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奖项评选,提名环节正式启动!
经济学以经世济民为宗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时代在变化,理论也在不断创新,经济学研究中同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面对这些课题时,也在不断探寻破题之策及其内在的政经逻辑。新年就快要到来,盘点过去,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一场经济学学术盛宴恰逢其时。特此,经管之家携手学界、业界、传媒、民间爱好者,共同举办“2015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系列评选”盛典活动!另外, 感谢大家在12月11日《关于2015年度最佳马克思主义学者评选的讨论》活动中的参与,这些讨论是本届评选活动的力量之基!
本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评选将采取“最受欢迎和最受关注”作为评选的视角和标准,主要分为2015年度最受欢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文、2015年度最受欢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2015年度最受欢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和2015年度最受关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四个方面,一共评选出4大奖项。本届评选将通过线上展示及网友投票,力求以最公平、最公正的方式,评选出在2015年度最受欢迎/关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文、著作、教材和学者。
本届评选主要流程:提名环节——初选环节——终选环节——颁奖环节。
本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受欢迎/关注(论文、著作、教材和学者)提名环节,现在正式启动!
一、提名标准
1. 提名方向
2015年度最受欢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文、2015年度最受欢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2015年度最受欢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和2015年度最受关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四个方面,相关作品应在2015年受到关注,但不限于2015年发表。
2. 提名格式:“名称+提名原因”
比如:论文+论文标题+(为什么提名这篇论文的原因,不少于100字)
二、提名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微调)
1. 提名时间:12月21日—12月31日
(注:这个时间为主要提名时间,但在正式初选阶段仍然接受提名,考虑到提名后的评选效果,请在初选前参与提名)
2. 初选时间:1月1日—1月31日,每个奖项以初选10名进入终选。
三、提名者奖励
被提名者(包括学者、论文、著作、教材)在终选获得2015年最受欢迎/关注四大奖项之一,奖励其提名者100元人民币和论坛金牌贵宾一年权限;需按照提名标准格式为准,若存在两人以上提名同一评选项目,以第一提名者为准。
(注:提名以论坛回复帖子和公开渠道提名时间为准,并由本次评选活动工作人员记录)
四、获奖者奖励
1. 所有进入终选的被提名者(参选者),论坛都将授予其论坛顾问权限和荣誉称号;
2. 最终评选结果将在论坛和媒体公示,并颁发证书和奖杯,在颁奖现场将有相关媒体报道。
3. 评选活动期间,论坛将与众多媒体合作推广,并可能在结束后向ZF机关举荐。
五、拟合作单位(不断增加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壹学者
观察者网
经济管理出版社
《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评论》
《政治经济学报》
《当代经济研究》
《理论经济学》
。。。
六、提名方式:
1.在本帖中参与提名
2.通过微信参与提名: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c3ODkyMA==&mid=401003463&idx=2&sn=6b2d54fce2b639040699be2e3f528c35#rd
3.通过QQ提名:QQ:2726530162
提名环节后,初选活动将于1月1日正式上线,届时欢迎大家踊跃投票,具体活动进程请随时关注我们!
您的参与对这次评选很重要,谁最牛?你说了算!快快在本帖回复,说出你最想提名的学者、论文、著作、教材吧!
卡米 发表于 2015-12-21 14:46
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奖项评选,提名环节正式启动!
