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经济问题更要放在全球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通货膨胀。在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速。特别是IT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效率明显增强。再加上WTO在上世纪末将包括中国的主要发展中国家拉入同盟,全球贸易往来进入新阶段。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以中国、印度为主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虽然其总量并不及发达国家,但是其产生的边际效效应,推动了全球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再加上近二十年来,全球大宗商品矿产的增长速度有限以及中东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加速了全球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因此,本轮以全球为背景的通货膨胀的根源是需求的快速增长。
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美国的PPI呈高度的同步(2001年以来),而这一现象在2001年前是没有的。从我国的角度,我们看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是一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但这是一种假象,其根源还是我国需求的强劲增长。
从CPI观察,近年的快速增长与粮食价格的上涨有很大关系。这与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粮食供需存在短缺有很大关系。以前,我国的粮食库存可以供应一年80%的需求,但是现在只有30%左右,库存正显紧张。除此之外,粮食供需存在5000万吨的缺口,要在后年才有望补上。因此,从根源上讲,也是粮食供给不足所导致的。
中国GDP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快速的上升,这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瓶颈部门(煤、电、油、运)补课有很大关系。因此,通货膨胀的需求根源是投资的快速增长。从消费方面观察,虽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不错,但近期有下滑现象,值得警惕。
更复杂的东东还需要以后与各位同仁讨论。在此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