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妈存折上或者箱底下的钱是不是储蓄?应该是吧。
刘老板帐户上的钱和保险柜里的钱是不是储蓄?应该是吧。和王大妈的有何区别呢?
我们来看看经济学词典里是如何描述“储蓄”的。《现代经济学辞典》释曰【savings 所有未花费于当前消费的货物或者服务上的收入。厂商和家户都有储蓄】(戴维·皮尔斯等编著,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1992)
王大妈的钱和刘老板的钱都符合这个定义,因此,都是“储蓄”。王大妈是家户(居民户),刘老板则是商户(厂商)。
“未花费于当前消费”包含一种计划、打算的意思,我们能够用“意图”二字来区分王大妈和刘老板的钱的性质有何不同吗?或者问,什么叫做“当前消费”?没有办法界定。你可以说刘老板的钱是用来购买设备原料或者发放工资的,是有用途的。但是,谁的钱没有用途?王大妈的钱不也是为了给儿子结婚盖房子或者给女儿出嫁办嫁妆或者自己养老用的吗?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存钱而存钱的,存钱都是有目的即有消费意向的。
你仔细揣摩词典给出的这个定义,就会发现其中有严重问题,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未花费于当前消费的货物或者服务上的收入”这种东西,因为所有的收入都是伴随着消费进行的——居民的收入是厂商对劳务消费的结果,厂商的收入是居民对水平消费的结果。此外,“收入”或者“消费”通常都是被定义为流量的,即考虑的是一段时间内的收入或者消费,因此,“当前消费”就格外含糊了,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
我要问的是,还有和王大妈或者王老板的钱性质不同的钱吗?没有了吧?
所有的钱都是有主人的,即有所有者的,或者说是持有者的。什么是持有?持有就是没有被用于消费,就是持在“手中”,“持有”就是“储蓄”。用于消费的钱都在交换的瞬间属于了商品出售者持有,即由买主的储蓄转换为卖方的储蓄,中间没有时差,一毫秒都没有。
因此,如果让我为这部词典撰写这个条目,我不会像皮尔斯那样叙述,而会写为“储蓄:居民或者厂商所持有的货币量”。显然,根据这样的定义,“储蓄”是一个存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持有的货币量。
这样一来,大家都明白了,所有的货币,时时刻刻都处于储蓄状态。在一个居民和厂商构成的社会里,货币从货币当局出来之后,若不在王大妈、李大妈的存折和箱底,就一定在张老板、刘老板的帐户或者保险柜里,我们再也找不到没有被储蓄的货币存在了。换句话说,一个经济体的货币存量就是这个经济体的储蓄。或者简单地说,国家发行多少货币,就有多少货币存量,即储蓄。
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说到:在没有增发货币的情况下,一个由居民和厂商构成的经济体系不可能有储蓄的增加。即,国民储蓄增量=居民储蓄增量+厂商储蓄增量≡货币增发量,若没有增发货币则国民储蓄增量就是0。(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271、328)
根据本人的经验,当在你的经济学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储蓄”这个词汇的时候,绝大部分都不是出现在对之定义当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科书的编者或者讲课的老师通常都默认大家对这个概念是当然应该理解的。但是事实上,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理解它。
王大妈存折上或者箱底下的钱是不是储蓄?应该是吧。
刘老板帐户上的钱和保险柜里的钱是不是储蓄?应该是吧。和王大妈的有何区别呢?
