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5098 9
2013-01-28

千百年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平面上,没有人相信我们人类生存在一个球状的星球上。随着地心说,日心说,牛顿定律,自然科学逐渐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对之前所思考的、探究不止很多神秘的自然现象和问题,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容易。当我完成这套理论体系的初稿时,古往今来,很多让人类争论不已的哲学等有关思想和规则的学科的问题,也都可以很轻易的解释。

小提示,人的思想、制定规则、服从规则,都是一种人在不同维度的空间的运动。众所周知,第四维是时间,韬晦谋略、对未来的远见,不都是跟时间有关系吗?而人们,对时间这个名词的理解,还不够。


下面是这套理论体系的摘要,有兴趣的人可以加我QQ 841364577,我们可以相互讨论共同进步,也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

  
    量子物理中,无数微观随机波动的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遵守着牛顿定律中所诠释的那些宏观效应(阻力、加速度等)。无数的人的情绪、思想、思考、对规则的遵守与否等亦是一种拥有无限可能的随机,那么,这些无数的人所组成的社会,是否也存在空间、运动、动能、阻力、加速度等这些宏观运动的参数。如果能证明这些宏观参数的存在,又会给当今的哪些学科带来怎样的变革呢?
   
    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用同一个公式阐述了各种二悖体系为何存在,如何彼此配合发挥作用,比如随机和非随机,理性和非理性(感性),各种相悖的心理为何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自由与非自由(集权),金本位或非金本位等等
    我会逐渐公布我的文章内容,希望能与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提出各种质疑、批评,或各种疑问,谢谢大家,希望彼此能相互学习,一起提高对万物运转的最根本的道理的认识。

      此篇文章,引用于量子物理,以新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空间及其相应的参数,并论证了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集合可以形成高维空间,论述了这个高维空间中的阻力、加速度等相关参数。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论证了人是如何在这个高维空间运动及其运动公式,以此完成高维空间运动理论的公式体系。在第三和第四部分,尝试用此公式去诠释并解决各个学科中上升哲学层次的大量难题(尤其是所有二悖体系的存在和作用范围),不仅在心理、经济、金融、政治、历史等学科中,进一步验证了高维空间运动公式的存在的可能性,同时也展示了如何使用高维空间运动理论这个工具。

      个人感觉,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展示了一种新的理论系统存在的可能性,并尝试去描绘那个各个学科所需要的上帝之手和宏观思维,希望能够提高理论创新的效率,减少各个学科创新理论时所需要的数据统计。希望这套理论体系,能够发展成像牛顿的力学定律那样给思想理论和世界带来影响。

      关于对高维空间的科普性理解,请在网上搜索从“一维空间到十维空间”,在这个衍生过程中,视频的作者也有些许不足,1维空间的解释缺陷,三次重复引入时间轴等等,在我的第二部分中,都会以第一部分的工具来修正。关于第一部分的阻力效应,是在接触量子物理之前完成的,看到这个视频后,才发现,原来是源于高维空间的阻力。

     

重要章节的详细摘要:(前两部分)

第一部分:

         1.论述了人在六维空间内运动的阻力效应之一,语言传递信息的阻力效应。(六维空间是指第二部分所阐述的人群集合而形成一个九维空间内所包含的六维空间,阻力效应的表象之一是信息经传递后的损失)。为了克服语言传递信息的阻力效应以表达严谨的规律,创建了“循环”这一工具。2.“循环”公式亦是高维空间运动的微观运动公式,在推导这个公式的同时,同时展示了高维空间运动的参数表象。3.诠释了相悖体系的来源、为何存在、如何行使着其作用。初步展示了多数学科中的相悖体系的阻力效应。

第一部分第一章:

         分析了指代性名词(第一节)、动词(第二节)、形容词(第三节)在传递信息时的缺陷,并综合归纳为一种“阻力效应”。同时,在未给出高维空间理论系统之前,展示了高维空间运动的参数的表象,即循环的各个参数的表象。

第二部分:

