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9364 12
2005-04-16
最近正在研究东北亚合作和环渤海经济圈的课题,以前对这方面了解不多。专门到这里来求助。请各位给些建议,给推荐一些高水平的paper。多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6-6 22:26:00
东北亚泛指亚洲东北部,包括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蒙古及中国的六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二市(北京、天津),涉及六个国家,面积达两千多万平方公里,有十几亿人口。其中既有经济发达的日本,也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韩国,还有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中华北沿海地区被称为中国沿海的“北方黄金海岸”。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在亚太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发展前景也较为乐观。 华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合作一是要在多个空间层面参与合作,二是发挥优势,互惠互利。首先,区域内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易于实现产业转型,加强经济合作,各国都能在合作中得到巨大经济利益,这是发展东北亚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次,区域内各国之间有最佳的地缘关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与俄罗斯、中亚等国家是近邻。而且与各国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十分方便,这为各国发展经济合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尤其是贯通中国大陆的新亚欧大陆桥已经开通,为东北亚地区通向欧洲开辟了捷径。华北地区可以分三个层次参与合作,一是华北地区与东北亚及周边省市的合作,二是与韩国、朝鲜和日本的合作,三是与俄罗斯、蒙古的合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6 22:30:00
在威海举办的东北亚经济论坛能否延续下去,使之成为定期或不定期的“例会”,这是与会者普遍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而对“达沃斯经济论坛”和“博鳌论坛”创造“注意力经济”的“神话”心仪已久,急于借助这次会议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威海市有关部门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各国前政要还是现政要以及学者和地方政府官员,都不可避免地与这个话题邂逅。
  与会期间一直笑容可掬的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不失时机地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趁热打铁”。他说,东北亚经济论坛的气氛非常好,各方的兴趣非常高,开了一个好头,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当然会有各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他说,他本人非常有兴趣看到东北亚经济论坛发展成为一个“例会”。
  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说,东北亚的经济合作比起北美、欧盟的区域经济合作,目前来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东北亚要迎头赶上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需要建立两个层次的对话机制:一层是官方的对话机制,目前业已形成了东盟加中日韩三国的“10+3”政府间的对话合作机制,同时我们还需要讨论和研究其它方面的官方合作对话机制;另一层是民间的合作对话机制。此次在威海举办的东北亚经济论坛,是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重要活动,希望将来在韩国、日本都能有这样讨论东北亚经济发展的论坛,形成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机制和网络。
  威海市副市长陈伟说,东北亚经济论坛能不能成为一年一度的例会,这要看与会各方的意愿。从本次论坛情况来看,东北亚各国对形成这种稳定的对话机制和平台表现出浓厚兴趣与迫切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艾丰希望“东北亚经济论坛”长期花落威海。他说:“以前我曾经多次来威海,对这个地方比较熟悉。这儿的气候和环境都很好,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地方。我建议有关方面趁着这次论坛在威海的举办,成立一个常规性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协调组织’,常务办公机构就设在威海好了!”艾丰在他以《21世纪文化应该是协调文化》为题的演讲中提出了“协调文化”的概念。他说:“上个世纪的文化和理念都带有强调对抗的色彩和倾向,新世纪应该建设‘互利合作为核心的协调文化’,并以此为引导加快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东北亚地区不仅是亚洲也是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是相通的,本来就是重视整体,讲求均衡,强调协调的。新世纪不是没有矛盾,也还有上世纪遗留下来的问题,关键在于不要用对抗、而要用协调来解决这些矛盾。用协调求得互利,用互利求得合作,用合作求得发展,用发展求得矛盾的解决。”
  打造一个开放的经济圈 
  尽管各方对“东北亚经济论坛”能否办成例会出言谨慎,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长期对话谋求东北亚各国经济协作已经成为与会各界人士的共识。
  尽管讨论中的“东北亚经济圈”还只是一个并不成型的“毛坯”,但与会者仍然认真地为这个注定会给各国带来好处的“经济圈”的形成设想着各种各样的思路。