我们来看看经济学词典里是如何描述“储蓄”的。《现代经济学辞典》释曰【savings 所有未花费于当前消费的货物或者服务上的收入。厂商和家户都有储蓄】(戴维·皮尔斯等编著,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1992)
王大妈的钱和刘老板的钱都符合这个定义,因此,都是“储蓄”。王大妈是家户(居民户),刘老板则是商户(厂商)。
“未花费于当前消费”包含一种计划、打算的意思,我们能够用“意图”二字来区分王大妈和刘老板的钱的性质有何不同吗?或者问,什么叫做“当前消费”?没有办法界定。你可以说刘老板的钱是用来购买设备原料或者发放工资的,是有用途的。但是,谁的钱没有用途?王大妈的钱不也是为了给儿子结婚盖房子或者给女儿出嫁办嫁妆或者自己养老用的吗?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存钱而存钱的,存钱都是有目的即有消费意向的。
你仔细揣摩词典给出的这个定义,就会发现其中有严重问题,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未花费于当前消费的货物或者服务上的收入”这种东西,因为所有的收入都是伴随着消费进行的——居民的收入是厂商对劳务消费的结果,厂商的收入是居民对水平消费的结果。此外,“收入”或者“消费”通常都是被定义为流量的,即考虑的是一段时间内的收入或者消费,因此,“当前消费”就格外含糊了,谁也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
我要问的是,还有和王大妈或者王老板的钱性质不同的钱吗?没有了吧?
所有的钱都是有主人的,即有所有者的,或者说是持有者的。什么是持有?持有就是没有被用于消费,就是持在“手中”,“持有”就是“储蓄”。用于消费的钱都在交换的瞬间属于了商品出售者持有,即由买主的储蓄转换为卖方的储蓄,中间没有时差,一毫秒都没有。
因此,如果让我为这部词典撰写这个条目,我不会像皮尔斯那样叙述,而会写为“储蓄:居民或者厂商所持有的货币量”。显然,根据这样的定义,“储蓄”是一个存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持有的货币量。
这样一来,大家都明白了,所有的货币,时时刻刻都处于储蓄状态。在一个居民和厂商构成的社会里,货币从货币当局出来之后,若不在王大妈、李大妈的存折和箱底,就一定在张老板、刘老板的帐户或者保险柜里,我们再也找不到没有被储蓄的货币存在了。换句话说,一个经济体的货币存量就是这个经济体的储蓄。或者简单地说,国家发行多少货币,就有多少货币存量,即储蓄。
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说到:在没有增发货币的情况下,一个由居民和厂商构成的经济体系不可能有储蓄的增加。即,国民储蓄增量=居民储蓄增量+厂商储蓄增量≡货币增发量,若没有增发货币则国民储蓄增量就是0。(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271、328)
储蓄总量≡货币总量,这个道理十分简单。打个比喻,你把两个水池里的水加起来,它就等于两个水池里的水加起来,或者再加上你新补充的水量。如果你不补充则就不可能增加,因为货币流也是一种物质流,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嘛。差异只是水不在这个池子里必然在那个池子里,但是总量不会变化。作为居民和厂商所持有的货币量,货币从何而来?从货币当局来,所以顺理成章地,储蓄量=货币量,进而,储蓄增量就等于同期的货币增量。
如此,我们就知道,储蓄S这个概念在经济统计中是完全多余的,完全可以从货币当局的造币厂得到这个数据(告不告诉你是另一回事儿了)。还有些许意义和用途的,只是钱在居民和厂商两个部门的分布状况。
经济学对价值流和货币流的混乱认识常常导致一些可笑的结论。比如在证券市场上,我们常常听到 “市值一日蒸发N亿”这种说法,就是混淆了货币流和价值流两个概念的谬谈,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今日市场对证券的价值评估比昨日减少了N亿”。你可以对着面前的东西做出你的价值评估,但是东西还在那里(不论它归属于谁),兜里的钱也不会不翼而飞(不论口袋是谁的),什么都没有蒸发,变化的仅仅是你的价值判断而已。蒸发的仅仅是价值流,而不是货币流。不信你把大家口袋里的货币和股票都集中起来,看看少了一分或者一股没有。
凯恩斯说,储蓄要等于投资,即S=I。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里,投资就是银行贷款,或者说厂商用于投资的资本都来源于银行贷款。这样看来,S=I好像是说储蓄等于货币发放,但是就所有权方面来看意义完全不同。储蓄量=货币量,被储蓄的货币的所有权属于储蓄者,但是如果储蓄=贷款,则就毫无意义了——银行贷款是要归还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嘛。显然,这里的银行没有包含在两个部门分析当中,但它又是被当作商业银行看待而非货币当局看待的,即本应该包含在厂商部门来看待。大家储存不属于自己的钱干吗?这不等于大家保存着对银行的欠条吗?等到贷款全部回笼之后,大家不是还是身无分文吗?
