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2637 20
2005-04-20
请各位老师多多发表高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4-20 18:00:00
我觉得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以索洛模型出发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短期是由于投资和劳动投入的增长。长期是由于技术进步。后来的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是沿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思路发展的。
我觉得消费应该是至少同等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宏观经济理论都认为消费只影响实际产出,而不影响潜在产出。这种将短期和长期分离的方法,分解虽有助于问题的清晰,但却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为此也许沿着系统动力学的思路发展一下宏观的体系会更好。
前一段时间在本版提出过这类问题,有朋友建议了去看武剑的书,买来还没来得及看。希望大家继续讨论,有这方面的文献或观点,请多指教。
晢想到两个例子,日本近10年的长期衰退,说到底还是消费低糜造成的。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受消费结构升级的助力不小。日本从战后到90年前的经济增长也与消费的升级有密切关系。
近来我国经济的通胀压力和增长的加速,也与住宅需求的上升有很大关系,虽然有学者说这其中有炒房的因素在内。
另外想到一个问题,一般各国的经济繁荣都伴随一定的股市或房地产的泡沫(如日本在80年代中后期)我国现在就是房地产泡沫。所不同的是,我国的股市是低糜的,这也只可以是中国特色的了。简单的思路是,股市无利可图,大部分资金流入房产市场造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20 20:33:00
是的,长期是由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消费升级换代,技术进步使原本高消费大众化,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投资和劳动投入的增长如果没有消费作支撑就难以维持,会造成生产过剩,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20 20:39:00
日本官方最近确认,战后日本第13次经济周期已于2000年10月达到景气上升过程的峰顶,随后陷入新一轮衰退,迄今日本经济仍在衰退中挣扎。这是日本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

  据日本政府最新预测,日本名义和实际GDP增长率,2001年度分别为-2.4%和-0.9%,2002年度分别为-0.9%和0.0%。日本银行及一些重要国际机构的预测也认定,日本经济已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负增长。失业率屡创新高,也是日本经济衰退空前严重的重要表现。2001年11月日本的失业率达到5.5%,若按欧美统计口径,高达10%以上。日本经济衰退的严重性还表现在股市汇市双双下跌等方面。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在衰退前曾达到过19835日元,目前已跌至10000日元上下,下跌了近50%。日元对美元汇率2000年10月为1美元兑108日元上下,目前已贬至132日元左右。总之,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均创战后最坏纪录。

  日本经济衰退空前严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

  1、企业经营重陷困境。日本经济回升主要是靠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尤其是设备投资的增长来支撑。进入2001年后,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再度恶化,导致经济回升支柱迅速垮塌。日本银行2001年12月《全国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显示,2001年度企业的经常利润将比上年度减少18.7%,其中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将分别减少34.4%、39.7%和42.5%。

  2.消费需求更加低迷。民间消费需求占日本GDP总量的近6成。进入2001年后,由于居民实际收入减少,导致消费能力降低,加之失业风险加大、社会保障改革尤其是“9·11”恐怖事件等因素对民众消费心理的负面影响,使消费需求低迷问题更趋严重,成了加速日本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

  3.通货紧缩愈演愈烈。日本官方认为,日经济陷入战后第一次、历史上第三次通货紧缩之中,其主要表现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愈演愈烈的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消费心理恶化、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公共债务危机加重等,从而加速了日本经济的衰退。

  4.小泉改革的紧缩效应。小泉登上首相宝座后推出了庞大的改革计划。应该说,从长远看这会对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从近期看,小泉的改革计划,尤其是财政改革,则会产生强烈的紧缩效应。由于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势必导致经济回升的另一重要支柱——公共支出——萎缩。

  5.国际环境恶化。日本第一大出口对象,美国的经济陷入衰退;第二大出口对象东亚的经济也陷入萧条,导致日本出口状况迅速恶化。2001年度上半期,日本的出口和净出口分别减少6.1%和43.1%,其中对美出口和净出口分别减少3.9%和6.5%,对东亚减少8.8%和59.5%。

  为遏制经济衰退,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以扩大公共投资为中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近10年来累计已投入130万亿日元;进入2001年后,日本银行又3次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放纵日元贬值以扩大出口,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等。然而,由于深层的结构和体制问题没有解决,日本经济“自律回升”的机能已相当微弱,依靠政府政策来扭转衰退局面的做法很难奏效,这是许多重要机构都对日本经济前景作悲观估计的重要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20 20:48:00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一柄双刃剑.科学合理的投资性消费能有效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过渡的消费性消费会影响积累,最终导致通货紧缩、失业率增加、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和经济衰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20 20:53:00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提高后,若投入不变,则增产;若增产收益再投入原产品,则该产品产量不断扩大。而生产的扩大需要有市场,也就是说要增加消费才能实现。这样,经济增长提高消费水平,消费增长促进经济增长,生产和消费相互作用,不断发展。但由于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者增量有限、消费者平均消费增量亦有限),生产的无限增长最终导致产品过剩,引发经济危机。若减少投入而保持产量不变,则造成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剩余。剩余劳动不再投入,则闲置资源、造成浪费。

消费是如何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呢?假定有A、B两种产品,若A产品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则价格上升,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就会增加生产;B产品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则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就会降低甚至亏损,于是不得不转产A产品或开发新产品。谁转产呢?一是高地租地区的企业,二是技术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这样一来,产品结构、地区经济结构都在消费的引导和压迫下发生改变,部分产品生产萎缩、另一部分产品生产增长,同时部分产品从高地租地区向低地租地区转移。可见,消费是产品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高消费高增长,低消费低增长。所以,消费不能牺牲,牺牲消费则牺牲增长(例如,只消费粮食工业就不可能产生,产生了也要停产)。积累是不是牺牲当前消费产生的呢?对个体来说是,但对整体来说则不是。总体无法牺牲消费,若减少消费则产品过剩,企业减产。也就是说,消费必须全部实现,否则产品闲置浪费,经济衰退。积累不是牺牲消费的结果,而是源于消费能力有限及消费结构改变(原产品消费能力有限,新产品数量有限)。因此,扩大再生产不能全面扩大,而是扩大供不应求产品生产或增加新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是总体扩大、结构调整。

因为M/V=∑(QI MI )/∑(QI VI ),所以平均劳动时间节约率等于总劳动时间节约率,与∑QI MI成正比,与∑QI VI成反比。而已有V不变,因此∑QI VI取决于新增V的数量和数值(即新产品种类和价值)。由于M不断扩大,要抵消这一趋势,需要扩大∑QI VI 。一是增大高V产品比例,减少低V产品比例;二是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消费一方面限制了老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了新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生产相互促进,使生产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使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数量、更好质量和更多品种的消费品,并且提高了工资,使消费者不仅有能力而且有产品可以提高消费。另一方面,由于消费价格=V-M/8,因此随着M的增大,消费价格不断下降,消费者共享剩余价值增长带来的好处。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量决定分配量和消费水平,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分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增长,不合理分配阻碍经济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靠消费带动,消费既促进消费品产业的增长,无消费市场的企业只有关门;又促进生产资料产业的增长,无消费市场的生产设备亦无市场(生产资料产业的扩大再生产,导致消费资料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最终靠消费增长实现)。另一方面,消费限制原产品及产业的发展。一是由于人的消费能力有限,而生产增长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迫使企业转产。二是消费水平的提高,要求新的消费品,引导企业转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