  日本经济新闻社杉田亮毅在《日本的结构调整与东北亚经济共同体》的演讲中,提出日、中、韩三国的经济合作方式:目前是在竞争中协调,中长期内应该努力建立共同市场。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万季飞提出,欧元的正式使用标志着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欧元区的形成,此举将大大促进欧盟国家内部的经济统合,形成欧洲大陆的一体化经济。他认为,要充分借鉴世界其他地区区域化发展的模式和经验,探索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新模式。这一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较为现实和长期的发展战略,分阶段进行。要利用东北亚地区各经济体优势互补的特点,进一步推动地区贸易和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目前,除个别成员外,东北亚大部分经济体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可以依照共同的原则,公平合理地解决贸易和投资合作中的争端。
  韩国著名经济学者、东西方中心高级顾问赵利济在《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亚开发银行的构想》中提出,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全球化的离心力与区域化的向心力相互作用,良性的区域化发展有几项重要的工作,即:为东北亚地区建立国际管道系统、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以及电信通讯建设,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资本投资。
  他公布了一项东西方中心的研究结果:升级与发展东北亚基础设施将在未来15到20年内每年投入70亿美元,而现存的国际发展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最大上限离这个要求还有50亿美元的缺口。要解决区域基础建设所需资金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建立东北亚开发银行,作为资本流向区域的新载体。他认为区域内部的股权国应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和俄罗斯。美国预期将成为区域外最大的参与者,其他的区域外参与者,包括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预计最初的投资大约为200亿美元。其中的60%将来自区域内国家。  
  日本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所长吉田进提出,目前东北亚多边合作机制仍未见端倪,要提出几个重点实施的项目以促进多边合作的发展。他提出的项目有:建立亚洲长期能源安全供给机制,完善东北亚运输走廊、开发旅游业等。
  韩国贸易协会会长金在哲建议,要促进中、日、韩三国在物流领域的合作,应建设电子商务网络,特别是三国间需要有连通报关、物流、银行、保险及货物运输公司的统一网络,实现三国“无纸贸易”。要加强三国间在环境方面的合作,共同利用好黄海。他建议企业界应成为合作的主体,同时努力寻求避免区域内企业重复投资。
  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前社长秋山富一指出,地域经济圈的形成有利于促进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有利于通过制度的统一化和简单化,促进服务信息、人员的交流,从而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他强调,地域经济圈不能走向封闭化,必须具有与世贸组织规则的一致性。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主任、首席经济学家迪帕克对秋山富一的说法表示赞同。他说,建立东北亚经济圈不是把亚洲闭塞起来,而是为了提高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加强各国的合作。
  艾丰说:“举办论坛的目的不应该老是停留在呼吁阶段,应该把孔老夫子的‘坐而论道’改成‘做而论道’。市场经济有很多地方是需要一些民间经贸组织自由探讨和商量的。”
  众多专家集思广益,为东北亚的合作与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幅灿烂的前景。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论坛举行的高层对话时总结道:鉴于本地区的现实条件,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就本着“企业推动、官民并举、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共识,渐进发展,最终实现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天将降大任于中国
  政治经济形态有着天壤之别,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巨大,贸易规模、劳动力资源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各国对东北亚经济圈的认识程度不高……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似乎有着其他经济圈难以比拟的巨大难度。那么,究竟哪些国家要在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中担当大任呢?
  日本日中经济协会副会长古贺宪介先生在谈及此次论坛将会对东北亚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时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必须各个国家合作起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才能共同发展。特别是中国,资源非常丰富,很多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如果中日韩以及东北亚的其它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进行合作,我想会有更大的发展。我非常希望中日韩三个国家首先建立一个三国合作组织,中日韩三国今后应该成为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引擎国’。”
  陆地,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主席,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副会长。在他那篇激情洋溢的《如何看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与将来》的演讲中指出:
