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217 18
2007-06-06
<P><FONT size=4>依东楚商品经济论,商品的交换价格并非在价值的上下浮动,而是<STRONG>从使用价值走向生产成本</STRONG>之规律。也叫<STRONG>商品价格的供求变化规律</STRONG>。</FONT></P>
<P><STRONG><FONT size=3>供求变化规律表达式: 客观使用价值大于或等于交换价格大于或等于生产成本</FONT></STRONG></P>
<P><br><STRONG><FONT size=5>请你不要受他人的观点所左右,自己研究分析一下,商品的交换价格之变化,究竟呈现的是个么规律(谈谈你分析的结果)?</FONT></STRONG></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9 18:47: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8 16:56:00

质疑的有道理。

价值的单位是时间。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完全不由价值决定,当然也不会在价值上下浮动。不存在价值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8 17:26:00

关于价格在价值上下浮动之类问题,需要慎重对待吧。

如果说这种事情是存在的,则可能需要一些新的表述。

如果这种事情存在,则还需要提出具体的数量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8 18:05:00

孟捷文章中的一段,分析马克思理论当中,价格既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值也受到供求因素(尤其是总量供求)的影响:

在《资本论》里,特别是在第三卷第十章,马克思为我们留下了至少两种市场价值的理论。第一种理论可以称作“由生产的标准技术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理论”,譬如,在第三卷第十章马克思说,“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
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4 ] (P199) 这个规定与第一卷开篇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规定是相一致的。按照这个观点,商品的供求条件的变化对市场价值的确定没有重大的影响,只是造成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这个中心而波动。

第二种理论可以称作“由供求条件决定的市场价值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变化,对市场价值的确定有直接的影响。在第一卷第三章讨论货币和商品的形式变换W - G- W的时候,马克思就已经谈到了这个理论。假定有一个织麻布者,生产出为社会需要的麻布,这些麻布能吸引多少货币呢? 马克思写道:“当然,答案已经由商品的价格即商品价值量的指数预示了。⋯⋯假定他(织麻布者———引者注) 耗费在他的产品上的只是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价格只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名称。但是,织麻布业的以往可靠的生产条件,没有经过我们这位织麻布者的许可而在他的背后发生了变化。同样多的劳动时间,昨天还确实是生产一码麻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今天就不是了。货币所有者会非常热心地用我们这位朋友的各个竞争者定出的价格来说明这一点。真是不幸,世上竟有很多织麻布者。最后,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如果市场的胃口不能以每码2 先令的正常价格吞下麻布的总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 2 ] (P125 - 126)

在这里“, 每一码(麻布———引者注) 的价值也只是耗费在麻布总量上的社会劳动量的一部分的化身”,[2 ] (P126) 这个社会劳动量所带来的使用价值量,有可能在现行价格下过剩。这样一来,每一码麻布的价值量,或生产每一码麻布所需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适应。

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这些观点,提出了所谓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4 ] (P717) 这两种关于市场价值的观点显然是有区别的,马克思并没有恰当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为日后旷日持久的争论播下了种子。

[ 2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 第2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3 ]  Shaikh , A. Neo2Ricardian Economics — AWealth of Algebra , A Poverty of Theory [J ] .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 Vol. 14 ,
No. 2 ,1982.
[ 4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 第25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 5 ]  Rubin , I. Essays on Marxps Theory of Value[M] . Petroit :Black and Red ,1972.
[ 6 ]  Itoh , M. Value and Crisis [M] .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80.
[ 7 ]  Itoh , M. The Basic Theory of Capitalism [M].London :Macmillan , 1988.
[ 8 ]  卢森堡. 资本积累论[M] . 北京: 三联书店,1959.
[ 9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 第26 卷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 第2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8 18:44:00

供求关系当然决定价格。而价值作为劳动时间对供求发生着一定的决定作用。

兄弟正在考虑劳动时间对供求关系的具体影响是什么。请各位曾经考虑、正在考虑、尚未考虑的老兄,考虑此重要问题。

供求关系决定价值吗?交换决定价值吗?兄弟认为不是的,是社会需要决定价值。假若社会上有100个人,他们在现有的食物总量、饮食习惯之情况下,能够喝下100斤牛奶,那么,这100斤牛奶就是必要的,就是有价值的。假若现在有牛奶10000斤了,社会用各种方法也消化不了,实在不需要这么多了,则这10000斤牛奶就不全都是必要的了,不是都有价值的了。而这100个人,并不一定是供求关系当中的参与者,并不一定都有钱有物且参与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8 18:50:00

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这些观点,提出了所谓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4 ] (P717) 这两种关于市场价值的观点显然是有区别的,马克思并没有恰当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为日后旷日持久的争论播下了种子。”

兄弟觉得,这里需要区分社会需要,和社会需求。我们可以假定,社会需要仅仅跟身心的需要有关,而社会需求是在交换活动当中来说的。

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就有价值。在社会需要当中,如果供大于求,则相对来说,那多余的东西就无价值了,因为消费消化不了。一个人一天,顶多只能吃100个鸡蛋,再多,就不叫食物,而叫填充物了,就撑破了胃口了。

而在交换当中,在供求关系当中,供不应求的,就价格高。而供过于求,可能是投入的劳动多了,生产的数量多了。

做了这种区分之后,问题就明朗多了。

如果一个产物,社会成员的部分或全部,承认它是有用的,是好东西,那么,这个产物就被认为有价值,就有劳动价值。

但是,上述承认,并不依赖于有钱有物。一个乞丐,他也知道大菜是好东西、有价值,而他并没有吃大菜的钱。一个小婴儿,他什么都不知道,更是没有钱没有物,但是,他需要喝奶粉了,那么,奶粉对他来说就有价值,是好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8 18:55: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