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亿美元顺差背后的风险 左小蕾/演讲 今年一季度,我国的贸易顺差是166亿美元,这个局面跟以往相比是非常反常的,应该引起特别的关注。因为贸易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变,顺差迅速增长可能属于非正常因素的影响。 本来进出口顺差的增加并不一定是坏事, 然而当前在讨论进出口时一定要把炒作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环境加以考虑进去。如果国际市场有很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排除在相对低价位提高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存 货和投机行为,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的短期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口商们在打减少近期进口的算盘,从而导致进口减少。 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升级的国际形势下,顺差的超常增长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其实际情况已经被夸大或者是存在一些误区和幻觉。一季度出 口超常增长,完全不是因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和其他贸易条件的改变所致,很可能是炒作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导致的进口商的投机行为,这样的非正常增长会进一 步人为夸大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能会更加扭曲人们对事实或真实情况的分辨和认识。 第二,不利于我国的出口产业。国际上的投机行为使出口商产生自己的产品仍然有广阔的需求空间,自己仍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错觉,不能逼迫出口企业进行产品结构 的调整和改革。现实情况是,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不断减少,如果不赶紧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可能被市场淘汰。 所以,出口突然大幅上涨,更应该警惕加剧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能带来的后果。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造成的一些人为的不平衡和市场假象,出口退税的政策应该及时 改变。这是政府推动出口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而可行的措施,也是减少政府干预的更市场化的行为。 实际上,对于人民币汇率,我认为有两个问题被全世界故意忽略掉了。 第一,一个国家的汇率应该是均衡汇率,包括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两方面,我们的压力来自外部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人们极大地忽略了中国经济内部财政的巨大不平 衡。政府已经发了两万多亿的国债,国有银行坏账也需要政府发债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他几万亿元的隐性债务,都靠政府注资填这个窟窿。还应该看到, 2007年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到时候如果一些高端客户的部分存款转到外资银行去,我们的银行就会马上产生流动性风险。我们有社保资金的缺口、非银 行机构大量的坏账等等,如果不解决风险将非常大。 更大的风险是,炒完了人民币升值以后,巨大的财政赤字可能用来证明人民币应该贬值,从而导致货币汇率的大起大落,引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风险。格林斯潘先生 在去年G20的银行家会议上强调,美国两大赤字是困扰美国经济的问题,对美元贬值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财政赤字的问题是最主要的影响。中国内部的财政不平 衡是否也应该是人民币汇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个问题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的理由之一是我们的外汇储备增长得太快。去年一下提高了2000多亿元。但是中央银行一再强调,经常项目的赤字只有 2%,是320亿美元,这中间有600多亿美元应该属于热钱。热钱进来是炒作人民币升值的结果,不能成为人民币升值的理由和根据。不能说热钱进来太快太 多,所以人民币应该升值。不能因果不分,本末倒置。另外,外汇储备是有其特定功能的,要能够支付一定时间内的进口和短期外债,现在还要求保证一定的风险基 金。而热钱并不具备外汇储备的功能,它不是被中央银行实际拥有的。如果我们的经济出现了问题,热钱可能出逃最快,不能为我所用。 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两个问题忽略,或者是不把它显性化,在升值压力之下,无论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人民币,都一定会有过度升值的风险。 关注企业亏损面扩大 ■王文波/演讲 今年一季度经济开局比较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这已经是连续7个季度增长率超过9%,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从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和协调程度来看,也是近几年中比较少见的,总体来说经济形势比较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领域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两类:第一类是老问题。一是能源的紧张问题,在2004年趋向突出,到今年一季 度也没有明显的缓解。二是投资规模仍然过大,存在反弹压力。今年一季度是施工淡季,投资规模为9万亿元,规模是比较大的。估计到今年6月份以后,这个数据 会明显上升。而且,从目前的财政体制来看,地方政府仍然存在片面追求发展的倾向,会加大投资反弹的压力。三是物价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 看,不会有很大变化,今年保持在4%以内的可能性很大。 问题在于,上游产品价格增长比较快,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的利润空间已经缩小,一旦企业本身承受不了成本上升压力,一个选择是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如果 传导不了,企业就面临破产,这都会造成物价的上涨。四是房地产的供求形势比较紧张,同时影响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据统计,去年房地产价格上涨14.4%, 其中住宅价格上涨15.2%,是历史上比较快的时期。今年一季度,房地产价格上涨12.5%,住宅价格上涨13.5%,也是两位数。房地产问题是历史积累 矛盾的集中释放。一方面,过去我国是福利分房,还有很多人没买房,这几年是集中释放;另一方面,房地产投机的问题在上海、杭州等东部大城市也非常明显。这 种不良现象传导非常快,有向其它城市扩展的趋势。我们认为,房地产投资控制到什么程度,应该掌握好一个度。 除了上面说的老问题之外,今年还有两个新问题。 一是对外贸易不平衡。今年一季度出口和进口的增速差为22个百分点,也是历史上最大的。我们的看法是,我们国家应该更多地依赖内需而不是外需。