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改观
1 使用价值即为价值
2 劳动的价值
3 价值的特点及测量
交换价值测量使用价值的多少,这没问题。但不经过交换的事物的价值也有价值量的问题,不能因为未经交换就说它价值量为零。如:空气、家务劳动。
关于劳动价值,我不想多说了。因为我不认为劳动价值是价值,我只能说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价值只是价值来源之一,价值还有很多来源,如天然的事物、资本、知本、权力、权利、市场。
价值的测量,一个事物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测量,必须通过与其他事物比较才能测量,这是测量的一般含义。所以未经交换的事物的价值无法测量,但可被感知。
从价值的哲学定义出发,缩窄适用范围至产品和服务,得到产品价值,即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关系属性,是真正的价值。
根据使用价值,可将事物分为:天然品拥有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的价值。根据拥有者分为:私有、公有、共有(无拥有者)。根据是否交换,分为交换和未(不)交换(如空气、家务劳动所得)。
使用价值是交换的必要条件,但有使用价值不一定交换。
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两个必要条件构成。
如果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就不存在企业亏损之说了。如果亏损,也只能说是劳动引起的。
劳动价值论的价值不符合哲学意义的价值定义,却占用了经济学使用价值做为价值位置。具体科学中的价值定义应符合哲学关于价值的定义,并做具体化或细化。
使用价值的属性。相对性,不同人不同时间空间不同气候不同质量等不同条件下,使用价值不同。
劳动价值是通过劳动获得产品的占有权(对使用价值的占有),产品交换是在交换占有权从而取得他人产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只是价值的成因,不是价值本身。因为劳动参与了价值的创造,所以它取得了价值的占有权或分配权(对于分工合作劳动或有资本参与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存在的问题,一些非劳动事物也可买卖,而一些劳动如家务劳动不看做有价值因为没成为商品。技术信息有价而理论有值无价。房产未经劳动而升值。信息在被纰漏后急速贬值。
事物占有权的获得途径包括武力、盗、敲诈勒索、赌博、智力、劳动、资本、知本、权力、地位、继承、馈赠、税收、财政征收、货币超发等等,
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合法不合法之分。
种类:一般产品、服务、自然资源身体及器官灵魂人格脸面权力市场……企业组织国家……技术文学艺术信息版面费
产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和剩余价值失去了基础。
使用价值是交换目的,劳动价值是交换的资本。
货币:不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表征事物的使用价值的量,劳动的价值体现劳动分得(占有)企业生产价值的分额,或表示占有权。
“价值就是所有权!而当物品的所有权不止一个来源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们为分配权。没有所有权的东西,就一文不值,无论它多么的有用都白扯。”别人的观点
意义: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GDP核算,更确切地说是国有财富
家务劳动的价值未经上市,未能体现价值,为劳动者家庭独占,但仍然有价值,在计算GDP时应计算在内。
潜在价值,指未经人类利用事物的价值,但可能将来被利用。如深海资源。此部分价值在计算GDP 内。
家务劳动的成果仍然被创造人占有,其使用价值仍然在创造人手里,所以在计算gdp时,理应计算在内。计算GDP 时暂不计,因为未对人类发生作用。GDP总量与GDP 增长量要区分开。GDP总量=累计(GDP 增量—GDP 消耗量),还需要考虑使用中物品价值损耗和被淘汰的贬值。
参考资料
最明确定义价值概念的文献记载当属早期的重商主义者尼古拉斯·巴贲:“市场是价值的最好的公断人;通过买卖双方的集合、商品的数量以及对商品的需要都知道得很清楚,商品能够卖得的价格恰等于这些商品的价值,照古典的说法,商品能卖出多大价钱,它就只能值多少。”[[英]米克 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 北京商务务印书馆1963年,P12]简明的说应当是:价值就是一物所能够交换到的其它物品的数量,如果用一般价值形式——货币来表示,就是一物所能够交换到或所值的货币数量。前古典的学者们虽然没有如巴贲一样明确说明价值是什么,但从巴贲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巴贲以前的学者——巴贲所谓的古典的说法,都是指商品能卖出多大价钱,它就只能值多少,只不过是他们把价值当作不言自明的概念来应用罢了。
至斯密则全面整理了前人的价值成果:“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一国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的价值,或是依随通俗的偏见,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国内流通的贵金属量?”经济学家都知道,经济学注重研究的是后者。其交换价值与巴贲的价值没有多大差别,只不过是前者强调了商品交换的能力,而后者强调的是建立在商品交换能力基础上的结果,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李嘉图被认为是古典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他虽然坚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适用于一切社会”,“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3]P7但如果我们对上面的命题中仔细分析,李嘉图的价值仍然是“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是交换价值,而其“劳动量”不过是价值的决定因素。接下来说得更明确:“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部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总之,重农学派或劳动价值论者的价值仍然是交换价值,仍然是指该商品所能够交换到的其它物品或货币的数量,或者说物品所值其它物品或货币的数量。但这并不否定劳动价值论者对劳动的重视。在讨论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时斯密所谓:“只有劳动是价值的普遍尺度正确尺度了,换言之,只有劳动,能在一切时代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了”[国富论,亚当·斯密 郭大力 王亚南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03:P28];被马克思认为“继威廉·配第之后看出了价值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65第2版注,1972,人民出版社]的富兰克林也只不过是认为:“用劳动来测量银子的价值,同测量其他物品的价值一样圆满。”“因为贸易本来不过是劳动和劳动的交换,所以一切东西的价值用劳动来测量是最正确的。”[何正斌 , 《经济学300年》 , 2000.9 , 第39页]可见,古典劳动价值论者大多只不过是把劳动称之为价值的来源、决定因素或衡量尺度罢了,并没有篡改传统的价值概念。