  当前,欧洲与美洲区域化进展令人吃惊,而亚洲的区域经济整合却看不到进展,当全球经济范畴出现一个“大欧洲”、一个“大美洲”时,一个“各自为战的亚洲”该如何应对?
  有专家初步计算,在1990年至1998年这段时间里,中日韩三国加中国港台地区的新增出口大约为1万1千亿美元,其中有大约一半是这5个经济体之间的出口。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经济体的整合完成,其经济实力将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大地位。曾经有学者作出过这样的估算:在15年后,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包括中、日、韩等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内的东北亚经济体,这个经济区的GDP可望超过2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地区。面对这种诱人的前景,东北亚各国还有什么理由不加强合作?
  陆地在演讲中提出了谁会在未来东北亚经济论坛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他说,目前日本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韩国的经济总量太小,作为全球增长最快、最有潜力的“中国经济区”应担当推动东北亚经济区形成的领导角色。他的一番宏论,令与会人员精神为之一振。
  他说,去年中国加入了WTO,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东北亚在很多地方发展空间有限,大家都希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到中国来,所以中国具备了当领导的条件和机遇。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元和欧元经济,亚洲经济应该有危机感。陆地认为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开发人民币资源,联合日元、韩元经济可以增强整个亚洲经济的合力,不仅对中国经济有好处,对整个东北亚经济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
  他解释说,他所指的“中国经济区”是包括中国内地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粗略的计算,“两岸四地”的经济总量大约为1万5千多亿美元,在全球位居第四;外汇储备相加超过3千亿美元,全球第一;进出口总额相加超过1万亿美元,全球第三。这样的经济区对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形成的条件是比较充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6 22:31:00
东北亚经济合作十大焦点
  1、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官民对话机制(领导人会议、地方首脑会议、城市市长会议、非官方论坛、企业论坛等多层次的定期或不定期会议);
  2、中日韩与东盟的关系以及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的关系;
  3、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便利化(电子商务、检疫、通关、检查合作和与贸易有关政策的传达、沟通,贸易摩擦的预警与协商机制等);
  4、建立中日韩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5、东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与产业分工合作;
  6、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法律、政策调整及其东北亚国家间司法合作;
  7、东北亚的环境合作(海洋环境、大气环境保护等);
  8、东北亚的能源合作(中俄韩天然气管道建设、电网互联等);
  9、东北亚交通合作(亚欧铁路网、海上运输网等建设);
  10、加强东北亚各国的教育合作与人员、学术交流。
  东北亚要急起直追
  三国前政要观点撷要 
  2002东北亚经济论坛邀请到了区域内各国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韩国前总理李洪九,蒙古国前总理林铁·阿玛尔扎尔格勒。在论坛开幕式上,三位前政要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在会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海部俊树:论坛要趁热打铁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对参加这次论坛感触很深。上个世纪40年代,海部先生上初中时,就学习了儒家文化和汉字。“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山东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记者,这位71岁的老人思路敏捷,侃侃而谈。
  海部先生认为论坛为东北亚各国提供了一些对话的机会。关于减少贸易摩擦,他认为早期预防非常重要。他从内心企盼双方进行协商,为了避免此类贸易摩擦的发生,日中两国以及东北亚各国都应积极构建对话框架。
  海部先生认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例如东盟、欧盟)等相比,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已明显落后。东北亚地区各有特色、人口众多,海部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期望极大。
  海部先生说:“本次论坛在中国举办十分有意义。在世界性低增长形势下,惟一保持高速增长的只有中国。”“论坛能不能办成例会,取决于主办方和参加者各方的努力。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大家在一起探讨各方面的问题,气氛热烈,人气正旺。这是一个好机会,要趁热打铁,把这个论坛搞起来、干下去。”
  李洪九:“汉潮”超过了“韩流” 
  5月2日下午,在金海湾大酒店的小会议室里,记者正在整理采访机,听人说“客人来了”就急忙站了起来。这时,韩国前总理李洪九已经走到身边,把手伸了过来。
  这是一位睿智而又慈祥的老人,虽然已有68岁,但腰杆笔挺,握起手来非常用力。谈起山东,李洪九先生深情地回忆起中韩建交以来走过的十年。
