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1451 12
2005-05-06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一文中,多次提到,制度的变迁与否是各个行为人在衡量自身的可能收益和成本后作出的最后决策。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把他的一部分文章框架贴在这里:“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说明为什么鲁宾逊世界仅仅是一种虚构。在这一部分中对个人行为及其面临的环境提出了明确的假设,对社会制度安排的决定因素也作了专门的说明。第三部分用供求理论分析了诱致性制度变迁,说明了制度不均衡的原因,并讨论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学。第四部分提出了一种国家理论,着重强调了为什么政府通常不能成功地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第三和第四部分,对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作出了区分。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虽然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但为了便于分析起见,本文将这两种变迁类型作了区分。”

在林毅夫的论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观点就是,在制度变迁(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中,每个行为人的具体决策是导致变迁成功与否、能否进行的重大因素,个体决策的前提是其对这一变迁给自己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是否满足理性条件(及收益大于成本)。无论是诱致性变迁中的个人、组织,还是强制性变迁中政府首脑的决策。林毅夫夫的观点是,他们都是在衡量这一成本收益比表后作出决策的。

我对他的批判也就开始与此:一种显见明确的秩序并非人的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更不是出于一种超自然的设计(及上帝的存在)。我们认为,各种秩序的存在及非人类自身理性可以设计的结果,也非上帝的存在而导致,而是一种如哈耶克所说的“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届时下来,也就是说,人类在进行制度变迁的时候,并非有意识的可以的设计一种对自己有益的制度均衡,更不是在可选的制度集合中进行选择,选取对自己最有益的制度安排作为制度变迁的新选择。而仅仅是因为,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人们自身的追求利益的行为导致其行动偏离了原有的制度设计的规范,其采取的行动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的安排,自然行动的结果。行动之后,作为一种大家共同的行动选择,或者行为规范选择,最终形成一套新的制度安排,来协调新的环境下各方的利益关系,最后总在大家的博弈过程下,达到新的制度均衡。

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人或者说决策人,并非有意识的、进行理性设计这一新的制度规范。而仅仅是自己的行动,同社会上其余成员的行动产生了共同的交集,最终这一规范被确立并且形成新的制度安排。

林毅夫的论点中,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背后决策人,均是在理性衡量利益得失,进行理性制度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制度变迁选择。这一点是不符合人类制度发展演化规律的。

在很多情况下,一种制度的出现,并不是确切符合当时最好的安排得,或者说,很多制度安排的出现,并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就像自然界中的生物变异一样,制度的预先的变化方向是不能够准确判断的,只能在这一制度安排出现以后,通过社会的选择(依然不是纯理性设计的),来决定这一行的制度安排是否留存。这同生物界的物竞天择,是相同的原理。

“人之行动”而非“人之选择”是对人类自身行动决策现实的体现,也更加体会着人类的有限理性这一根本内容。

林毅夫的论文是深刻的,这是大家的共识。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分类,是具有深刻含义的。但不能否认它的论点中的某些方面是存在问题。

大家的共同讨论,才能换来更加贴近现实的成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5-6 20:29:00

林的文章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今天看来也不失指导现实、进行理论分析的意义。

当然任何一篇文献都有缺陷,找错误是人都会,没什么了不起的,本人看了两便这篇文章也发现了一些瑕疵,比如林对制度的分析和讨论是把它作为外生变量来看的,如果对正式制度而言或可说的过去,但对于非正式制度解释就有牵强;林讨论了非正式制度安排为什么会发生,但没有说明它的变迁路径是怎样,收益费用的分析方法只说明了必要性未说明方向性;对意识形态的解释也是一家之言等。

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个制度变迁方式的很好的说明,也留了一些问题等待我们去补充和发展,一篇文章能在十余年后仍旧给人诸多回味,林确实了不起!

[em07][em0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6 22:46:00

楼主敢于批评权威,独立思考,而且的确指出了林毅夫在分析制度变迁时的缺陷,奖励金钱、经验和魅力(可换取金钱)各50,以资鼓励!

二楼也同样指出了林毅夫没有分析制度变迁的方向,奖励金钱50。

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前进呢?第一,我们需要了解该领域是否有其他人已经修正了旧的理论的不足;第二,我们能否修正这些不足呢?

回到楼主的问题,对于正式制度而言,一方面可能的确存在供求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许还存在设计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这点。而对于非正式制度而言,更多的可能是演化的作用。问题还不能到此为止,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有什么样的变迁轨迹?人们在不同性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是什么?当多种力量同时存在时,均衡的结果是什么?等等。问题很多,希望大家跟进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7 00:26:00

作为早期制度变迁分析的经典论文,林毅夫教授的论文在拉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应该承认这一分析是具有开创性的。林的论文的分析方法采用了早期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的主要方法:成本收益分析、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这并未超越诺思理论的框架和方法,但重要的是他侧重了对制度变迁中主体作用的分析,指出主体预期对制度变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不论强制性制度变迁还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如果都依据个体主义方法来分析,那么其决策形成过程是有差别的,前者必然是一种公共选择过程,而后者则不明显,相反后者更多是一种小范围的制度创新引发的模仿效应,当然利益导向的作用对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可以应用的。但正如斑竹所指出的,不同制度变迁的类型在强制性和诱致性变迁中是否具有雷同的演化或者变迁轨迹,如果没有,那么原因何在?各类行动集团在不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利益博弈最后达致的制度均衡是如何实现的?这些我想单纯通过制度变迁方式的分析是无法解决的。或许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制度及其内在演化逻辑作出探索:例如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以及不同规则彼此作用的方式,也包括彼此相关的方式会如何影响制度演化达致均衡的路径,不同制度关系在制度演进中的作用机理如果不被揭示,试图理解一种制度的均衡或者非均衡的稳态可能是存在障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7 09:21:00

谢谢hunter_gza。我还想指出一个问题,采取新古典供求方法来分析制度变迁,必然得出唯一均衡。但是,制度的变迁却实际上是多重均衡,这为演化博弈论留下了空间。然而后者却在另一种极端上抽象掉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于均衡的选择和剔除非常勉为其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7 16:17:00
这也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如果单纯从供求角度以及成本收益的分析来看,制度均衡解应该是唯一的,但是制度均衡的多重状态在新古典的框架下似乎难以解释。这需要进一步观察制度主体的差异,制度间的相关性队制度均衡的影响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