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兄,你好:
我看了林岗老师的文章后,无语。
西方哲学将整个世界分为个人的主观意识世界,人类社会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隔绝的、斗争的、对立的和不可转化的(注:辩证法认为,这三大世界的内部之间的对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这三大世界之间却做不到这一点)。【1】但是,中国哲学却不这么看。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其中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中国哲学虽然也将整个世界分为个人的主观意识世界,人类社会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并承认它们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确是“同一”的,是“和谐”的、是相互“通融”的,甚至这三大世界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可以转化的。
为此,中国哲学强调“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个人在主观意识世界里的修为、修性、修德和修行,以“自省”和“内省”的方式,与人类社会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达成“通融”,修成“觉悟”,并将个人的物质性活动和精神活动以及自身生命意义,融于人类社会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之中。
例如,生产资料。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是独立于个人劳动力之外的物质技术模式,是与个人劳动力无关的物质条件,是劳动的物质因素。
如果,按照中国哲学观点看,“生产资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生产资料是独立于个人劳动力之外的物质技术模式,是与个人劳动力无关的物质条件,是劳动的物质因素。
其二是指个人劳动力内在的物质技术模式,是与劳动过程相关的内部根据,是劳动的人的因素的基本形式。
换句话说。通常所指的生产资料,是指大机器工业等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厂房、货币资本、动力资源等等,都是个人劳动力的一种“外在”的形式,作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它总是在“磨损”(自然侵蚀),总是要消失的;而作为个人劳动力的“内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构成劳动力资本的源泉。
中国俗语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个“鱼”类似于独立于个人劳动力之外的“生产资料”;这个“渔”就类似于寓于个人劳动力之中的“生产资料”。
劳动者将个人劳动力视为“人力资本”,这个“资本”永远跟随着劳动者个人,既不会“消失”也不会“磨损”,它随着劳动时间的累积而日臻完善,历久弥新。唯一缺憾的就是,个人的生命周期是一个自然的生理周期,人的器官总是要衰老的,人的头脑总是要逐渐丧失记忆力的,人的肌体总要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的。所以,这“资本”一定会随着人的生理衰弱而衰落。但是,事实证明,无论是针对企业而言还是针对个人而言,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东西,就是“人力资本”。
中国人常说:“后来者居上”。后人比前人更聪明,更智慧。这并不是指,后人比前人更强健,而是指后人的知识储备比前人的知识储备更丰富、更深刻。所以,后人“人力资本”比前人多一些,其创造力也比前人大一些。
附上:
【1】:
马克思:“但是,意识本身究竟采取什么形式,这是完全无关紧要的。我们从这一大堆赘述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上述三个因素——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只有消灭分工。此外,不言而喻,“怪影”、“枷锁”、“最高存在物”、“概念”、“怀疑”只是假想中孤立的个人的唯心的、精神的表现,只是他的观念,即关于经验的束缚和界限的观念;
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交往形式是在这些束缚和界限的范围内运动着的。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也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原始形态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的奴隶制(诚然,它还是非常原始和隐蔽的)是最早的所有制,但就是这种形式的所有制也完全适合于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其实,
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详见:《马恩全集》第3卷第36页。(xiaxt 注:由于“
分工和私有制”是“
同一件事情”。所以,提出“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实质是为了消灭分工!然后就实现了“人类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