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590 0
2007-08-03

背景:

2007年6月,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带领广东的400多企业家到非洲进行经贸洽谈,在此之后令广东企业不感兴趣的非洲投资,开始进入粤商、粤企的视野。非洲战略之中国产业与技术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非洲48个国家都派高级别代表团出席,其中42个国家由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领衔带团。国家政要和非洲首脑进行了70多场双边会见。

什么魅力让这48个国家能齐聚一堂?中非论坛带给中国企业什么样的机遇?

在中非合作论坛期间,胡锦涛主席对非提出8项具体措施,其中有一项最吸引人眼球: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基金总额逐步达到50亿美元。

中国企业面临转型和升级,转让技术和资本势在必行。中非发展基金正是为此铺路,为中国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7年6月,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带领400多名广东企业家到非洲访问,这个巨大的经贸代表团不是到非洲旅游观光,而是进行考察和经贸洽谈。

中非论坛与制造业的非洲年

2006年,是中国的非洲年。

1月,李肇星外长出访非洲六国。

2月,多哥总统福雷访华。

6月,温家宝总理出访非洲七国。

同样是这个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亚非四国。

8月,吴官正出访非洲四国。

2006年,中国政要和非洲国家的交往比任何时候都密切,人们普遍的理解是中国将有一个大举动。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主席提出8个方面的对非政策措施,包括在非洲建立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向非洲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扩大对非洲的援助规模等等。有专家认为,这些政策无非瞄准一处,那就是胡提出的其中一个方面: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这样理解中非发展基金,政府提供50亿中非发展基金是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基金是由金融部门来运作,而且设立这个基金是支持我们的企业到非洲进行投资,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方面的投资。也就是说后50亿美元,是帮助我们一些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经过基金评估,注入一定的资金,然后支持这些企业比较便利地进入他们的投资场所,那么今后企业能赚钱了,这个基金还可以把他们已经投入的资金,由那些企业把这个股份买走,或者也可以在大家商定的情况下,把基金持有的股份转让给第三方,这样基金就可以滚动地向前发展。

薄熙来特别提到制造业和工业方面的投资,中国企业发展阶段和非洲经济的发展形势适合中国企业走这样一条路线,对双方而言都是机遇。

正因为这样,2006年被称作中国制造业的非洲年。在温州,很多企业以前通过集装箱把成品运到非洲,进行出口贸易。在这一年,他们打定主意,开始把自己的工厂搬到非洲的温州商人王建平就是一个例子。在中非论坛结束后,温州商人的精明和嗅觉灵敏让他很快作出了一个决定,把四分之一的生产基地搬到了西非国家尼日利亚。

2007年6月,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带领广东的400多名企业家到非洲进行经贸洽谈。在此之后令广东企业不感兴趣的非洲投资,开始进入粤商、粤企的视野,纯粹的对非出口贸易已经不能让企业家们满足。粤企大军在落户温州等地之后,掀起了一场在谋求非洲寻找优越投资地的投资风暴。无疑,在对非洲的投资上,广东落后于江浙。中非论坛之后,他们猛然发现利用集装箱把生产成品出口到非洲,远不如在非洲这个劳动力价格低廉、土地资源丰富、拥有许多优惠政策、成品价格高的地区直接生产更有利可图。

经济新大陆与制造业的土壤

其实,中国人在非洲的投资早就开始了。20年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就开始进入非洲。但只限于工程承包建筑类的公司。确实现在这些公司打出威风来了,修高速公路、建大桥,或者说建电站、水电站、火电站,这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很有竞争力,而且工程建设得也很快,在非洲口碑很好。

然而,制造业的非洲投资却一直停留在在试水阶段。即使是最近两年中国对非出口激增,但走向非洲的制造业企业屈指可数。中国企业有一种心理,普遍喜欢本土投资,这与中国企业多年来很少走出去的传统不无关系。中国走出去对外投资和我们吸引来的外资是不成比例的。过去曾经是一比十的关系,现在“走出去”多一些也是一比六的关系,也就是说引进六成,走出去一成。六比一的比例,相对于走出去,还是一个属于初期的阶段。当然,在非洲投资有很成功的案例,比如华为。

有在非洲考察过的专家说,非洲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80年代初中国的发展状况很相似,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府对外资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非洲的经济发展形势也表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它连续六年实现平均4%以上的GDP增幅。同时,欧美市场对“非洲制造”给予了种种优惠,对中国制造业而言,也是一个曲线进入欧美市场的契机。

