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24 1
2007-04-24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乐黛云、中国人民大学黄涛,分别撰文《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楼宇烈)、《构建另一个全球化》(黛乐云)、《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黄涛),对弘扬传统文化,改变当前的传统文化危机,反对西化全球化,献计献策。这样的事景在我们的历史上一再发生经常发生,特别是近百年来更是屡见不鲜。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胜于雄辩”。那么,回顾百年的纷争,历史和现实究竟走向了哪一边?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果与发展,究竟是传统文化的结果,还是西化的结果?我们今天的享受和福址是传统给予我们的?还是西化给予我们的?这是一些很容易的判断。

那么,为什么在传统与现实的交锋时,维护传统最强烈的是最有文化的专家学者,而不是缺少文化的大众?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人本位的文化,而是权本位的垄断性质的文化。权威是这一垄断的受益者。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是这个道理。所谓的认祖归宗,说到底就是认权拜权,就是找一个东西来统一你,垄断你,塑造你,约束你,代表你……如今的龙图腾,拜祖祭孔,会给人带来什么?几千年来这些香火鼎盛的偶像,又给我们的先人带来了什么?几千年过去了,人家以人为本数百年了,我们直到现在,怎么还不拜一拜人自己——拜一拜人权、人的自由和尊严?可见,我们的文化非人化是多么地传统、多么地顽固啊!

权威必然是垄断的。你看我们的语言文字,从创造到定成完全是为了垄断,而不是为了普及。与西方语言文字相比,它的字体结构的复杂它的含义的繁多,必然导致掌握的困难。形成少数垄断者的特权。特别是它曾经的书面用语和生活用语的脱离,弃广大众生于象牙塔之外,更突显出它的特权和垄断性质。所谓登堂皆鸿儒,出入无白丁。正是这种威权垄断的自得写照。

还有,黄涛等一些专家学者要保护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特权的垄断的,还是愚民的。这些节日不是为神为鬼为自然就是为垄断特权的,没有为人——人性的(惟一一个与人相关的节日,却不是纪念屈原这个人的,而是纪念他忠君爱国观念的)。远不象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狂欢节、那样为人的人性化的。那么,这样非人的节日的被人冷落,也就是必然的了。对于人来说今天是将来还会是,得人性者昌,逆人性者亡,这是不以谁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再怎样喝五作六都没用。

我们这个民族,患了严重的自恋自大症和阿Q精神病而无觉。乐意穿着人家的西服,偏要弄一套不同人家的衣服来显摆;学着人家的样、走着人家的路,偏要变点样绕点弯以示特色。这些毛病,越是精英越严重。奇怪的是,我们越是自大自恋却越不自重——不认识人、不了解人、迷失人、压制束缚人。人本来是本,是万物的尺度。在我们这里,古代是天、地、神、鬼、族、君、国是本,是人的尺度;而今,不仅国、族、传统、文化、主义、就连特色也成了量裁人的尺度。楼宇烈教授在《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文中说:“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中国。这个特色在什么地方?离开了我们的文化传统,我想这个特色就表现不出来。所以,只有在认同我们的文化传统,把我们的文化传统继承下来、发展起来,才可能有我们的特色。”你看你看,这是以什么为本?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是为了突出特色——以特色为本。人沦为表现特色的工具。

与楼教授所见略同的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在其《构建另一个全球化》中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点是“合而不同”。主张建立一个“合而不同”的全球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全球化。你要是问一下这个“特色”是什么?这个“合”是什么?这个“同”是什么?怎样“合”?怎样“同”?怎样“化”,具体答案就是似是而非的,概念的、相对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法操作的。这是中国精英的拿手绝活。

(毋庸讳言,关于国学问题,虽然有的精英是在装糊涂,但许多的“家”和“者”是真糊涂。否则,我们的文化也不会这番模样,像拉磨的驴一直走不出圈子。)

不可否认,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已大势所趋,当初不理解的反对的如今也不得不偃旗息鼓。转向批判非议,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政治普世化——即平等、自由、人权、民主。我们的“家”们,常常是有意或无意的用个别PK一般,用特殊(特色)来偷换普遍。权且用“合而不同”来套解全球化,那么经济的“合”就是市场经济的准则和规律——WTO规章和准则;“不同”就是在市场经济准则下的自主经营。然而,无论你经营的多么花样翻新、多么与众不同、多么有特色,都不能违反市场经济的规章和准则这个“合”,否则就会遭到投诉和处罚,否则,就没人和你玩了。同样,如果我们承认平等、自由、人权、民主是普世政治的“合”,那么,我们只能在这种“合”里,找“特色”,而不能用这个“特色”,来对抗来取代平等、自由、人权、民主这个普世的“合“。其实,对于人的福址来说,特色、传统、古今、中外,都不重要,都是无所谓的,何者有利于人的幸福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把何者拿来用之。不知我们的“家”们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鼓捣什么传统、特色来非人误人呢?这种向后看的“后取向的文化”,已经让先人和我们吃尽了苦头。

当前,所谓的国学热再度升温,国学院遍布世界受到全世界的追捧云云,其实是一个假象,是一个泡沫。对于人来说,无论是国学还是族学,历史的要回归历史,现在的总归是现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化何尝不是如此?马克思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唯物观、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观,一再论述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旧事物的不断死亡和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直到有一天民族、阶级、不再存在,国家也已灭亡,人类大同,共产主义实现。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可是,百年以来,硬是有人出于种种目的,有意无意地螳臂当车,鼓吹人们不要向前看,要向后看,向前看是没有出路的是死路一条的,只有向后看回归传统,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这些人,把传统文化打理成各种华丽的特色包袱,不断地往人们肩上叠加,不仅束缚了人们的手脚,而且使人不堪重负,无法进步的快,进步的远。中国百年以前就是如此,人们一直被传统文化这根缰绳栓着,几千年来围绕所谓的传统文化转着圈子,无法前行。因此,远远落后于没有这根缰绳和枷锁的西方文化。本来人是文化之本,文化是人进步的阶梯,发展的桥梁,解放人幸福人的工具。这些后取向文化的权威,却反其道而行之,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当做根本,而人成了延续巩固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工具、奴仆。他们的奇怪的理论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传统文化、他保持传统文化,没有传统文化,其族不成为族,其国将不国,其人将不成为人。因此,他们嘲笑领军世界的美国,没有历史,没有传统没有文化。殊不知,这恰恰是美国执世界牛耳的根本所在。他不被历史所束缚,不被传统所囚,以人为本,兼容并蓄,开创发展,才成今天的宏业。这是“前取向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11 11:31:00
感觉有些东西说的太过了,对传统文学也别抱什么敌对态度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