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国模型和小国模型:在比较利益学说的分析中,华民的教材没有写出大国模型与小国模型之间的实质区别。而且黄卫平的教材也没有将大国经济单独拿出来分析,根据其26页的分析就比华民分析得更透彻。请问大国经济分析倒底与小国经济分析有什么本质区别?
黄卫平的国际经济学教材第25页,中间有句话“在比较利益学说中,A、B两国只要至少有一个国家处于完全分工状态,世界的产出就会增加,福利就会提高”。是不是说必须至少有一个国家处于完全分工,福利才会提高?而根据索耶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中指出,在不变成本下,贸易双方将处于完全分工(第40页);但如果在递增的成本条件下,没有一个国家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每个国家都继续生产两种商品(第55页)。而根据华民教材的大国经济分析,上面两种情况都可能发生,都会使世界福利增加。那么,它们之间到底哪个正确?
另外,还有个问题:绝对利益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解释的是贸易发生的基础不同。但是在图形分析的思路上,总感觉两者是一样的。由谁能解释下图形分析中,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恳请大家指教。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31 17:00:29编辑过]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大国与小国的区分在于对某产品的世界价格的影响而言,若A国能够影响X产品的世界价格,则称A国为X产品的大国.所以同一个国家在对不同的产品而言,角色可能是不一样的.
绝对利益可以看成比较利益的一种特例,图形分析的思路是差不多,但形状与结果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绝对利益的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会相交,但比较优势理论中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不相交,一个在外,一个在内,且斜率一般来说是不同的.
谢谢您的解答。
但是还有疑问:1、华明的大国经济分析中,并没有说明大国对价格的影响,只是在大国经济分析中,引入了世界生产可能线。那么在图形中,能否不引入世界生产可能线,而是按不同国家生产可能线进行分析,也就是按黄卫平的教材中26页图形那样分析?
2、比较优势理论中两国生产可能曲线不相交,只能说明在外面那条线代表的是大国,里面那条线代表小国。如果两条线相交,则是否可以说两者都是大国或都是小国?如黄卫平教材第28页那样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当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不相交主要说明的是A国两种产品的生产率均低于B国(生产成本均高于B国),这样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位于B国之内,产品产量低于B国,并非是要强调A国是小国,而B国是大国。当然,你可以理解为A国由于资源丰富生产两种产品的最大产量均高于B国,并且能够影响世界价格,但这并不能证明A国两种产品的生产效率均高于B国,也就是说无法证明A两种产品相对B国均具有绝对优势。
飞龙在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8 22:19:0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