       根据“循环”这个工具,完成了高维空间运动的理论系统。个人认为其意义在于:颠覆了传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让人类对认识万物运转规律的本质更进一步,这个理论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能够对各个学科起指导思想的工具。

第二部分第一章

        第一节:根据弦理论中,使用第一部分的工具,指出原作者错误地重复引入三次时间轴当作同一维度和其他阐述上的错误,并根据第一部分的工具(圆点概念)将这个缺陷修正后,重新给出了空间的定义,并将九个空间归纳成三种空间,并诠释了这三种空间(三维空间、六维空间、九维空间)的概念。

       第二节和第三节:重新定义了维度、运动和运动方向。论述了这些参数,亦是如同语言一样,有着阻力效应。并根据重新定义的空间、运动等概念,给出了由生命集合成的群体所形成的空间效应这个概念,并以此定义了这个空间中的空间、质点、运动、阻力、方向等概念。

        第四节:根据前三节,诠释了生命在三种空间运动能力的来源并重新定义了生命在三种空间的运动能力,并从进化的角度,推衍了生命为了保证生存优势是如何依次进化出三种运动能力。同时,指出,物种级别的差异,是源于三种运动能力的差异,并以此提出人类也因在三种空间运动能力的差距已分成两个种族的观点。

          第五节:根据前四节的内容,诠释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来源和本质,并重新定义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以“循环公式”阐述了人类如何凭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实现在高维空间的运动能力,展示了两种手段的阻力效应和应用范围。

          第六节:根据“循环公式”,阐述了对发散的抑制是如何衍生出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再结合第五节内容,排列组合推导出各种两人和两族间的基本心理模型。

       第七节:根据高维空间的理论体系,重新给出“循环”的定义。

(这里,插入下个人的怀疑:二律背反,源于在高维空间中为了保证质点受力的平衡,以维持其存在;辩证法,源于高维空间的阻力)

第三第四部分,还没修改完,没整理好一个系统的顺序,先给出简要摘要     

第三部分        

         示范和展示“循环”工具和高维空间理论系统在有关心理、多重人格、精神疾病、经济、社会学等有关思想和规则学科的使用,在这些学科中提出新的纯理论的同时,也以此来验证这两个工具。

第四部分         

     结合九维空间的运动公式和第三部分的所建立的多重人格、自闭、心理模型,来推衍一个人群内部信息传递的速率和分工效率的阻力现象(分工模型,从两个人的分工适用到现在世界各个国家的生产链地位的分工),是如何被两个相悖的体系以循环的模型来调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28 18:29:24
很好,楼主很有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8 19:03:43
期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5 22:44:03
一只蚂蚁走出二维迷宫,需要诸多技巧和记住不要走重复的路线等等,而一个人,以三维空间的角度,可以一眼看出蚂蚁能如何最快地走出这个迷宫。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就大致能推出这个人下一刻所说的话、所选择的行为或抉择;了解这个人的出身背景、成长环境,则能大致推出这个人的性格,或者说是,了解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大环境,便能大致了解这个国家或社会的人的大致性格共性。这个是以高维看低维的好处的一个简单的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4 15:30:57
感谢某朋友,让我知道了我做了件什么事,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由于语言表达信息的缺陷,最严谨的规律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因此我创立了一套新理论体系来表达哲学规律。
刚刚,某朋友告诉我,这个出发点,跟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观点很像,所以,在此补充下,希望有研究维特根斯坦或对他有所了解的人,希望能和你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11 01:08:02
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关于“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
1.这话怎么理解?
2.那反之,能不能去创造一套摒弃语言后来表述哲学的工具?
3.某人适用某语言形式,也代表了这个人的某种思维方式,,摒弃语言是不是要摒弃人类的现有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哲学?
4.正如,世界上生命出现之前,万有引力和种种物理规律都存在,那么人类出现之前、生命出现之前,哲学也应该存在。那么,在不以生命为存在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看待哲学呢,应该如何表述哲学呢,还有从何入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