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捷文章中的一段,分析马克思理论当中,价格既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值也受到供求因素(尤其是总量供求)的影响:
在《资本论》里,特别是在第三卷第十章,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至少两种市场价值的理论。第一种理论可以称作“由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理论”,譬如,在第三卷第十章马克思说,“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
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4 ] (P199) 这个规定与第一卷开篇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定是相一致的。按照这个观点,商品的供求条件的变化对市场价值的确定没有重大的影响,只是造成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这个中心而波动。
第二种理论可以称作“由供求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变化,对市场价值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在第一卷第三章讨论货币和商品的形式变换W - G- W的时候,马克思就已经谈到了这个理论。假定有一个织麻布者,生产出为社会需要的麻布,这些麻布能吸引多少货币呢? 马克思写道:“当然,答案已经由商品的价格即商品价值量的指数预示了。⋯⋯假定他(织麻布者———引者注) 耗费在他的产品上的只是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价格只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名称。但是,织麻布业的以往可靠的生产条件,没有经过我们这位织麻布者的许可而在他的背后发生了变化。同样多的劳动时间,昨天还确实是生产一码麻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今天就不是了。货币所有者会非常热心地用我们这位朋友的各个竞争者定出的价格来说明这一点。真是不幸,世上竟有很多织麻布者。最后,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 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 2 ] (P125 - 126)
在这里“, 每一码(麻布———引者注) 的价值也只是耗费在麻布总量上的社会劳动量的一部分的化身”,[2 ] (P126) 这个社会劳动量所带来的使用价值量,有可能在现行价格下过剩。这样一来,每一码麻布的价值量,或生产每一码麻布所需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适应。
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这些观点,提出了所谓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4 ] (P717) 这两种关于市场价值的观点显然是有区别的,马克思并没有恰当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为日后旷日持久的争论播下了种子。
[ 2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 第2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3 ] Shaikh , A. Neo2Ricardian Economics — AWealth of Algebra , A Poverty of Theory [J ] .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 Vol. 14 ,
No. 2 ,1982.
[ 4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 第25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 5 ] Rubin , I. Essays on Marxps Theory of Value[M] . Petroit :Black and Red ,1972.
[ 6 ] Itoh , M. Value and Crisis [M] .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80.
[ 7 ] Itoh , M. The Basic Theory of Capitalism [M].London :Macmillan , 1988.
[ 8 ] 卢森堡. 资本积累论[M] . 北京: 三联书店,1959.
[ 9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 第26 卷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 第2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