凯恩斯的《货币通论》大家都说很难理解,其中这个要求和储蓄相等的“投资”概念就是一例。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当中,投资不是大家理解的厂商为了生产而进行的投资,不是厂商的行为,而是银行的行为。银行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更多的货币回流吧?那么,银行如何可以做到贷出去1元收回来2元?多出的1元从何而来?因此,《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说,在不增发货币的情况下,最终所有的盈余都表现为一个债务:厂商或者居民借银行100万,这个两部门体系中就只有100万,还100万之后哪里还有货币去归还借贷利息?除了写给银行一个欠债的单据之外还能怎么样?要不你银行再向两部门放贷200万?自个儿来个拆后墙补前墙?要不就接受厂商或居民自己印制货币用来还贷。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厂商和居民可以被准许自己发行货币,还借你银行的钱干吗?
不要把概念随便简称。例如能够简称为“储蓄”的概念包括“你现在的货币拥有量”、“你每年(月等)可以结存多少钱”、“你每年可以存进多少钱”、“从某时开始到现在你存进了多少钱”等等。要知道这些说法对应的统计方法或者说其变量性质是不尽相同的。“你现在的货币拥有量”是标准的存量概念,每一个时间点上都可以测度一个数据出来,可大可小;“每年(月)可以结存多少钱”则是标准的流量概念,每年(月)有一个数据,数值也是可大可小的,但是和“你每年可以存进多少钱”相比,它考虑的是结余数,其中已经去除了支出;而“从某时开始到现在你存了多少钱”则是一种特殊的存量即“流存量”或“水表数”,它的取值对应于“现在”这个时点,因为是水表数,只考虑了存入的而不考虑流失的,所以这个数是单调递增的。
同样,“投资”概念也是这样,“当前的资本存量K”是一种投资概念,“每年的计划投入数”、“每月完成的投资量”等也是投资概念,“从某时到现在共投入了多少”还是投资范畴。同上一样,几种说法是各不相同的,不能笼统地以一个符合I表示。
再比如“产量”,在关于“产量”的长篇大论之后,你可曾知道这个产量是如何统计出来的?是安装在流水线终端的计数器上的数字?是成品库里的库存数?还是工厂的设备能力?抑或是营销部门每季度(月、周)签订的订单数量?或许是生产部门安排的生产计划数?……当你看到符号“Q”时,你可曾确切知道了它的含义(测度方法、变量性质)?
宏观经济学当中这种似是而非含糊其词的概念非常普遍,除了拉数学大旗做经济学虎皮,得出一系列牵强附会的所谓规律之外,再无任何实际用途了。
你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可曾遇到或者说意识到这种问题?
阅读参考:
投资与储蓄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29841
楼主好:你的长篇大论我还得仔细消化,我会多次反复阅读。初次看过后,我赞同你文中关于储蓄的定义:“储蓄:居民或者厂商所持有的货币量。显然,根据这样的定义,储蓄是一个存量,是指在某个时点上持有的货币量”。对这句:储蓄总量≡货币总量.也赞同。我的观点与你是基本一致的。
对于凯恩斯有关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我在人大宏观经济栏目正与网友讨论呢。储蓄的定义不同,经济学基本理论也就不同了,所以你的观点对经济学理论研究非常重要。我会认真学习的。
马先生好:
我觉得你在收入决定经济熵的那个公式之中的收入Y,其实就是我这个意义上的储蓄概念,是一个存量,否则,如我前面给你回帖所说,一个流量的“收入”不可能决定一个时点上的“熵”。
Y=kYo,这个式子是无法成立的!!!只有Yo和Y两个变量同性质方可!——要么都是存量,要么都是流量!
你的问题恰恰就是数学逻辑问题。
championway:Y=kYo,这个式子是无法成立的!!!只有Yo和Y两个变量同性质方可!——要么都是存量,要么都是流量!
