博弈。但是, 阿罗认定: 博弈论发展到今天, 无非是告诉我们, 纳什均衡不是行为之间的均衡, 而是理性行为的预期之间的均衡。那么, 什么是“预期”呢? 人们如何建构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期呢? 这是一种知识, 预期就是知识传统, 一个人上过学, 知道了更多的生活方式, 于是对生活的预期就会发生变化; 受了巴赫和贝多芬的熏陶, 听音乐的感觉就变化了。所以, 预期, 就是哈耶克的“知识传统”, 每一个博弈者都是根据他个人的知识传统建立他的“预期水平” ( expectation level)的, 然后, 他现在享有的生活水平进入他的“视野”, 构成了他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和“向往”。
所以, 阿罗的文章告诉我们, 是“预期”把我们带到“知识”问题面前。所以, 阿罗最后的结论是:知识必须以个人方式才能被理解, 但知识是以社会方式被提供出来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哈耶克问题。
这样, 阿罗的演说的最后部分, 就提到了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 五十年来对于经济学理性假设的批评, 即, 完备理性应当被代以“有限理性” ( bounded rationality) 。阿罗认为, 西蒙的“有限理性”和他的“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是相关的。这是关于“社会知识”的形成以及主体理性的涵义, 即, 每个人都是有界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