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4388 3
2007-06-28
没有几个学家弄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不是说我比别人能耐,而是现实就是这样,马克思的理论有两个必然,一是科学的一面;二是不完善的一面,几乎所有人都只承认正确的一面,还不是科学的一面,还没有人提出不完善的一面,我就从不完善的一面谈起。
当我还是个中学生时,就喜欢上了经济学,因此研究了唯一的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二十多年了,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可以说,我达到了研究现代经济学的层次,但是,我们的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学校,还在学习“古代”的经济学理论,人们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还停留在一百年以前,难怪有人说应当取消《政治经济学》,我也就想谈一下我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些研究和体会。
第一,         我们就马克思所论述的一些基本概念都没弄清楚。除去三个来源,马克思的理论就只有“私有制理论”:我们在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时会遇到许多概念,什么:社会化大生产,机器大工业,私有制,公有制,等等,为什么有人要取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因为这些概念在现实社会并没有帮助我们建立起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这样,而是我们就没有理解这些概念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建立起来了,但是,我们就一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明白,所以,就不可能建立起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们错在什么地方?
从形式逻辑学告诉我们,社会化生产,怎么会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就是说:要么是马克思的理论存在逻辑错误问题,要么是人类社会有问题;马克思又说:劳动是社会的,价值也是社会的,私人不可能占有,资本家到底占有什么?
结论:
马克思创造了一个谬论:因为社会化生产就是为社会服务的,是没有阶级性的,更不是只为富有者服务,不为穷人服务。特别是“私有制”理论,使一些国家为之进行了几十年的革命,最后还要把土地分给农民,为什么?因为土地只有被农民所耕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如此,社会生产的性质就是这样,农业面临的问题时一样的,就是机械化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问题。因为私有制在一百年前就被社会化机器大工业消灭了,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我国至今还在进行以“私有制”为中心的经济改革,就是认为私有制存在什么优越性,为何又进行不下去了?就是因为:物质资料是自然的,精神资料是人类社会的,还有什么不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从化学的物质不灭定律。
第二,         马克思自己的许多观点都是谬论。马克思没有否定社会化大生产和机器大工业,但是,对货币却非常的痛恨,因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罪恶就是剥削,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都剥削走了。这又是一个谬论,形式逻辑告诉我们,在机器大工业社会化的生产机制下,人类都是一个部件,只有劳动的分工和分配的合理与否,怎么会存在人对人的剥削,工人的劳动是在为社会创造商品,资本家的劳动也是在为社会管理企业的生产。资本家就是为了多吃羊肉和穿羊毛衣吗?资本家有从一头牛身上拨两张皮的心理,但是资本家自己穿皮鞋皮衣吗?
结论:剥削,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物质资料,任何人从他这里也不会得到物质资料,如果这个人有剩余的物质资料,他就必须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动物们也是这样;恰恰相反,人类社会中的一些人就是不肯与他人分享,这就是私有制的实质,不存在剥削的问题。封建社会的黑暗是,只让农民劳动,不让农民发展,现在一些国家及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只让工人劳动,不让工人消费,消费在一些人的意识中就是私有制,我们国家正是这样。
第三,            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存在缺陷。
过去的哲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有两大存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实际上,人类社会有五大存在: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社会管理,社会劳动,还有货币。社会经济学必须要研究这里的五个内容和关系,现在的西方理论研究了几个?马克思又研究了几个?
在一百年前,机器大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创造和奠定了人类消灭物质贫穷的基础,我们已经基本做到了这一点,但是,我们却在进行所有制的改革,这是马克思理论的错误,还是我们认识能力的错误?
因为早在一百年前,马克思所说的私有制就不存在了,可是,一些人非要说存在私有制,所以,别墅,汽车,飞机,等等,所有的奢侈商品都成了私有制存在的例证,更甚者,我们干脆把人类的教育权利、医疗权利,以及劳动的权利,都当作了私有制,教育的收费,医疗的收费,国有企业工人的下岗、失业,等等。马克思也没有说工人阶级是吃国家的大锅饭,奇怪之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基本的社会劳动内容,他们失业,劳动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权利医疗权利,等等,还有什么人类的权力可以得到保障?
第四,         新哲学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经济学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是: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货币的关系问题。因为物质资料是社会劳动创造的,社会管理不是抽象的,有具体的管理机制,但是,是由货币为基本手段和媒介。
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资料是人类社会的,货币属于谁?当然是人类社会的,如果我们这样认识这三大财富,如果我们能全面地认识他们的关系,人类社会许多的不合理现象和矛盾就会得到科学地解决。
为此我全面研究了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现象,还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现象,总结出了“哲学经济学原理”,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先介绍如下:

关于哲学经济学的原理和说明
这里介绍一个特殊的研究成果:哲学经济学。
哲学经济学的原理就是研究物质资料如何变精神资料、精神资料如何变物质资料的,还研究劳动与物质、精神的关系,其中,社会管理即货币的作用和关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
○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存在: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管理(货币存在)
○ 哲学经济学的基本构成是: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社会管理(货币符号)
○ 财富有三大内容: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货币财富
○ 贫穷也有三个内容:物质贫穷、精神贫穷和货币贫穷
○ 三大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
三个研究成果:
○ 《国际货币逻辑学原理》,主要全面地认识了货币的社会管理的媒介作用和科学性。
○ 《新价值论》,主要全面分析和认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认识和理论,提出价值的新内容及要素,如何满足劳动就业、如何满足社会就业、如何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等。
○ 《心灵的革命》,揭示精神革命和解放的实质就是文化科学的完善和我们的大脑功能和情感问题,这是社会学不可不解释和研究的问题。
目的:探索消灭贫穷的科学方法。
1         物质财富及物质资料问题
大千世界,物质资料可谓繁杂,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只有四个字:物质资料。物质资料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物质资料;一种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资料,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还分两种:一种是生产物质资料,也就是生产固定资产;一种是生活物质资料,也就是物质消费资料,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内容只有衣、食、住、行四大类。
客观经济现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已经具备了满足物质需求的基本条件,这是机器大工业和自然科学所造就的,这就是消灭物质贫穷的客观条件。
消灭物质贫穷 = 机器大工业 + 自然科学 (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劳动就业)
2         精神财富和精神资料问题
精神资料的内容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也更加的丰富多彩。从理论上来讲,精神资料主要是指文化科学知识,具体还应包括:一,教育问题;二,医疗健康保障;三,各种文化艺术娱乐生活的满足。教育要有学校,医院要有设施,文化娱乐要有场所。以前人们认为精神资料很难界定、很难量化,但事实上精神消费资料不但具有一定的数量,还具有一定的内容。
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社会保障问题和社会科学的完善。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有:哲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众所周知,哲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尚不尽完善,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不合理的现象。在客观上,社会上已经有了发达国家和发达经济,社会保障体制也已基本完善,还有发达的科学研究体系,对此,我们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具备了消灭精神贫穷的客观条件,只是我们在许多基本认识方面还非常不足,因此认为,消灭贫穷的主要内容是:完善社会科学和普及大学教育。
消灭精神贫穷 = 普及大学教育 + 完善社会科学  (保障教育权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货币及货币财富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在现阶段的理论研究中还没有科学的定论,但是客观事实是:货币是社会管理的媒介和手段,货币的本质就是社会劳动及劳动工资,我们为什么离不开货币?就是因为它是社会生产的手段,也是社会消费的手段。我们知道,物质资料是劳动创造的,精神资料也是劳动创造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把我们的个人劳动变成社会劳动加以数字化。
货币是一门特殊科学,就是因为它是社会管理的科学,它既是社会经济的,也是社会政治的,社会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货币方面,货币似乎就是上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货币的本质就是社会劳动,货币能创造物质资料吗?能创造精神资料吗?不能,一切都是劳动的结果。
人类的贫穷已经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货币的,为何?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强大的社会经济生产能力,而是因为没有钱,才使得一些国家不能普及大学教育,甚至连小学教育都不能普及。就是劳动就业都不能保障,社会还能保障什么?劳动者不能劳动,谁来创造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
消灭货币贫穷 = 完善社会科学 = 经济学 + 心理学 + 哲学  (保障劳动工资)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
我们现在是货币的贫穷,这一贫穷的实质就是:社会科学理论及社会管理学的不完善,还有哲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不完善。
货币是物质资料吗?不是,而是精神资料,是社会管理的科学。
客观世界已经具备了消灭贫穷的客观条件,我们为什么不能消灭贫穷?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思。
我们不能认识客观经济,又如何发展经济?我们不能全面的认识货币这门科学,又如何有效的利用货币科学来实现发达经济的建设?