==============================
国民收入是由货币收入的再支出周转形成的。例如有1元初始收入周转3次,总收入3元。1元是存量,3元是流量。乘数为3。存量周转形成流量。对吗?
championway:Y=kYo,这个式子是无法成立的!!!只有Yo和Y两个变量同性质方可!——要么都是存量,要么都是流量!
==============================
国民收入是由货币收入的再支出周转形成的。例如有1元初始收入周转3次,总收入3元。1元是存量,3元是流量。乘数为3。存量周转形成流量。对吗?
错了呀老马。
你还是没有搞清楚“流量”这个概念。并不是只要经过时间段的积累就是流量!
举个例子:比如你端一盆水,这个水量是存量(因为可以随时变动、随时测度)。现在你将其倒入另一个盆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水都在另一个盆中了,这个水量依然是存量而不是流量(其中水量依然是随时变动、随时测度)。
流量的特征是“对应于时段序数而不能够在时点上被测得”。你说的这种周转结果,是对应于某个时点的(如指定的周转周期的末点),是存量而非流量。作为一个流量的“国民收入”,其描述应该是YT=?,其中还要指出T=1th、2th、3th、4th、……
你最好再看看我关于流量存量的几个帖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3 10:22:10编辑过]
错。
流量存量都是动态概念,都是随“时”而变的,“流量”可以看作是时期序数的函数,存量可以看作是时间变量的函数。
举个例子:比如你端一盆水,这个水量是存量(因为可以随时变动、随时测度)。现在你将其倒入另一个盆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水都在另一个盆中了,这个水量依然是存量而不是流量(其中水量依然是随时变动、随时测度)。
======================
支出一次有如端一盆钱,再支出一次将钱倒入另一个盆中,再又支出一次倒入第3个盆中。钱只有一盆是存量。总收入按三盆钱计算。OK

举个例子:比如你端一盆水,这个水量是存量(因为可以随时变动、随时测度)。现在你将其倒入另一个盆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水都在另一个盆中了,这个水量依然是存量而不是流量(其中水量依然是随时变动、随时测度)。
======================
支出一次有如端一盆钱,再支出一次将钱倒入另一个盆中,再又支出一次倒入第3个盆中。钱只有一盆是存量。总收入按三盆钱计算。OK

马先生怎么晕了?存量和流量的区别不是按照取值大小判断的。
你的公式S=kρY,其完整的、考虑流量存量概念时的写法应该是St=kρYT,在运用时必须指出t(时点)和T(时段序数)的具体数值,而简写为S=kρY是完全回避变量的流量存量性质的。
举个例子:比如你端一盆水,这个水量是存量(因为可以随时变动、随时测度)。现在你将其倒入另一个盆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水都在另一个盆中了,这个水量依然是存量而不是流量(其中水量依然是随时变动、随时测度)。
======================
支出一次有如端一盆钱,再支出一次将钱倒入另一个盆中,再又支出一次倒入第3个盆中。钱只有一盆是存量。总收入按三盆钱计算。OK

你这里的“总收入”就是倒来倒去100次,也是一个存量,而非流量,因为它不是对应于某一时段的变化量,而是可以在任意时点上测度的量——即存量。
你这里的“总收入”就是倒来倒去100次,也是一个存量,而非流量,因为它不是对应于某一时段的变化量,而是可以在任意时点上测度的量——即存量。
==============================
总收入应该是某一时段的变化量(流过三盆的量)。任意时点上测度的只有一那盆钱(存量)。再如在一定时期内,A君们工资收入1000元,支付给B君们,B君又支付给C君们,总收入是A十B十C君们之合,3000元了,这是流量。A君们工资收入留在C君钱袋里沒支出去,工资收入1000元,这是存量。
你这里的“总收入”就是倒来倒去100次,也是一个存量,而非流量,因为它不是对应于某一时段的变化量,而是可以在任意时点上测度的量——即存量。
==============================
总收入应该是某一时段的变化量(流过三盆的量)。任意时点上测度的只有一那盆钱(存量)。再如在一定时期内,A君们工资收入1000元,支付给B君们,B君又支付给C君们,总收入是A十B十C君们之合,3000元了,这是流量。A君们工资收入留在C君钱袋里沒支出去,工资收入1000元,这是存量。
在某一时段内,A君的收入和A+B+C君的总收入一定是同性质的!