过去我们只 是单纯地觉得外资很好,但是没有考虑利用外资的代价,因此不遗余力地发展对外贸易,这是个长期的问题。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是11548亿美元,对外贸易占 GDP的70%。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难以避免地会受到其它世界强国的干预和限制。 第二是企业效益的下滑苗头。企业亏损面扩大的问题值得关注。企业利润下降,目前又找不到消化成本的出口,假如企业真正承受不了,只有破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除了坚持控制信贷和土地这两个闸门以外,重点是要通过经济手段调控需求、调控结构。我们主张进行微调把结构调整好,通过调整结构稳定总量。 用经济规律调控房地产市场 ■周天勇/演讲 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6.7%。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同比上涨9.8%,为了平抑房价熝胄猩系髁俗》堪唇掖款的利率。 土地和房地产价格是当前宏观调控中比较大的问题。我认为,要客观地看待房地产市场形势,按照房地产需求和供给结构、变动趋势,按经济规律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这样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快速成长。 现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一个是信贷闸门,一个是土地闸门。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供应量减少,房屋供应量减少,房价就上涨,这是一个经济规律。有关部门认为,房屋价格上涨不是因为控制土地供应量引起的,我认为这不符合经济规律。 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看问题。从需求方来看,大的方面就是中国13亿人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任何国家、任何历史阶段所没有过的趋势。 其次,我们现在还处在发展阶段和消费阶段。第三,怎么理解上海、杭州和北京等地房地产价格大涨?我认为,这些地方的房子肯定上涨,因为全国人民都跑到那儿去买房了。 我想,如果把房地产市场分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省会房地产市场和县城房地产市场来看,县城房地产肯定不会这么上涨。所以,不能看北京、上海房价上涨就要采取严厉的措施。 最后,房地产价格上涨确实有投机因素,不过客观的因素可能更多一些。 从供给层面看,总的来说,土地供给是有限的。其次,土地制度不合理。一是农村土地非得转成城市土地,才能进入建筑市场,既然法律规定农民的土地是农民集体所有,为什么不让人家等价交换呢? 第三,在国外与房地产有关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都是政府出资做的,而我们都是由房地产商配套的,他们当然要把所有费用都摊进房价里去。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到底怎么控制房地产市场?如果是要抑制需求,那么用什么抑制需求?用行政办法还是市场办法?是普遍抑制还是结构性抑制?这些都是需 要考虑的。央行最近的办法是通过提高按揭利息来引导需求,这是对的,就是说,用经济的办法而不是行政的办法。 再一个就是怎么改善供给。改善供给,政府就必须让利。现在一些市级政府把土地转让当作第二财政,一拍卖就拍出天价,成本就摊在房价里。所以我的建议是,应 当允许有财政还款能力的城市发债,用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应该允许农村土地直接进入市场,只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就行。对房价较高的一些程市的低收入 居民应当有特殊的政策,使他们能住得起房。 再就是房产税,我觉得房产税应该根据居住的套数累进征税,而且高档房和低档房按揭利率应该有差别。同时,解决县域经济困难,多在县城吸引和留住人创业、就业和居住,对平抑都市和大城市房价的过度需求也是有帮助的。 警惕进入需求不足状态 ■张汉亚/演讲 我对2005年第一季度各项统计数据总的看法是:国家采取了有力的宏观调控,经济仍然获得快速增长,表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已经起到主导作用,其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过国家干预的影响。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 我的看法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由市场机制引发的经济周期。1993年投资高潮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就是其第一次的表现,2003年和2004年的投资高 潮之后,很可能在2006年以后再度出现1996年之后的需求不足和企业大规模亏损局面。 2003年和2004年,钢铁、水泥和能源等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将使这些行业的供给能力在2005年以后大幅增加,如果国家继续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严格控 制,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下降将使这些行业产品的需求受到抑制,在2005年下半年或者2006年上半年出现过剩,一部分企业将从盈利步入亏损;2004年消 费品生产投资的增长,也将使2005年的消费品过剩加剧,生产消费品企业的盈利下降甚至亏损;企业盈利减少或出现亏损,将影响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由于农 产品价格上涨和减免税导致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在2005年将不再起作用。2003年和2004年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将在2005年传递到其他制 造业和服务业,全社会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可能达到5%甚至更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下降将使消费的增长降到9%甚至更低。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将放 慢,许多国家对我国产品实行反倾销等限制措施,以及受2003年和2004年出口高基数的影响, 2005年以后我国出口增速将会下降。 投资、消费和出口增幅下降,将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由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惯性,我估计2005年的GDP增长还可能保持在8.5%左右,而到 2006年,中国经济可能进入1997-1999年的状态,GDP下降到8%以下,再次进入不景气的区间。 为避免中国经济过早地在2006年进入需求不足的状态,我认为,应该认真研究今年的宏观调控措施。去年的调控措施力度较大,特别是信贷政策使许多企业出现 资金短缺,影响了生产和建设。在目前经济已经基本稳定、投资和生产都呈下滑趋势的形势下,国家应该适当调整信贷政策,放宽对企业贷款的总量控制,使受影响 较大企业的生产和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缓解由于前两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资料过剩的压力,减少企业亏损,使经济不至于很快进入大面积需求不足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