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
厌学逃学调查与“同课异师”竞争性选择机制:基于消费者主权视觉
周阳敏
(中国经济管理网:www.jjgl.org)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统计检验分析、计量模型分析等发现,大学生厌学逃学主要在于学校和学生都缺乏消费者主权意识,教师之间缺乏显性竞争以及学生之间也缺乏显性竞争等,而教师授课模式和风格特征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变量。为此,本文提出了建构“同课异师”的竞争性选择机制,结合产业集群而整合高校的学科优势形成学科集群和课程集群,改单课制为课程群制等,形成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联合发展和协同包容性创新。
关键词:厌学逃学;竞争;消费者主权;调查;自由选择
一、引言
2011年3月24日,某大学老师才被开学3周的同学们赶下了课堂,此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而这位老师还是教授,模范教师,但为什么这些学生要把他赶下课堂呢?仔细调查发现,该老师讲课知识陈旧,没有新意。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除了积极的反抗之外,还有消极的反抗,例如逃学或者厌学,即使身在教室,也不听课,老师讲老师的,学生自己玩自己的游戏,或者看小说或者记英语单词等。有关权威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公共课逃课率达50%以上。“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而对大学生厌学和逃学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例如辛婧、胡志海(2011)发现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有时旷课,有时迟到,有时早退;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不带书去教室,在课堂上看小说、听音乐、玩手机游戏,甚至睡大觉。
于是,人们开始着手研究大学生逃学、厌学的原因,例如张弢、翟红侠(2010)认为大学生逃学厌学主要是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或者学习动机不纯,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有的学生甚至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等。而邢乃愈、刘鑫馨、杜艳飞(2010)也发现学习动机不纯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差是影响厌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人们也从教师角度分析大学生逃学、厌学的原因,例如李期(2001)认为大学生厌学主要因为一是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学生不感兴趣;二是教师教法老套,方式死板,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三是师生关系淡化,课外指导欠缺,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不充分等。金秀舫(2010)、张弢、翟红侠(2010)等也指出教师本身的态度、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等都可能是大学生逃学、厌学的重要原因,为此,人们也从多方面提出建议,以防止大学生逃学厌学,例如夏昱(2008)认为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和创新高校管理机制,严格考勤管理制度等。李正春、屈金涛(2009)建议学校增开选修课程,并科学规划知识块以暂时弥补学生自身规划知识的欠缺,并逐步扩大学生在专业选修课的选课自主权;同时,作者还建议学生要从规划自身知识结构出发选择适合自己选修课,避免选课盲目性、随大流或其他非理性因素。辛婧、胡志海(2011)认为要让大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大学生自己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压力观,提出要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考勤制度等。夏静(2004)建议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善管理制度,开发以选课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金秀舫(2010)认为要从大的方面改善教育,包括创新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等。张弢、翟红侠(2010)也建议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改进培养计划等。何小虎(2010)认为要注重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
事实上,为了改变这些问题,中国大学教育一直以来都在改革,包括实施“学分制”、“选课制”,学生方面改变奖学金评比条件和发放措施,教师方面改革评优、评奖、评先、育人等以期激励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办法、改革课程内容等。
所谓“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其精髓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因素自主地任意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课程门数等。这在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分制符合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趋势等(罗丹,2009)。但与预期设想不同,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例如纪滨、马丽、姚文锐、汪小燕(2010)认为大学生选课主要是因为好奇心、教师吸引力、课程的功利性、开课时间设置趋利性、学分收费敏感因素甚至还有从众因素等。笔者也发现,很多学校“学分制”和“选课制”都是“摆设”,因为你无课可选,无课能选,几乎还是指定课程、指定教师。
很显然,一旦指定课程,特别是指定教师之后,学生对于教师的选择就没有任何发言权了,这种“垄断”使得大学课堂枯燥而苍白,为此,一些学者建议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例如周建波、孙晓慧(1996)认为引入“程度”竞争机制,给教师施加有益的压力,也在教师间展开了竞争,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得教师们能够多开课、开好课、上好课;学生之间也展开了竞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优秀的学生能够优先选课,优先选好课,优先获得学分甚至优先毕业等。很显然,这种“程度”竞争机制能够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师生关系,但由于其课程范围的限定和课程教师的“绑定”,使得大学生也出现了究竟是选课程还是选老师的尴尬。
更有甚者如昆明工学院引入了“挂牌选课”制度,促使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直接竞争[①]相结合,即对学时相同要求一致的课程排在同一时间上课,学生先听后选,按专业将学生分成几片,每片5~6个专业,由5~6位教师上课,学生人数在300左右,学生只能在本片内选择教师,在开课后两至三周内流动听课,流动听课结束后,一个教师接受听课学生人数无限制,而听课人数少于10人以下者则取消该班,学生重新选择其它教师听课,该教师另行安排;另一方面,学生选定听课教师按新选班进行教学后,如果学生不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多次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尊敬教师,不遵守课堂纪律,经教育不改者,教师有权终止该生听课,则该生该门课程以不及格处理,只能重修。事实证明,这种“双向选择”式的竞争性选择机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逐年有所提高而不及格率则有所下降,同时,教师教学认真负责,教学效果有所提高(蔡乔方、孙隆熙,1989)。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程度”竞争机制还是“挂牌选课”制度依然还存在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课程教师“绑定”问题,即许多高校在设置课程时采取了因人设岗、因人设课的现象,应该说,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作为因人设课的特聘教授们或大师级专家们可以通过因人设课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领导学术前沿,指引学术方向,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是,现在的大学因人设课主要基于高校中的强势人物凭借学术行政权力而实施的教学垄断,甚至明目张胆的设置自己非常狭小的“专业”课,其实根本就不能构成“课”,这就形成了课程与教师的“绑定”,学术行政权力将极大地干扰大学生选课,并不能形成公平的竞争。
第二,目前少数实施“挂牌选课”制度的高校,包括上海大学等,几乎都只在全校性公共课推行,并没有涉及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或全部课程。
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缺乏消费者主权观念,而高校缺乏对消费者——大学生——的真实调查和了解,以及对其的精神“产品”生产或知识“服务”等问题。
“消费者主权理论”(Consumer Paramountcy Theory)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 rich A.Hayek)提出来的,核心思想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偏好到市场上选购所需的商品,这样就把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通过市场传达给生产者,于是所有生产者听从消费者的意见安排生产,提供消费者所需的商品。这就是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消费者借助于消费品市场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行使主权,向生产者“发布命令”。
很显然,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而“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意愿。生产者根据消费者“货币选票”确定生产的数量、雇佣的劳动和所需的生产资料,同时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品种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获得最大利润[②]。
然而,遗憾的是,高校并没有将大学生当成消费者,而大学生自己也没有消费者主权观念,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问卷设计和样本特征;第三部分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是提出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