  从地理位置上看,韩国与山东距离很近,威海又是距韩国最近的城市,两国人民就像邻居一样。从通航以来,定居在威海的韩国人已超过5000人,他们对威海的环境很满意。韩资企业在威海的高新技术方面投资比较多,投资额也比较大,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韩国人到威海到山东来。对中韩人民来说,十年通航仅仅是一个开始,以后两国人民要更好地搞好关系。
  “韩流”与“汉潮”是许多记者都感兴趣的话题,李洪九解释说,“‘韩流’是年轻人的提法,指的是韩国的文化和新潮扩展到周边国家。年轻人不回头看过去,而是喜欢抬头向前看。实际上韩国也讲‘汉潮’,中国的东西传到韩国去的也很多。最近在韩国掀起了一股关心和研究中国的热潮,这股‘汉潮’甚至超过了‘韩流’,因此可以说,韩中两国的关系正全面向合作伙伴关系迈进。年轻人要同心协力,建设好东北亚,中韩日三国一定要通力合作。”
  对于如何加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问题,李洪九回答说,首先要对外开放,其次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我们这个地区,过去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一定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建立东北亚共同体。现在虽然各国体制不一样,但目标是一样的,即同心协力发展经济。香港回归时,很多人担心,体制不一样怎么一起发展?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中韩日只要坚信这样一个哲学,将来就一定会发展。”
  林铁:海鲜与牛羊肉互补
  22岁当上蒙古军事学院教授、30岁就任蒙古经济学院院长、38岁成为蒙古国总理,林铁·阿玛尔扎尔格勒的履历令人惊叹。在5月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今年41岁的林铁·阿玛尔扎尔格勒潇洒、干练,机智幽默。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特色,因此大家需要加强了解与合作。”针对记者的提问,阿玛尔扎尔格勒一下子就把话题转到了论坛上。“我们了解到山东威海海鲜产品很有特点,这种海鲜产品与蒙古畜牧产品互补性很强,可以互相交流。当然政治方面关系也很重要,双方之间也要密切合作。”
  “目前,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基础是有了,希望多利用这个基础,相互了解,增加交流,切实促进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阿玛尔扎尔格勒认为,目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还比较薄弱,在他看来,主要问题是要在东北亚形成一个特定的合作机制,以促进经济合作。
  团结起来力量大
  500强企业谈东北亚
  日本NEC会长佐佐木元:
  对于中韩日三国来说,共同考虑东北亚整体的经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伴随中国加入WTO,以及中韩日之间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各国倾力发挥各自优势变得十分重要。就IT业来说,中国拥有IT市场整体的成长能力和卓越的生产力,韩国的宽带服务遥遥领先,日本则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独占鳌头。为了实现通过IT发展东北亚地区经济,需要中韩日三国在以下领域通力合作:推进人才交流、技术交流、整备互联网上的内容,保护知识产权等。
  韩国浦项制铁株式会社常务理事赵成植:
  作为地理上相互邻接、经济上相互依存的中日韩三国,要想向经济联合方向迈进,首先需推进相互依赖性较高、技术差距相对较小、影响力大、有成就的企业间联合,然后再推广到其他领域。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东北亚三国的钢铁产业在贸易、投资、技术等方面合作条件更成熟,因此三国间可以考虑建设“东北亚钢铁共同体”。韩、中、日钢铁共同体的形成,将使三国钢铁技术交流日益活跃,也将大大缩小三国产业技术方面的差距。共同体在三国间基本上采取贸易自由体系,对于其他国家,则实行各自独立的贸易政策,三国钢铁共同体系需要发展成自由贸易地带。
  韩国三星物产株式会社会长玄明官: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北亚经济环境急速变化,这使韩中日三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采用何种对应战略将决定着三国的经济发展。与韩、中、日三国间的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比,三国之间实质上的经济合作还很不足。韩、中、日三国之间的合作,不是在政治圈内、经济界中独自进行的,它是在政府和企业、国民的共同努力下推进的,是国家性的话题。如果韩、中、日三国合作,亚洲其他各国也必然会汇入到这种潮流中来,通过合作,与美国、欧盟势均力敌的亚洲经济圈将会诞生。
  日本住友高事株式会社秋山富一:
  世界上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合作极为活跃,目前已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120个自由贸易协定。尚未形成经济圈的,仅剩下以日中韩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东北亚三国不应丧失有利时机,现在已经到了应该认真探讨形成自己的独立经济圈,即东北亚经济圈的时刻了。
  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顾问藤野文晤:
  亚洲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中心。但亚洲虽然具备成为一体的必然性,却没有形成一个核心力量。现在亚洲的发展很不平衡。
  现在的问题是应从何处寻求这种力量。东北亚的联合,东盟加3国的联盟以及东亚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和为应对地区内货币危机而创设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将来地区的统一货币的形成等,应该在统一的理念之下有组织、有系统地实行下去。应探讨广泛意义上的东亚自由贸易圈、投资圈的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若没有亚洲的团结,亚洲各国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会成为欧美发展的工具。现在对亚洲来说最重要的是联合。欧洲已结成了共同体,现在亚洲也应像欧洲创设共同货币欧元那样努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6 22:36:00
新闻纵深·环渤海
(2004-06-28 00:37:40)