马尔萨斯也是现代主流学派的来源之一,他认为:“大多数学者在讨论价值时,认为它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使用价值,另一种是交换价值。然而,在应用价值这个术语时,我们却不大习惯于用它来指前一种意义。尽管水和空气是非常有用的东西,对人类的生活和幸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很少听说水和空气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物品和其他一种或多种物品在交换中的关系。”[[英] 马尔萨斯 , 《政治经济学原理》 , 1962.10 , 第47页]
具有综合能力的学者应当比较具有代表性,每当多种学派理论交锋到一定程度,往往就出现一些有识之士能够兼容并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全部折衷,而是把多种观点有选择性的综合在一起,并且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约翰·穆勒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内容丰富,长时间中一直被奉为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必读教科书,仅在作者生前就重版6次。”白光,《经济学百家集要(上、下)》,2001.1,第412页他在本书中明确的指出:价值是“指它能换取的某一其他物品或一般物品的数量。”[6]P2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融诸家学说之‘精华’于一炉,建立起一个面面俱到、精巧中允的理论体系。”。无疑又是一个的新的综合,他对价值概念仍选择:“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其对后期的影响深远。
交换双方商品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第三种东西”。这种第三种东西“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简明地说,“价值是劳动”[马恩全集25卷下920页]。可见,马克思在此比传统价值概念又多出了一个价值概念,又出现了第三种价值,或者说此时价值又存在了第三种涵义。我国有相当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承了古典劳动价值论,但这不是在概念上。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自己的独创,并没有直接的历史渊源。从上所述:即便是劳动价值论者,也无一把“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作为价值的本质。传统商品的价值始终没有摆脱斯密的两种价值学说,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很少论及第三种价值。原因在于,马克思在此寻找的已经不是价值的决定,而是一种全新的价值,或者说他无意中偷换了概念。在此,他并没有把决定价值的因素当作决定价值的东西,而是直接把决定价值的因素当作了价值自身,并把传统价值当作了价值表现。熊彼特曾机敏地发现,“马克思所用的术语同其它经济学家所用的术语意义不同”。[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朱映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4页。]
“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困难可以归结为:什么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是劳动,而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只有边际效用才能够决定价值,但人们找着找着,就有人把价值决定等同于价值自身了。
实际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所能交换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或者商品出售所得到的货币量。而马克思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有一个内在的共同的价值,那就是劳动。说白了,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也就是一家之言而已。
逻辑循环
马克思的“价值是劳动”,[25卷下P920]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在其它地方马克思又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所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本身的量”。[8]但如果价值是劳动,那么价值就不应该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劳动这显然是一个严重的逻辑循环。如果我们把劳动换成任何一个词,都可以形成这样的循环命题,如果价值是需要,那么价值就是需要创造的。如果价值是效用,那么,价值就来源于效用等等。
用什么尺度去评价这个“价值问题”。一、不能用效用尺度去评价这个“价值问题”。同一件商品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用,效用标准无法统一。二、在五千年之前的历史时期,没有货币这种计量手段,人类不可能用交换价值去评价“价值问题”。也就是说,人类还不理解或不会去评价“价值问题”。为此,这个“价值问题”失去了历史意义。
因此我认为,劳动耗费问题历来存在,当人类还缺乏计量手段时,耗费问题无法升格为价值问题。或者说,在货币出现之前,人类不会考虑(交换)价值问题。因为,价值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目前一些零星看法,请多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