这就像商店收银员在下班时钱柜里的钱数,她把它交给老板,老板回家又交给老板娘一样。
或者说,你在管道上安装N个水表,然后把水表读数加起来一样。
或者说,会计把一堆钞票点了N遍……
这样说吧,你的S=kρY,必须告诉大家,是第几个时期的Y决定了哪一个时点上的S,为何?或者说,你的Y=kYo,又是哪一个时点上的Yo决定了第几个时段的Y值。
楼主,下面是一个转帖,请提意见!
我认为关于储蓄的定义要从国民收入形成的机理上做更全面的理解。在分析国民收入形成机理时遵从这样的约定,即收入等于支出;支出又分为投资和消费两类。在约定的条件下,通过四方面来表述我的观点。
首先,有一个期分析,例如单位时间用年表示。在一年内形成的国民收入,是由货币收入的支出和再支出周转形成的。而投入到本年的货币收入就是前一年收入储蓄的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不是只在年初支出,而是在一年中陆续支出的货币资金。
第2,前期的收入储蓄用于本年的支出,叁与社会资金运动,形成支出与再支出的循环周转。
第3,在资金循环周转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收入都全部用于再支出,会有资金留存。
第4,在期末的最后时点上,没有支出的资金,也视为资金留存。
在这四方面条件下,投入到本期的货币收入称为事前收入,而本期的资金留存定义为储蓄。所以有:事前收入恒等于本期的储蓄。
把本期收入的资金留存定义为储蓄。与前文中的储蓄定义是一致的,即储蓄是某时期内沒有用于支出的收入。与凯恩斯定义的储蓄相比较,只是在支出的构成上不一致。凯恩斯把储蓄定义为某期内沒有用于消费的收入。国民经济核算指标解释储蓄:总储蓄 指可支配总收入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额,是以凯恩斯储蓄定义为依据的。这个储蓄定义没有包括用于投资后的余额这一项。却去先验地规定总储蓄等于总投资。而我文中的支出是指投资和消费支出。因而储蓄是用于投资和消费后的收入。而且,储蓄恒等于事前收入。
我认为这样定义储蓄符合实际情况,而且逻辑严密。请你和各位网友指正!
马老师早上好。
凯恩斯的那套理论其实非常混乱。你以上的这个论述中,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不论投资还是储蓄、消费等等,都是针对货币流的。这样一来,就有一个“流域”问题,即货币的所有权问题。
要知道,宏观的这种货币流分析,是在“两个部门”的假定下进行的,因此,始终要把握也只需要把握流在流域(部门)间的流动方向问题。不论是把储蓄定义为“某时期内沒有用于支出的收入”,还是“某期内沒有用于消费的收入”,这都没有指出其流域问题,即讳言了是谁的收入、支出、消费。如果是“某时期内沒有用于支出的收入”,则此储蓄不过是厂商储蓄(或叫厂商净收入)S1;如果是“某期内沒有用于消费的收入”,则此储蓄不过是居民储蓄(或叫居民净收入)S2,完全是两个概念。凯恩斯不过是把局部的储蓄概念偷换为了整体的储蓄概念。
在两个部门分析中,厂商的收入Y1就是居民的支出C2,居民的收入Y2就是厂商的支出C1。总收入是Y=Y1+Y2,总支出C=C1+C2,因为不管怎么流动都是整个经济体中的内部流动,因此总量不可能增加,即必然是总收入=总支出,即Y=C;如果储蓄被视为收支剩余或叫做净收入,而且总储蓄S=部门储蓄之和=S1+S2,显然S=(Y1-C1)+(Y2-C2)=(Y1+Y2)-(C1+C2)=Y-C=0,也就是说,如果总储蓄是针对这个经济体(两部门)的,则总储蓄必然等于增发货币的货币量(现假定为0,即不增发货币),因为两个部门不具有货币的自生能力。