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提出已经18年了,并且成为近年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但从今年2月的《廊坊共识》,到5月21日相关省市区在京举行专门研讨会,直至6月26日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召开,这一系列举动被国内外视为环渤海经济圈结束坐而论道的重要信号。

环渤海预热廊坊 本报记者 谷 峰 张许峰 孙占稳

6月26日下午2时30分,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二楼多功能厅。 “圆桌会议不分主次,方便大家平等交流、对话和随时沟通、讨论。”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开始前,本次会议主席、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针对会场布置的一句解释,引来刚刚就座的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内蒙、天津、北京7省市区的政府官员或代表们会心的笑声,也凸显了本次会议的最大特点。 此时,距5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七届北京科博会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仅有45天时间。 那次会议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山西、内蒙古的政府负责人先后登台,在力数自身区位、资源、市场等方面优势后,各自论述了对环渤海经济圈的认识和期待。与会各方初步赞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提出在我省廊坊设立一个负责日常工作的合作委员会的建议,以推动四省一区两市的定期会晤和磋商。 尽管环渤海经济圈是近年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但由于本次论坛突破了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二市的范畴,尤其是相关省市区在政府层面上举行专门的研讨会尚属首次,从而被国内外视为“环渤海经济圈”结束坐而论道的一个信号。 而这次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的举行更被与会各方视作启动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进程的标志。

“环渤海”曾经热闹过

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经济圈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据当年参与大渤海地区经济圈规划的中科院区域发展与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樊杰介绍,“八五”期间,为避免地方政府自主决策权增强后出现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国家计委联合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制订了七大片规划区,以建立协调机制。环渤海经济圈因其区域经济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经济区的合作条件以及预计日韩钢铁等重型产业将转移到东北亚而被看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并没有使日韩重化产业转移到中国,加上南方沿海发展热潮掀起,珠三角、长三角两地风头颇健。 长三角的大上海战略已经形成上海与昆山、苏州等城市产业错位发展的态势。打造3小时交通圈,催生区域同城效应等资源整合新形式令人目不暇接。珠三角也展开区域合作大讨论,提出将包括广州、香港在内的“大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一时间。有心人为同为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圈之一的环渤海的相对沉寂而焦虑。 但2000年以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并非乏善可陈。 2001年10月,由吴良镛院士主持的100多个学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发展规划研究”被建设部审定; 2002年10月,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在济南召开,共达成1400多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近300亿元。 2003年环渤海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开始从软硬件方面加速展开。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的整合;而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经完成约2/3的建设任务。 2004年5月18日,包括京津辽在内的全国10省市的26个城市和地区的旅游界代表,在廊坊5·18经贸洽谈会期间举办的中国三大旅游圈合作论坛上就促进和加强旅游区域的合作进行了讨论。

