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535 2
2013-01-03

不管现实的逻辑但讲向往的境界,就是理想主义;也有的人讽之曰:空谈主义。不管怎样,我这篇文章还是想“空谈”一下“窃以为”的大学教育改革的“理想”。

“精教简学”不是说给大学生的学习减轻负担,“减负”是小学教育的事情。大学的“精教简学”有点类似我党当年延安时期的“精兵简政”。下面列举其具体的构思。

第一,减官减管。我发现,官多了必增内耗。当然,官多了有利于纵向控制。不过,大学是出知识与思想的地方,如果里面官多、外面管多,那么,虽然强壮了控制力,却会衰败了创造力。

第二,追根索源。每一类工具性知识都有其局限性,但是,大学里目前充斥着太多的工具性课程,让学生应接不暇于死记硬背之中。育人好比种树,本来是培育根本就行了,人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却被教科书的编辑们分解成各种各样的所谓“技能”,让学生在枝枝叶叶中迷茫彷徨。其实,每一类工具性知识都有其源代码。大学的教育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源代码就行了,具体的工具性“软件”让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自己去“编写”吧。

第三,少教多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喊了很多年,但是,背道而驰也渐行渐远渐无书了。如今是信息社会,很多资源在网上有现成的。“元芳,你怎么看?”“百度一下吧”。用不着你老师在课堂上念ppt了。因此,老师应该从“讲台演员”退下来,去充当编剧、导演、制片人甚至简单的项目投资者。例如:老师出一个构思,学生组团去完成;例如,老师只负责考试,学生负责自学;例如,老师组团辅导学生完成某一项目,学生自己内部评分给出各自的成绩。

大学的“无为教育”其实就是“精教简学”,不过,俺特意提出来是为了特意针对那些“不知常,妄作凶”的“有为”现象的。我认为,在大学里剔除了下列“有为”行为就是“无为而治”了。

第一,剔除教师的表演欲。老师都喜欢表现自己的亮点、特点、优点,这本是人之常情,甚至还是老师少有的人生慰藉之一。但是,通过光圈效应来传授知识则会将知识学习变成迷信感应,通过光圈效应来获得好评甚至崇拜,则会培养学生奴性人格。因此,老师应该剔除自己的表演欲,将自己还原成一个知识求索者的角色,才能真正做到“我无为而其自化”。

第二,剔除领导的政绩欲。领导追求单位的知名度、效益额以及创优争先,也本是人之常情,甚至也是现实环境的生存之所必需。但是,通过政绩激励来实施的学术管理往往损害知识创新的自然之道,让师生的科学探索演变为短平快的假冒伪劣产品。保持高校自己的风骨与节操,厘清外圆与内方的关系,是高校领导应该遵循的既“和光同尘”又“虚极静笃”的“无为”大道。

第三,剔除思想上的旧教条。无论领导、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剔除不利于我们大学求真务实、求知爱美的不能与时具进的条条框框。例如,一个老师唱独角戏的课堂,如果需要,可以改为几个老师一起上课,课时费可以平均分配;例如,在课堂上进行的考试,如果允许,可以改为在网络上自己做题目、自动出结果、自动报送成绩到教务处;例如,教室、操场以及实验室都可以向别人租赁或者与人合作共享,甚至可以请社会上的专家、内行、里手充当大学里的老师从而打破身份界限。

总之,大学的核心特质就是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与师生团聚的人文精神的心灵交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3 11:56:04
如陈明哲说的,导师就是伴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3 20:29:33
以學生為主體,這才是教育應該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