经济学以经世济民为宗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和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该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的新著,是他独立研究马克思原著40年、在北大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20年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精心之作与创新之作。思想主旨是强调,必须大大加强对马克思本人文本、思想与哲学的系统深入研究,实现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的重大创新,并且开创中国特色马克思学,才能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创新,重新开掘与奠定坚实可靠的文献学基础和理论研究基础。全书分三编十章展开,60多万字。 第一编“三大解读模式:历史反思篇”,认为马克思主义史上的三个五十年,有三种流行的主导解读模式:19世纪后期,主要流行“以恩解马”解读模式——通过恩格斯通俗性、论战性著作来解读马克思哲学;20世纪前期,主要流行“以苏解马”解读模式——根据苏联模式下的哲学教科书体系理论框架来解读马克思哲学;20世纪后期,主要流行“以西解马”解读模式— —依据近现代西方哲学框架来解读马克思哲学。应当具体地、历史地分析这三种解模式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 第二编“以马解马:解读模式创新篇”,提出面向21世纪,我们必须超越上述三种解读模式,开创“以马解马”的新解读模式,并提出了这种新解读模式的十点要领。 第三编“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四大基石篇”,提出我们需要借鉴并且超越苏联的马克思研究、吕贝尔等人建立的西方马克思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当创造富于21世纪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系统深入展开对马克思文献、历史、理论的综合研究,使之成为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文献科学与理论科学、哲学科学,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创新重新奠基。为此,首先需要四块铺路基石:新型解释学——新型目录学——新型版本学——新型文本学。 该书是一部国内外学术资料丰富的研究性专著,是作者将陆续推出的马克思哲学新解读三卷本之一;意在探寻新的阅读方法、学习方法,理论研究的入门之道与走向独立创新的治学之道;因而适宜相关教师、专业研究人员、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关注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广大读者也会从中受到启发。
书名: | 价值转形-(共三卷) |
作者: | 沈民鸣 |
年: | 2014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中等收入陷阱”
》张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中等收入陷阱”
缘起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由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指的是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后,快速发展积累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经济长期徘徊停滞而无法进入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2010年达到4240美元,2014年接近8000美元,已处于由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过渡的阶段。据此,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矛盾和挑战,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已成为学界和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有鉴于此,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科学的认识。
第一,应当看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最新分类标准,2013年人均国民收入在1045至12746美元之间的国家都属中等收入国家。(每年世界银行都根据前一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来修订世界经济体的分类。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分类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高收入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目前世界上高收入国家有75个(2013年人均国民收入高于或等于12746美元),中等收入国家有105个,低收入国家有34个。而在1996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被定义为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数量为45个(1994年人均国民收入高于或等于8956美元),2001年增至50个(1999年人均国民收入高于或等于9266美元),2005年为55个(2003年人均国民收入高于或等于9386美元)。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被作为“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一些国家,如亚马来西亚、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等,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人均收入接近或超过了一万美元,正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相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一些发达国家,却出现了失业率不断攀升、经济持续低迷、贫富分化加剧的所谓新常态,落入了所谓“高收入陷阱”。由此可见,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普遍事实和一般规律。
第二,应当看到,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具体历史的,与所谓的中等收入其实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人均收入这一概念只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而不反映任何经济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比如,以现价美元计算,美国人均收入处于3000美元时,是19世纪80年代末,阿根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中国则是在2008年。情况完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在当今世界,处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有100多个,它们的发展阶段、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千差万别,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很难用一个空泛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加以解释,否则就会抹杀了矛盾的特殊性,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第三,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是一个具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悠久传统并处于发展和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正经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同步发展,以及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几重重大历史变革的汇集交织,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世所罕见,所具有的历史优势、大国优势和制度优势,也非其他国家可以比肩。因此,把现阶段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相提并论,都列为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对象,虽然对我们有警示作用,但却似猫虎相比,没有意义,无助于我们正确廓清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第四,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不是人均收入,而是生产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力;决定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不是收入的平均水平,而是收入的合理分配。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病症,如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就业困难、创新力缺乏、金融体系脆弱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落后,国家能力孱弱,而与中等收入无关。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了统治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而落后国家则变成了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样就形成了发达与不发达或中心与外围相分割相对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如列宁所说“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除少数国家之外(如日本、韩国),绝大多数国家长期锁定于不发达状态,未能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是这种不发达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锁定于不发达状态而难以自拔呢?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天生是不平等的,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是资本对劳动的支配以及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表现在国家之间,则是少数发达国家对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支配以及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以及战略性资源控制等方面都处于支配地位,而不发达国家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从而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这一不平等体系演变的一般规律是,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具体表现。
从不发达国家国家的内部状况来看,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落后,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使其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特殊的困境。马克思当年分析德国问题时曾经指出:“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不仅适用于19世纪初德国的情况,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也有重要启示。“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是指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旧社会的残余,如自然经济、城乡分离、君主专制、政教合一、法制松弛等,阻碍了国家的现代化。“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则指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劳资冲突、贫富分化、经济危机等现代资本主义的弊病日益显现。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双重障碍的叠加,再加之于长期受发达国家的支配控制,丧失了自主发展能力,必然使经济社会发展陷入长期停滞和动荡不安的陷阱。
综上所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种现象,其实质是如何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摆脱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宿命,提高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而是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题,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努力和奋斗,已经找到了一条实现现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其根本之点在于,不断坚持、完善和创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现阶段,必须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开放而自主、完整而强大的科技体系、产业体系、贸易体系、金融体系、财政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网络编辑:张福军
《光明日报》2015年5月6日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