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曦
国际战略环境和中国政治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的战略走向和步骤。国际主流国家已经把中国拉进既定的轨道。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社会制度结构正在构建,虽然中国政治经济结构与世界主流国家所要求的还有距离,与国际规则还远未接轨,但是这种趋势已经铁定. 这种接轨一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世界从来就是精英掌握的,他们控制这社会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并按照他们的立场方法改造社会, 未来适应新的环境, 发展战略需要不断地做调整。中国也不例外,这种调整就是改革。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地吸引外部经济资源的加入,以对冲以往内部亏空, 和改革所引发的经济下降的成本,所以维持经济增量是改革的必要条件。必要时可以调整数据。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就是内部系统效率的提高或者外部经济要素资源的注入. 无论对于内部还是外部,要让他们确信中国经济是向好的,树立不可动摇的信心,“私产入宪”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资本外流是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政府目前的手段是:
一严格控制资本外流,同时吸引外资;
二让国民对国内经济有信心;
三,最后在资本开放的前夕不得不开放所有的行业。
对于外资更是尽可能以各种手段吸引外资,维持资本密度,经济聚集和保持经济增量,最终拉动劳动力“消费”。
从资本市场上看,政府始终控制着金融资源,在直接投融资和间接投融资的选择上,一定是通过银行等中间机构控制金融资源的流动和分布。所以在股市、信托和公司债三大直接投融资手段中都是控制的。由于要完成国有企业上市这一战略目标股市比另外两个工具相对开放些。然而政府终于认识到了,控制了所有的金融资源也等于包揽的所有的金融风险。所以当分散风险的计划出现的时候,也恰恰是直接投融资开始起步的时候。完成主流银行上市就是建立风险隔离制度,所以没有完成主流银行上市,资本市场就不会轻易打开。间接融资占绝对垄断的地位, 使得直接融资被边缘化.
所以,金融改革的大体步骤是:
主流银行上市;
金融对内开放;
金融对外开放。
只有主流银行上市了,银行风险由银行董事会take over之后,政府就可能解放信托等直接投融资工具了;
所以,目前证券基金不是投资理财工具而是国有企业上市的工具。目前的结局证明了我以前的分析判断,二季度基金净资产全部负,全部沦陷在股市中,并不是基金经理不知,而是他们没有选择。而目前中国股市的市盈率还高于海外市场。在这种情况下,QFII是非常危险的,我不知道地下的,资本流出数据,但可以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如果FDI和资本流出的对比发生变化,那么“做空”中国有可能会提前来临。
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只有不断提高房产投资的成本,同时降低投资股市的成本,内部资金才有可能从房产向股市翻转,但是请不要忽视决定存款,房产和股市三大居民资产存在的制度基础的变革,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
毕竟,制度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制度决定了财富表达方式
银行收紧信贷国内资金市场利率必然提高,这对吸引海外金融资本和遏制国内资本外流有好处但代价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