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通过产品的交换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而产品交换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使用价值的形式变换,使双方都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一、什么是使用价值的通兑
某一形式的使用价值,通过交换的方式转换成其它使用价值形式的过程,这就是使用价值的通兑。
由于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个人能力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人们通过生产手段所得到的使用价值的种类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只有一至二种专业产品,这样才有利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然而,人们的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却是多种多样的。为此,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或通兑的方式来得到其它种类的使用价值。
二、使用价值通兑的必要条件
一般事物的使用价值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将会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费速度或作用规模的不断增长而下降,因此,必须将该事物的部分使用价值及时转换成其它形式的使用价值,才能阻止或延缓这种下降的趋势。
由于变换了使用者(或主体),事物的使用价值在通兑以后,其边际价值量将会增大,从而产生一定的收益。
使用价值通兑的收益:事物的使用价值通过通兑以后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增量,就是使用价值通兑的收益。
使用价值通兑的必要条件:使用价值经过通兑以后,必须实现价值的增值,即使用价值通兑的收益大于零。
由此可见,事物总是以交换方式或通兑方式优先流向最需要它的使用者手里,即事物的使用价值总是朝着最大值的方向进行流动和交换。
三、使用价值通兑的成本
使用价值在实施通兑的过程中总会付出一定的成本或代价,主要包括:
1、交通与运输成本。使用价值的承载物要实现通兑,总是要运输到使用主体所需要的地点。
2、贮存与保管成本。通兑之前或之后,通常会贮存和保管一段时间。
3、交换与结算成本。要完成信息的咨询、程序的办理、品质的验证、价值的计算、物品的移交等一系列程序,从而会付出一定的交换与结算成本。
显然,使用价值的通兑收益必须大于通兑成本,使用价值的通兑过程才有可能实施并进行下去。而且,通兑收益越高、通兑成本越低,通兑过程就会进行得越顺利、越迅速,通兑的规模就越大。
四、货币的使用价值通兑性
为了顺利实现使用价值的通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通兑的成本,这就需要一种通兑的媒介,它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高度的可信度,其价值含量通常由国家进行权威认定和监管。
2、容易携带和保管,不容易发生品质改变。
3、容易分割,便于进行价值结算。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能够在商品市场中通过交换的方式转化为其他具体形式的使用价值,而且它所付出的交换成本最小。
货币的使用价值通兑性取决于货币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使用价值通兑性可以达到最佳,其通兑成本可以降低到最低,因而被称之为“万能”的事物。货币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就是抽象形式的使用价值,它只有通过交换和通兑的方式,才能转化为各种具体形式的使用价值,才能真正被人们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所利用。
五、货币的通兑使用价值
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主要是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来参与商品经济活动的。在商品经济充分发达的社会里,或者在市场化原则得到充分尊重的社会里,货币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或可通兑性,也就是说,货币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以最少的代价或价值损耗(遇到最少的阻力),将其所隐含的通用型(或可兑换型)使用价值,转化为主体所需要的任何形式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提出如下概念。
货币的通兑使用价值:货币通过交换的方式所能换取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称为货币的通兑使用价值,用Qx用来表示。
单位货币的通兑使用价值:单位货币通过交换的方式所能换取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称为单位货币的通兑使用价值,用Qix用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