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372 1
2007-06-16


引言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博士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1],对中国国内经济学家群体作出批评。其采访内容后来以《中国合格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或《丁学良批评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利益集团代言》为题,在国内媒体和互联网广泛转载,引起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丁教授的批评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相比之下,“西方的经济学家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后,才短期进入政府或大银行等部门,然后他们会很快就回到经济科学的研究中,而并不是研究做得不怎么样就开始想着赚钱和当官”。

丁教授的第二点批评是国内经济学家的专业水平太差,“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

在一篇后续采访中,丁教授向《南方周末》进一步解释了他对国内经济学者水平作鉴定的硬指标:“他们可以把最好的三五篇论文(无论发表或未发表)寄给国际上排名75-100名的经济系,申请副教授的职位,看一看他们能否在候选人的名单中排名前三位;或者是把他们最好的三篇文章,寄给国际上排名20-60名的学术期刊,看一看能否刊登。” [2]

丁教授言论发表后,尽管有极个别人站出来坚称他自己就是经济学家,也有人辩解说年收入不足十万的经济学教授还大有人在,还有人指出经济学家为经济改革作出过贡献,但并没有谁正面回答丁教授提出的上述两点基本质疑,即经济学家是不是在为金钱和利益团体说话,以及他们的专业水平是否达到国际通行标准。面对质疑,国内大多数经济学者选择了沉默。有人评论道:“这一片沉寂并非正常。在沉寂之中,似乎隐藏着大多数经济学家内心的苦涩。”我赞成这个猜测,但假如不用较大的篇幅,对国外经济学家市场的背景作较详细的介绍,就难以对丁教授提出的问题作出切实的回答。

一、不要寄望于经济学者的道德

首先,我赞同丁教授的观察和判断,即有许多经济学者,尤其是不少“著名经济学者”,都在不同程度地为个别或若干利益集团说话;再不然,就是自诩为为民请命者,在为所谓的劳苦大众说话。他们在我眼里是一样的。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们自己赢得利益。

我不赞成的,是丁教授字里行间把“为利益集团说话”和“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两者等同起来,给人以“越是为利益集团说话就越容易损害大众利益”的印象。而我深信,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

我相信的是:人们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某项政策的出发点是一回事,它造成的后果是另一回事;打着为民请命旗号的人,实际上可能在推销出于一己考虑的政策建议,而大胆说出一些得罪人的看法的人,倒可能是一腔热血的真诚学者。他们有些是从中渔利了,有些则没有;但他们的政策主张,与他们是否渔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看待社会问题,如果缺乏这点世故,就只能用“幼稚”来形容。

经济学者要向公众取宠,是很容易的事情:可以为消费者代言,抱怨机场的咖啡太贵;可以为中产阶级代言,抱怨房地产商制造了泡沫;可以为打工者代言,大谈最低工资法的好处;可以为家长代言,呼吁实行学杂费全免的教育;也可以为国家利益代言,渲染欧美的知识产权法怎么扼杀了中国的企业。采用这些招数来“取宠”的人,都有意掩盖了其主张的真正代价。我这里不打算逐一剖析这些“取宠”的主张,而只是要说明:甄别经济学家的品质,不能简单地看他们是不是在“为民请命”。“为民请命”这一招也太廉价了。

好的经济学者,不标榜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是说他们没有道德情操,而是他们接受过的经济学训练告诉他们,个人的道德力量只能影响身边为数极少的人,而不能用来解决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机制协调”问题。

市场是由无数分立的个体组成的,这些分立的个体各自为政,共同形成了他们每个人事前都预想不到的后果。这种自发形成的秩序,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单一的目标和单一的力量,对改善整体的经济没有帮助。

有人问,人类都已经能让卫星上天了,为什么还不能消灭贫困?这是因为消灭贫困比送卫星上天更困难!卫星上天是个“单目标”工程,只要不惜代价,还是比较容易办到;解决社会的贫困和其它经济问题,则是一个“多目标”工程,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哪怕有强烈的愿望、高尚的情操和军队式的管理,也不可能办到。

正因为这样,经济学从两百年前斯密(A. Smith)开始,就强调对“看不见的手”的研究。贫困之所以顽固地存在,不是因为资源不够,不是因为扶贫的愿望不够强烈,不是因为经济学者的道德情操不够高,而是因为社会缺乏有效的协调。经济学者的任务,是寻找协调方案,而不是标榜个人道德。

这便回应了丁学良教授的第一点批评:要看经济学家建议的政策的实施后果,而不看这些经济学家的个人品德或他们从中得到的收入。有些经济学家品德高尚,给出政策建议后分文不收,但政策实施的结果可能是很糟糕的,我们于是反对他们的主张;相反,有些经济学家可能到处走穴,赚了不少演讲费,他们个人的品质可能并不高尚,为人处事可能也并不光明磊落,但他们的政策主张却可能推动了改革,无形中造福了很多人,我们就仍要赞成他的主张。

二、西方经济学的困难

我也赞同丁教授的观察和判断,即若以经济学期刊论文的数量及其在国际上的受认同程度为标准,国内经济学家的专业水准,离国际专业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隔绝层上:一、语言隔绝,英文无论听说读写都捉襟见肘;二、研究气氛隔绝,不仅缺乏可靠的数据体系,还缺乏学术思想交流的机会,一年下来没几次好的学术讨论机会;而美国的研究院,每个礼拜都有好几场,而且往往好戏连场;三、文献和课题隔绝,国内学生和学者调阅文献非常困难,往往不仅不知道国际学术界过去干过什么,也不知道现在在干什么。相比之下,在美国要调阅一篇过去80年内发表过的论文,往往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比到衣橱里拿件隔季的衣服快。

丁教授提出了衡量中国经济学者的国际水平的办法,那些都是硬指标,很难有错。不是吗?一方面,水平达不到的人根本不会去试,既不会去拿自己的稿子投到国外,也不会贸然申请某所国外大学的教职。另一方面,有希望能做到丁教授提出的硬指标的人,他们已经去做了。他们考取了英美的研究生项目,在那里就读、在那里毕业、在那里求职。这样的人一年就至少有好几百人,他们都自然而然地跳出了丁教授作判断的范围。

既然这样,为了使讨论变得更有意义,让人们在决定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以前,了解更多可能的选择,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硬指标的对比上,也不能仅仅追求向这些硬指标的靠拢,而是应该问:国外的经济学家市场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在搞什么?我们究竟要向他们靠拢,还是要坚持走符合中国特色的学术道路?

我的观点是,不能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成果和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包括我们常说的“海龟”。首先我要提到的是,经济学家麦科洛斯基(D. McCloskey)对经济学近三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对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16 09:47:00
其实在中国最没有道德的就是所谓的经济学家,为了捞钱不择手段,但又披着华美的外装来骗人,比如厉某、张某、吴某等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