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869 0
2012-12-16
新闻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社会行为。由于它在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从政治角度加以关注和研究,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新闻传播毕竟不只存在于政治领域中,它还贯穿于人类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近代以来,在一般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庞大的、面向全社会进行传播的新闻产业,这种产业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体系。因此.关注和研究新闻传播的经济学问题,早已被国际新闻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几年来我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商品性的讨论,是一场十分有益的讨论。它促使人们从更宽的视野、更多的角度去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这场讨论也反映出许多方面的问题。有些是逻辑方面的问题,譬如有人说“有偿新闻”是一种新闻买卖,这显然是混淆了概念,因为“有偿新闻”这个词语指说的行为实际上是“付费宣传”行为,而不是“化钱买新闻”的行为。有些是新闻学原理方面的问题,诸如究竟什么是新闻、新闻同宣传究竟有没有区别、新闻是不是意识形态以及两者的关系如何,等等。另外一些问题则关系到政治经济学的原理,诸如新闻是不是劳动产品,新闻产品会不会进入市场,新闻产品的价值能不能量化,新闻生产要不要遵循经济规律,等等。由此可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新闻传播行为,也已无可回避地提到了我国新闻理论界的面前。

  鉴于上述情况,本人愿就新闻产品的几个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谈点浅见。大众传播中的新闻是劳动产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类。在这两个生产领域,人类都会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起来,从事有目的的劳动,并且创造出合乎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即是某种形式的劳动产品。物质生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它的产品一般是有形的,通常会被使用或消费而消逝的。精神生产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映、认识和互动过程,它的产品可以表现为多种形态,而且可以不因人们的使用或消费而很快消逝。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其他经济学著作,着重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现象和现律,但是他也从未忽视精神生产方面的问题,他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就专门阐述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表现”。按照他的分析,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成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产品“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另一种则表现为“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教师等等的情况”。(《全集》 26/442~443)①

    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它也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映、认识和互动的过程。我们知道,新闻是人们从客观世界摄取来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这种向客观世界提取的过程是一种既要消耗脑力又要消耗体力的劳动过程。人们常说“新闻是跑出来的”,“当好记者必须口勤、脑勤、手勤、腿勤”,说的正是这种劳动的必要和艰辛。有的事情看来很简单,马路上发生了车祸,只要耳闻目睹似乎就能传播。其实真要把这一事件采制为完整的、可以向社会公众传播的新闻,记者还得要化一番功夫,进行种种问询和调查,弄清事发的时间、地点、相关的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写成文字或者录音摄像,借助某种通讯工具传递到媒介编辑部,经过技术处理,才能成为可供传播的新闻产品。所以,大众传播中的新闻不是唾手可得的自然物,而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的产品。这种产品大部分“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如新闻稿、新闻图片、新闻录音带、新闻录象带等等;也有一部分表现为“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的状况,如广播电视中的现场直播。但是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这种产品都有其物的表现,或是文字,或是图片,或是语言(声波),或是图象(电波),这些都是新闻的物质存在形式。

    确认新闻是一种劳动产品、这是研究新闻生产的起点和前提。有些朋友认识上陷入误区,也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开始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不承认新闻产品具有物质形态。譬如有人断言“新闻是一种意识形态,并非是物质形态”,然后摘取马克思的片言只语,否认新闻是劳动产品或商品。②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剖析亚当·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时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把劳动能力本身撇开不谈,生产劳动就可以归结为生产商品、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而商品、物质产品的生产,要花费一定量的劳动或劳动时间。一切艺术和科学的产品,书籍、绘画、雕塑等等,只要它们表现为物,就都包含在这些物质产品中。”(《全集》,26/164)在理解这段话时,笔者认为应该指出两点:一、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物质产品”显然是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切“表现为物”的产品。正是为了强调这一概念的广义性,他才把艺术和科学这类精神产品(他在同一篇著作里又曾你之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产品)也包括进来了。二、劳动产品应该“表现为物”,这一点也完全符合新闻产品的情况,对此我们已在上文有所说明。说新闻“并非是物质形态”的人,实际上是把新闻看作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看作只是储存在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或意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实际生活中的新闻,都是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传播过程中的,它们都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物”,不表现为物的新闻是无法传播的。

   另一种情况是不承认新闻产品的形成需要经过劳动。譬如,有人把客观世界发生的事件,诸如某地发生地震、某国发生政变等等都称为新闻,而后以此证明新闻并不是劳动的产物。其实这是个误解。上述种种事件都只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当有关它们的信息还没有被人们摄取、采集并加以传播的时候,是不能被称为新闻的。只有当这些新闻事实的信息,进入了人类的传播过程并且确实具备真实性、新鲜性、时效性这样的属性,才能被视为新闻学意义上的新闻。而这样的新闻也必定是采集者、传播者精神劳动的结果,是一种劳动产品。同样的道理,有人把ZF的声明、外交部的表态、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证券交易所的股价指数、竞赛记分牌上的成绩或比分都称为新闻,这也是不正确的。它们只是有关部门的公务活动,这些活动相对于新闻传播活动而言,仍然只是外在的客观事实,是人们进行报道的对象或素材。只有当这些声明、表态、牌价、指数、记分被人们采集并传播、特别是进入大众传播以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新闻,而一旦这样做之后,其中就包含着新闻采集者和传播者的劳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