欢迎质讯,赐教   请支持我的研究!
------------------------------------------------------------------------------------------------------------------------------------------
作者简介:段爱顺,一然,哲学、经济学、心理学自由研究者,以上观点均来自作者的三大研究成果:一个失业者,自1985年开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
《国际货币逻辑学原理》,属于哲学范畴即货币财富;
《新价值论》,属于经济学范畴即物质财富;
《心灵的革命》,属于心理学范畴即精神财富;
《城市经济的规划管理与实施》,《劳动工资经济学》实践指导专著,正寻找合作投资出版者。
举办:“哲学经济财富讲座”;“老板成功创业讲座”。
Email [/url][url=mailto:das201@163.com]das201@163.com  电话::09312568428  手机 13321311370        QQ308268209

欢迎赐教!


sfhsky 金钱 +20 好文章 2009-5-15 14:43:4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29 13:39:00
马理论本身根本谈不上科学啦,充其量只是一种人文关怀。

老马=绿色和平组织=反全球变暖志愿者=十字东征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4 12:30:00

这个应该转到另外一个板块吧。那里现在被几个大字报学者搞的一踏糊涂。lz的文章很适合那里现在的思维方法和语言习惯呵呵。

ps:建议去掉研究两个字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13 16:50:00
段爱顺老先生,学经济和哲学,花了十多万,负债累累,此情催人泪下。

觉悟的层面有三重,首先是自觉;自我觉悟。然后是自觉觉他;不但是自我觉悟、还要普渡众生,即菩萨也。再达到觉性圆满,即成佛也。

然而按儒家的说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段爱顺老先生在第一层自我觉悟还没透彻的情况下,不“穷则独善其身,而济天下,你这学哲学经济学了个哪门子啊?

依照我的看法,你的所谓“哲学经济学,一听就很别扭,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根基,经济学也是其下分支,弄个哲学经济学恶心不恶心啊?

我相信你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是这仅仅只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不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你的理论体系千疮百孔,有很多空白的地方。这些空白的地方就就是漏洞,那么加上约束后,会使得你的系统非常容易崩溃,你无法自圆其说。也来不及自圆其说,因为你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单位时间内效用有限,还有不够用用。 说你有很多空白的地方我是有证据的,首先人愿意接受改变,但是人拒绝被改变。就是你的理论是绝对真理,起初也没有人会理你,而去说教更造人反感,所以现在理论都是免费甚至倒贴的,你还藏着掖着。不要说现代商品供大于求,就是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古今中外这么多学者专家难道不懂经济?就你懂?给你见识见识:http://blog.sina.com.cn/caojianhai再给你见识见识:http://blog.sina.com.cn/jiangruxiang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的固执的老头,还是不要再害你的家庭了。你物质基础都没有,还谈什么上层建筑——哲学和经济?这不符合规律!你没有经济实践哪里来的真知?形而上的家伙!像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老不安分,年纪大了,思考力退化了,你怎么和年轻人比?何况现在都是团队和你竞争!

介绍你先去看看什么叫德尔菲法

http://wiki.mbalib.com/wiki/%E5%BE%B7%E5%B0%94%E8%8F%B2%E6%B3%95

再去看看什么叫系统论。

在给你讲个故事拯救你: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大圆和小圆来比喻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小。他指出:好比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掌握较多知识的人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通常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讲的都是知识好比无垠的海洋的道理。

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深深懂得知识的圆圈与圆周外无知的关系。笛卡尔说:“愈学愈发现自己无知。”牛顿说:“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是我看我自己不过是一个海边玩耍的小孩,一会儿拾起一颗比普通的更光滑的石子,一会儿又拣到一个比普通的更美丽的贝壳。真理的大海就在我面前,而我却完全没发现它。”爱因斯坦把芝诺的比喻作为座右铭,终生孜孜不倦地向外无知的空白区进击。他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而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当他七十高龄时,他写信给朋友说:“我面前尚有许多科学难题亟待努力解决。这项工作的吸引人的魅力必将持续到我的最后一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3 17:12:1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