非洲国家自然有自己的打算,他们也考虑到了跟中国发展经贸合作关系,不止是卖货的问题和出口的问题。他们也希望增加自己本国的生产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来改善自己的经济水平。非洲的很多国家认为,中国现在很多产业方面已经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包括家电、服装、纺织、鞋类等等。

因此,他们觉得中国的生产技术适合于非洲,跟他们相比来说比较接近,比到欧美去寻找技术投资来得更接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非常希望中国的企业到他们那儿去搞工业园区,然后进行生产,以那些国家为基地,不仅在当地的市场销售,还可以向地中海、欧洲出口,而且他们对地中海和欧洲的出口方面,还享受一些零关税出口的待遇。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来说,同样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中国现在生产能力旺盛,如果到非洲开展生产,其实现在是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的。如果我们现在把一些成熟的技术转让给非洲,让他们也能够生产,这是双赢的。

有媒体这样报道:美国商业部最新调查显示,在非洲进行项目投资效益高达36%以上,而亚洲为16%,全球平均为14%。而且非洲国家向欧美出口无配额限制,这样中国的企业通过转口贸易可以获得丰厚利润。

非洲之所以被称为经济新大陆,新就新在这里,它为制造业创造了一块良好的投资地,可以获得的效益令人乍舌。有调查结果显示:当地麦秆、棉秆、芦苇等被作为柴火烧掉,而纸张昂贵。一张A4复印纸国内售价0.2元人民币,而在非洲可以卖到2元人民币以上。若将国内关停的5000吨以下造纸设备检修保养后运到非洲,办一家投资小、见效快、减少污染的造纸厂,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效益?

广东的非洲路线

到非洲投资的企业,不得不让人注意深圳的华为集团。

华为公司是在非洲投资最成功、最大的一家公司,它在南部非洲的销售额超过了10亿美元,在毛里求斯,华为承建了非洲第一个3G商用局,在尼日利亚MTN承建了南部非洲2005年建设的最长的国内传输网,覆盖了尼全境的所有主要城市,已成为南部非洲第二大综合设备供应商,第一大CDMA产品供应商,第一大NGN产品供应商,第一大传输产品供应商,第三大GSM产品供应商。目前,华为从2000年南部非洲开拓业务至今,累计给各国政府交税达4000多万美元,成为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典范。除此之外,他们还为南非地区大学生培训电信知识,提供奖学金,捐助卡翁达非洲儿童基金会,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除了华为集团,还有曾经名赫一时的春兰集团,也把进军非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

然而,这些集团毕竟只是具有超前战略眼光的少数佼佼者,拥有巨大生产能力的、并在面临国内资源困境的很多制造业企业,并没有想到非洲。就拿拥有雄厚制造业实力的广东省来说,和非洲的关系仅仅只局限在进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品上。虽然,2006年广东与非洲的贸易额达79亿多美元,但相对与非洲巨大的市场和“非洲制造”进入欧美市场的便利,这样的份额几乎毫无诱人之处。而在此时,广东省的制造业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土地越来越昂贵,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难以找到可开发的大面积用地。有中山大学的城市学专家预言,10年之后,譬如东莞这样发展迅速的城市,如果按现在的用地速度推算,将无地可用;用工价格越来越高,从2002年开始出现的用工荒,一直蔓延到现在仍然不见反弹;电力、水等生产必须的能源日渐短缺;环保成本增加。而与此同时,大量80、90年代从台湾、香港转移到东莞、中山、顺德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强大的世界市场压力下,产品利润越来越低。

很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倒闭,前不久在东莞的奇克生产厂倒闭,就是其中一例。奇克科技曾经是全球第二大鼠标键盘生产者,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居领先地位,其在东莞的生产厂倒闭前仍拥有3000多名员工,10万多平方米的自建厂房。如此有实力的厂家,悄无声息就退出了世人的视野。

广东省上上下下的决策者自然很清楚事情严重性,近年来企业转型的呼声一直不断。东莞不仅仅是广东省的制造业名城,也是全球的制造工厂,在寻找通过加工业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出路上,东莞比谁都急。2007年东莞两会,产业升级的问题被史无前例地重视,决策者做出了很多试图妥善处理的规划。

然而经济的困境只能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谁能把不符合东莞发展规划的企业和产业一夜之间蒸发掉?也许,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非洲仍然非常先进和实用。

2007年6月,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出访非洲,带了一个拥有400多名广东企业家的经贸团。对广东而言,是不是产业升级的另一种开端?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不是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