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2128 3
2012-11-11
政界的主流思路将城镇化作为未来我国国土开发格局的重点,认为大城市膨胀病不可持续,认为东西部开发强度差异,倾向于在中西部做城镇化。
但理论分析、数据检验、国外经验都表明,巨型城市、大都市圈、核心都市区等更有经济效率、更有利于生态涵养、更适宜人类生活和发展。
我简要叙述思路,主要想提出这个观点供大家讨论:
理论分析:城市通过空间集聚产生经济社会联系、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技术与知识溢出、要素交换、中间产品丰富化以降低厂商成本、人力资本加速积累等诸多好处,城市越大,各项功能则发育的越充分,至于空间不经济在理论上其实并不存在(这里指的是大城市随着集聚密度提高带来的空间不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存在,可能在个别方面如通勤、拥堵等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但能够被其他方面利益所抵消)。退一步说,城市都市区是可以蔓延和扩展的,民众也是能够流动的,无需人为过度担心。——这点上我同茅于轼“18亿亩红线多此一举说”观点接近。
数据检验:在我国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建成区增长46%,而建成区常驻人口只增长21%,实际上城镇化是降低城市等级的。也可通过zipf法则对我国巨型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等分类比较其1978-2012的成长速度尤其是人均GDP及其增速,我试算了几例,结论仍然是越大越有经济效益,大家可以选用不同时段、不同样本的自行验证。最后只需要证明一个问题,即我国目前巨型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到什么程度会出现空间不经济的现象?这个不必测算,我们看看国外经验。
国外经验:美国虽辽阔,靠东西海岸城市带集聚了70%的人口、80%GDP;日本依托东京、大阪集中了全国60%人口和更高的GDP,更遑论韩国的首尔都市圈,俄罗斯的大莫斯科,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等等等等。从密度来比较,日本以占国土2%面积的建成区集聚了92%(你没看错,是这个数!建成区对应的都是城市人口,日本由于农产品保护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实际上农业人口的数量和比例相对来说都挺高),而我国的建成区只占国土面积0.2%。换言之,日本面积相当于中国1/26,但建成区面积相当于中国1/3,依靠日本的大城市模式人口密度远高于我国。实际上,大城市化的人均建设用地更少,人均产出更高,生态效应实际上也更好!(这里生态效应更好指的是城市化和城镇化相比较,城市化的集约生活方式尽管可能在城市局部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但由于非建成区自然环境较少人为干扰而在整体上更有利于生态涵养。换言之,大城市的人均环境负面影响低于城镇和农村,这点更好理解:农村所需的燃料、处理垃圾都是直接的、分散的向自然索取,且经济转换效率很低;而城市可实现集约处理垃圾、分工协作带来更更高生产率,在整体上由于城镇和农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4 23:57:29
但这次国家主张城镇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5 00:39:22
lianjt 发表于 2012-12-4 23:57
但这次国家主张城镇化
所以我们并不赞成这种低效率的、摊大饼的伪城市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10 14:05:22
高效率的城市化依托的是工业经济的快速跟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