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环境经济学
2992 1
2007-08-02

  2007-08-01  曹家新
  前不久,《2006年国家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出台。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虽然进一步提高,但不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严重滞后,城市建设问题突出。其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的城市有200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的城市有187个;有155个城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
  近年来,一些城市总是宣传他们的环保工作取得了怎样大的成绩,城市环境卫生、空气质量、污水和垃圾处理、居民用自来水质量等都有了明显改善。然而,在“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城市不足四成”、200个城市污水依然放任自流的事实面前,相应城市的有关官员又如何自圆其说呢?
  也许,一些城市可以找出许多理由来证明为什么生活污水处理率为零,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污水处理率为零并不能掩盖其环保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不管如何去证明、去例证,都无法改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零这一根本事实,都无法改变城市环境在污水中不断恶化这一严峻现实。
  事实上,在环保问题上欺上瞒下,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来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说一套、做一套已经是一些地方政府习以为常的做法了,在他们看来,所谓环保,只是要求而已,经济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体现政绩,环保不能体现政绩。于是,置环保于不顾的现象就难以改变,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往往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感兴趣,而对污染严重企业常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名,行地方保护之实,出台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对辖区内企业和工业园区设立零检查区,“挂牌保护”等,干扰正常的环境执法。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承诺,不因环境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停产、转产或关闭。
  经济学有个说法叫“公地悲剧”。在一块公共草地上,大家共同放牧。如果每个牧民都想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就会多放些羊,结果草场持续退化,最后无法放羊,所有的牧民都将破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就沦为这样一个公地,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在一些地方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处理率几年来都始终是零。不难想象,如果所有的城市都对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放任自流,环境污染的危险就会降到公共环境这块公地上。
  同样是牧场,在茫茫内蒙古草原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石头垒起的敖包。这是草原上的路标。牧羊人以祭敖包的仪式,每人留下3块石头,祈求神灵的降福。于是众人添砖加砖,敖包越垒越高,敖包下的牧场成为牧民的乐土。如果所有的城市管理者都能重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像牧羊人般添砖,时常对城市环境风险引起警惕,那么类似无锡太湖蓝藻暴发的事件也许不会发生;如果城市的管理者都对自己的岗位有一种神圣的敬畏,他们就不会使自己的城市因环保设施严重滞后而“榜上有名”。
  环境关系生存,污染必须遏制。保护环境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而绝不是嘴上一套、行动一套。虽然环保浮夸不能都归咎为官员的个人品质问题,但在缺乏对行政行为有效而全面监督的前提下,“数字出官”是难免的,比如市长要求城考数据造假,追求表面政绩使得每个地方、每个任期的GDP飙升背后的社会代价能够不断被隐蔽和转移,得过且过,积累矛盾,这无疑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
  >>>观点要览>>>
  环保在地方利益眼中只是宣传作用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只将环保留在嘴上不留在脑里,致使地方企业一查就关、一走就开的状况短时间内仍难改变。“没有钱怎么搞环保,等经济发展了,环境保护可以慢慢来。”在许多地方官员的脑海中虽然有部分环保任务,但GDP的增长依然是他们政绩追求的最终目标。在相关环境法律法规滞后和绿色GDP等政绩考核改革不完善的情况下,环保在地方利益眼中仍只是宣传作用。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很多企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地方政府对于这些企业的做法往往是不出大事就行。因此,有必要让环保变成一种强制手段纳入地方政策的制订当中,我们也需要看到更多因为环境问题而“下课”的地方官员。
  (网友:周飞)

《中国环境报》2007-8-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2 08:54:00

上面的人纵容(都自己人,别太假太过分就行)、爱听好话,下面的人阳奉阴违、揣摩圣意、领导想听什么就说什么就让说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要有什么样的成效就能有什么样的成效,这样说其实还是保守估计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