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问题
    农民集中到镇区居住,实现了农民身份和生活环境的根本性转变。然而,由于推进的速度快、涉及的农民多、利益关系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未来动迁问题。当地镇村干部普遍反映,当前农民要求普遍提高,拆迁成本越来越大,而且土地指标的控制越来越严,先期建设和补偿资金的筹措也越来越难,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今后动迁难度越来越大。
    2.进城农民收入问题。总的来看,进入集中区的农民多在工业园区务工,收入水平不高,与同处一城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4050群体”就业还比较困难。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城乡社会融合的先决条件,否则,可能会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
    3.文化适应问题。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进入集中居住区的农民,特别是一些年龄较长的农民,大部分还保留着农村的一些传统习惯,对居住在小区会感到不适应,集中居住区的农民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城镇。目前的城镇实际上处在一种城镇居民与集中区农民两个人群、两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分割的状态。
    4.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昆山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一个个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村庄正迅速消失,传统的鱼米之乡正在被现代都市所取代。失去了村庄——这个承载农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农村传统文明已逐渐衰微。
    六、对昆山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几点判断
    昆山市推进的农民集中居住,是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制度创新。针对这一做法,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判断。
    1.昆山市推行的农民集中居住是一种ZF推动下的制度变迁。该模式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背景下,通过制度创新,兼顾了农民、集体和ZF三者的利益,是一种改善村居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模式的推广必须有高地价的支撑和产业发展的带动,对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周边有一定借鉴意义。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很难简单复制,搞强迫命令必然损害农民利益,不宜进行大面积、急进式地推广。
    2.推行农民集中居住的基础是土地资源的激活与利益的重新分配。如前所述,农民集中居住后,宅基地通过复垦置换指标或者直接征为国有土地,都能给ZF带来一定的溢价收益。在整个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与其说让把利益让给了农民,不如说激活了农民的土地资源并重新进行分配。
    3.通过制度创新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启示。昆山市为村集体预留非农建设用地和集中居住节约土地,允许农民集体直接以土地或将土地开发为标准厂房等出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同国有土地一样可以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这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制度创新,在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延伸到工业领域,使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有机会分享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有效地解决了现行征地制度下农地非农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尽合理的矛盾,有效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
    4.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融入城市,是摆在ZF面前的紧迫课题。面对如此快速的城镇化,一项紧迫的工作就是要提高进程农民的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拓展就业空间,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加强文化认同,加快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