储蓄就是手里现在的钞票,就这么简单。钞票不在厂商手里就在居民手里,总量必然就是货币的总发行量。
Championway:“不论是把储蓄定义为“某时期内沒有用于支出的收入”,还是“某期内沒有用于消费的收入”,这都没有指出其流域问题,即讳言了是谁的收入、支出、消费。如果是“某时期内沒有用于支出的收入”,则此储蓄不过是厂商储蓄(或叫厂商净收入)S1;如果是“某期内沒有用于消费的收入”,则此储蓄不过是居民储蓄(或叫居民净收入)S2,完全是两个概念。凯恩斯不过是把局部的储蓄概念偷换为了整体的储蓄概念。”
===========================
某时期内沒有用于支出的收入,在两部门模型条件下,应包括厂商储蓄和居民储蓄。
Championway:“在两个部门分析中,厂商的收入Y1就是居民的支出C2,居民的收入Y2就是厂商的支出C1。总收入是Y=Y1+Y2,总支出C=C1+C2,因为不管怎么流动都是整个经济体中的内部流动,因此总量不可能增加,即必然是总收入=总支出,即Y=C;如果储蓄被视为收支剩余或叫做净收入,而且总储蓄S=部门储蓄之和=S1+S2,显然S=(Y1-C1)+(Y2-C2)=(Y1+Y2)-(C1+C2)=Y-C=0,也就是说,如果总储蓄是针对这个经济体(两部门)的,则总储蓄必然等于增发货币的货币量(现假定为0,即不增发货币),因为两个部门不具有货币的自生能力。”
==========================
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两个部门模型中,如果存在居民储蓄,即厂商的收入丫1小于厂商的支出C1,差额部分等于厂商向银行借款,这就构成了叁部门的模型,而银行借款等于居民储蓄额。在凯恩斯的模型中总投资=居民储蓄。在我的模型中最初投资=居民储蓄。因为最初投资经过厂商之(企业部门)间的投资再支出才能形成总投资。
某时期内沒有用于支出的收入,在两部门模型条件下,应包括厂商储蓄和居民储蓄。
你这一论述表明,你承认了总收入=总储蓄。这正是我要表明的。当没有增发货币的时候,总收入=0=总储蓄。在两部门分析当中,一个部门的收入必然表现为另一部门的支出;收入是一个矢量,是要表明货币流动的方向的,所以总收入必然为=0。
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两个部门模型中,如果存在居民储蓄,即厂商的收入丫1小于厂商的支出C1,差额部分等于厂商向银行借款,这就构成了叁部门的模型,而银行借款等于居民储蓄额。在凯恩斯的模型中总投资=居民储蓄。在我的模型中最初投资=居民储蓄。因为最初投资经过厂商之(企业部门)间的投资再支出才能形成总投资。
你说得没错啊,事实上,两部门(不具有货币发行权)经济是无法存在的,这我在《终结》里有详尽的分析。
如果把银行看作是商业银行,则不存在包括银行在内的“三个部门”,商业银行是厂商的一部分。如果把银行看作是货币当局,则它是外生因素,两部门体系的总储蓄必然依赖于货币当局的货币发行。凯恩斯的总投资其实就是银行的货币发放,它最终表现为总储蓄而不应该是居民储蓄。
先生把居民储蓄看作最初投资不妥,因为①“投资”不应是居民行为而应是厂商行为;②初始投资应该视为厂商向居民的劳务采购行为;③不存在厂商间投资这种概念,这是一个习惯性错误,因为厂商是作为“一个部门”看待的。考虑厂商之间的交换问题,则就不是两部门分析了,而是多部门分析了。
如果把银行看作是商业银行,则不存在包括银行在内的“三个部门”,
=================================
我把银行列为叁部不恰当。这只应是两部门模型。这儿做更正。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