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者总是不顾现实,总认为价值来源于劳动,从而认为资本家是剥削工人所得,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价值是怎么来的。他们的理由无非是马克思的内在价值——劳动时间论,其实,是完全错误的,人们分配的其实是一种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是怎么来的,是由于劳动时间吗?错,价值来源于交换。
1.价值的历史性说明价值来源于交换
原始社会早期,人们自给自足,一是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完全有赖于自然资源;再者就是早期的自然资源相对于稀少的人口,完全能够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此时不存在价值。但当自然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争夺资源的战争就会时常发生,但争夺资源是需要代价的,较高的代价使战争变成了契约,使争夺变成了交换,价值也随之产生。价值是历史的产物,不仅仅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中,没有价值;在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按需分配,同样没有价值,原因何在,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不需要交换。
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价值只不过是人们交换的目的,但交换的目的并不否定价值来源于交换。契约不必导致交换,也不必产生价值,互不侵犯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但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草原上多牛羊,而海滨处富鱼虾,平原上则盛产粮食和蔬菜。不同的资源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或者说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需要共同导致交换的产生。交换的产生则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从色诺芬、斯密到马克思无不承认分工的巨大效率,分工的效率使人们的交换由自然变为自觉,价值也由交换的结果变成了生产的目的。但无论如何变成生产的目的,也无法改变价值永远是交换的结果,人们生产的目的始终盯住的就是这个交换的结果,并不是这个生产的目的决定着交换的结果。
2.价值的社会性说明价值来源于交换
马克思后来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曾说:“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它们作为‘物’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全集26卷第三册139]希法亭也认为:“因为政治经济学只研究商品的社会方面,即只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商品中最集中的反映是什么呢?劳动,而且是一般的人类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也有人认为:“商品无须经过市场需要和社会消费来赋予其价值以社会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其价值的社会性是在商品的制造过程中,从而也是在其形成过程中就确定了的。”其实,这是狭隘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平均数,而马克思的价值从性质上讲也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劳动。
商品是社会的产物,只有进入交换,商品才具有社会性,价值才产生。劳动只不过是商品形成的一种自然过程,无论是耗费,还是作用于物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把其一般化,抽象化,平均化了,它就社会化了!马克思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也只不过是劳动的平均化而已,因此,把它当作社会化有违常识。可见,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的社会性并不是社会化基础上的社会性,而是平均化,抽象性基础上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马克思在《巴黎手稿》《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说的很明确:“私有财产或产品‘作为价值的存在’,‘是它自身的一种不同于它的直接存在的、外在于它的特殊本质的、外化的规定,只不过是某种相对的存在。’这实际上就是说,价值或交换价值。作为经济范畴,它是在不同私有财产或产品的占有者相互进行交换时才产生的,因而也就反映了‘两个私有者的社会的联系或社会的关系’,即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0页。]
3.从逻辑上看
在价值来源的理论中存在着两个比较有影响的学说,一个是认为价值来源于劳动,但露天煤矿,偶尔跳倒船板上的鱼等不是劳动的结果,但他们同样有价值,古画、陈酒虽然是劳动的结果,但其价值远不是当时的劳动所能够决定;而自种自食的蔬菜、粮食等等却不具有价值。可见,有劳动不必有价值,无劳动不必无价值,价值来源于劳动理由相当不充分。另一个则认为:价值来源于效用,虽然无效用绝不会有价值。但“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可见,效用虽然比劳动作为价值的来源条件更必要一些,但其却不是充分条件。但交换就不一样了,有交换必有价值,无交换必无价值,交换是价值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无论是斯密明确称作的交换价值。还是李嘉图“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甚至马歇尔“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都必须伴随交换而产生。马克思也认同:“‘价值’的概念的确是以产品的‘交换’为前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39页。)”转引自苏东斌 价值的“概念”、“决定”及“实现”——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笔记
4.价值的本质也说明价值是交换的产物
所有错误的价值论的共同表现在于,他们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商品内部,但他们忘记了,价值作为交换的产物,是交换双方主体人交互的结果,是交换双方的不同的使用价值的交换的关系或比例。这种交换关系或比例既不决定于生产者想卖多少就卖多少;也不决定于消费者想付多些就付多些。价值来源于商品内部的学者们把交换的主体舍去了,从而把人的交换说成是物的决定,见物不见人。但交换根本不存在物的内在尺度,他们的交换其实就是“协议交换”。议价方式可能有时不同,双方讨价还价;一方定价,另一方自愿跟从;一方不定价,竞价高者得;通过契约相对固定价格或附加条件等等都是人们的议价方式。但无论何种定价方式,都说明价值是交换的产物。
5.价值来源于交换的论述最早可见于色诺芬:“我们现在知道:对于不会使用笛子的人们来说,一支笛子只有在他们卖掉它时是财富,而在保存着不卖时就不是财富。”[巫宝三 , 《古代希腊、罗马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 第51页]此时,色诺芬所谓的财富不如说是价值,因为他说的财富已经不包括使用价值在内了。13世纪的亚历山大·海尔斯则明确说明:“价格的形成同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交互作用有关。”[[瑞典]拉尔斯·马格努松 , 《重商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术译丛》 , 2001年10月 , 第8页]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绝大部分都认为价值来源于交换,力主发展贸易,积累金银货币。后期认为价值来源于交换的也不在少数,如蒲鲁东就认为:“价值产生于交换,因为要交换才有产品的价值。”[陈汉楚,蒲鲁东和蒲鲁东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03月第1版,第25页]“特别是马歇尔于1890年提出的均衡价格论……否认绝对意义的价值,硬说价值产生于交换行为”。[宋承先、许强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02月第1版,第332页]

马克思的“价值是劳动”,[25卷下P920]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在其它地方马克思又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所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本身的量”。[8]但如果价值是劳动,那么价值就不应该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劳动这显然是一个严重的逻辑循环。如果我们把劳动换成任何一个词,都可以形成这样的循环命题,如果价值是需要,那么价值就是需要创造的;如果价值是效用,那么,价值就来源于效用等等。
[“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23,225]“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20,217]……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