“环渤海”的国际化道路

  5月18日,在廊坊5·18经贸洽谈会上,龙永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要走国际化的道路。”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东北亚各国的地方性经济交流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十分迅速。 在这个大背景下,环渤海经济圈加强与地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和蒙古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利用当前日、韩企业大转移的机会,与日、韩产业加快产业链的对接,可以加快地区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来自专家的研究佐证了这一观点。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分析认为,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要与日本、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 资料显示,日本经过十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全摆脱困境。当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国内结构调整与中国华北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韩国新总统上任后,经济上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 专家分析,日本经济调整的重要特点是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来寻求经济结构的国际化,日本制造业的海外投资结构也反映出日本投资目的由单纯占领市场转向建设第三国出口基地的变化。 同样,韩国的对外投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投资总额扩大,平均规模增大;投资结构趋于高级化,从资源产业投资逐步向制造业投资转化。从日韩对外投资地区看,"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环渤海地区借明显地缘优势成为其热点地区。 来自天津市外经贸委的最新统计则显示,日本、韩国已是这一城市的主要投资伙伴。今年一季度,天津市累计批准日本投资企业近1400家,合同金额为28.7亿美元。今年前五个月落户天津的外资企业中韩资企业居首位,数量同比增长64%。

“环渤海”期待领军角色

北京将利用奥运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天津要建设国际化贸易港,发展仓储物流业;河北要加强与京津产业对接,并提供一切便利支持将环渤海合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班子设在廊坊的建议;山西将致力于形成区域内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产业共兴的新格局,为兄弟省市区提供能源支持;山东会为环渤海地区成员提供便利的对外开放通道;辽宁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协作,振兴老工业基地;内蒙古表示用13亿亩草原维系区域生态安全。 尽管表述不一,尽管期待各异,各方对于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热望溢于言表。 可以说,中国正在从行政区划为界的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经济区域竞争转变,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找到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和合作路径,开始了合力基础上整体提升的现实,让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市区不能不坐下来。 “但从区域经济合作角度来说,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这一区域缺乏非常明显的产业分工,缺乏一个中心的领先城市。”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专家季任均教授认为,渤海区域内正掀起城市开发的高潮,然而仍都缺乏从区域经济层面上的审视规划。城市之间出现零合博弈现象,港口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浪费和发展相对缓慢。企业生态环境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还有差距,主要问题是区域内的内在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区域内部没有形成分工关系。 对于上述问题,各省区市负责人或代表在多个场合的发言中均表示要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兼顾长远,以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各省区市希望借“廊坊磋商机制”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模式,打破过去那种以“行政区划”的强弱、大小论事权的做法,使这个未来“共同体”在经济、环境要素带动下,形成一种地域上的模糊概念,比如实现户籍、人才、资本之间的流动等。惟如此,才能在合作机制协调下,使这一区域的城乡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人居和投资环境得到全面的优化和改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6 22:37:00

5+2热议环渤海

本报记者 石 磊 谷 峰

河北省省长季允石:

河北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一员,始终坚持“互惠互利,互补双赢”方针,长期致力于推动区域间的合作发展。今后,河北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在环渤海地区交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河北省已建立了环渤海合作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全力支持廊坊市在承办合作会议等方面的工作,为环渤海合作委员会常设机构开展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山东省常务副省长林廷生:

多年来,山东省十分重视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包括国际合作。目前包括日本、韩国、蒙古在内东北亚经济论坛已举办了3年。面对当前机遇,环渤海地区应重点加强区域内产业和科技合作,整合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山西省副省长宋北杉:

环渤海经济圈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到山西、内蒙,对山西是很好的发展机遇,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应该看到,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是优势互补,以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制定规划是合作的关键,资源共享是合作的实质。

辽宁省副省长李万才:

环渤海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应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同时要建立相应机制,尤其是有效的组织机构,以发挥区域成员各自的优势。建立信息平台是区域成员协调合作的信息基础,否则合作机制很难形成和把握。在开发建设中,应当体现区域整体优势,一些关系全局的大型项目,需要合理规划与布局。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乌兰:

长期以来,内蒙古与环渤海各省市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始终保持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应以项目建设、某一行业为突破口,建立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与协作体系,避免因结构趋同、过度竞争而丧失分工效益和规划效益。

天津市协作办主任邢明军:

天津市始终积极参与环渤海地区合作,今后将尽最大努力,尽到应尽的责任。其次,以往环渤海地区的合作组织缺乏高层协商机制,当前需要在建立高层协商机制的同时理顺与其它合作组织的关系。

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郑拴虎: 北京市一直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开展将近20年时间,但一直以行政推动为主,政府主导。当前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应以市场化为主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