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举步维艰的不在于财力的局限,而是思想的僵化与滞锢 农村“低保”是当务之急。可政府力度有限,是政府财力有限吗?
构建农村“低保”制度成本有多高?
http://www.xncjs.cn/bgxjjy45.htm
由上述绝对贫困线与相对贫困线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补助总额在GDP与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可知,国家是有能力来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
几千万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补助,需要财政支出在GDP和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只占微小的部分。所以,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政府财政完全可以独立承担。虽然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提倡“小政府,大社会”,但是,政府在保障城乡居民生存权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上是应该负起完全的责任,农村居民应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
毋庸置疑,国家目前应该考虑统一立法,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可以依据城乡经济差距而设立不同层次的标准。只有农村庞大规模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才谈得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帐虽然算明白了,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财政出钱的问题。比如:
哪一级财政出钱?
钱能发到穷人手里吗?
这样的扶贫有意义吗?
摘自:ok170305
确实不是财政的问题!
摘自:lixianyin
最近,猪肉、禽蛋等食品的价格迅速上涨,增加了很多低收入群体的经济压力。财政部门很快就出台了相关救济措施,其中包括补贴困难群体、落实农村养猪补贴等等。或许仅对于此次涨价而言,这样的救济已算是较为完备。但从长期看,我国的财政体制仍存在明显的“经济建设财政”特征,尚未真正确立公共财政性质。
很多国家以社会保障投入为主体的公共财政不仅仅在于能够带动经济,更在于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尤其是对于由政府主导的投入来说,后者可能更为重要。战后欧洲一些国家正是利用了公共投入的增加,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制。所以,公共投入的关键还是要看穷人能不能更多地受益。从这个角度看,如何从经济建设财政转向确立公共财政,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穷人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富人更多的收入只能用于投资,穷人的收入更多地用于生活基本需要的消费,如果财富过多地在富人手里,将导致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投资不能为消费所吸收。社会保障实际上是“劫富济贫”的财政转移支付,但富人不应当感冒,如果穷人太穷,买不起富人资本家的产品,他迟早也会破产;其次,富逼穷反,他的富裕日子也过不安稳。
在我国,财富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政府部门,和改革后体制转轨过程中得益的新富们(他们一部分是在市场经济中展现才智的民营企业家,也有一部分是原来国企,政府部门的官员,在抓大放小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穷人采取转移支付。国企改革中有一个错误的政策,就是买断工龄:
可以看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很多人被买断工龄下岗,有限的钱不敢花,也不敢做生意投资,害怕风险。原先红火的工厂,生产劳模的地方日益凋敝,居民楼破旧,经常看到人们本是上班的时间在下棋打牌,周围围了很多人看,一遇到街上发生什么事,看热闹的人一哄而上,人力资本就这样浪费了...
为什么要买断工龄了?难道不能把这笔钱当养老金帮老百姓存起来?世界银行不是警告中国养老帐户空帐吗?企业把职工推向社会,企业减负了,社会怎么办,犯罪率上升没有?
农民工的工资成本很低,而且对企业来说没有劳保负担,也不用支付退休金等等,农民文化程度低,受到剥削更好管理,于是:
农民上岗了:
在中国繁忙的铁路交通线上,不知道每年有多少异地打工的农民工。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为此喝彩,说: 一方面部分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农民工把挣到的钱寄回家,改善了家乡亲人的生活。
20年过后又是怎样的图景了?曾经南方周末调查:父亲20年前打工月收入不到700元,20年后的儿子也只挣钱不到700元。如果二十年前这笔前还可以寄回家的话,今天可能在城市只够吃饭,据调查,很多民工打了一年工过年没挣钱回家。
在没有各项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中国已经到了未富先老了,在农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3860部队在家干活,更严重的是60部队在家干活。曾经做过一个有关农村种植业化肥农药使用的调查。70多岁的老人说:他们也知道多施化肥,农药不好,可他们没力气除草,松土,担农家肥..,只有多用农药,化肥...70多岁的老人在农村干体力活很常见啊,他们很勤劳,他们没有走入城市的机会啊...
自建国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大多投入到直接的经济建设活动中。然而,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弊病非常明显。政府财政支出的能力毕竟有限,大量投入到经济建设,则意味着投入社会保障职能资金的减少。同时,其结果在一些地方是楼堂馆所越建越多,形象工程越建越多,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政府经营的钱越多,越容易滋生腐败,这是体制性腐败,主管觉悟往往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丧失,这是人性的弱点。美国,曾经流放犯人的地方,却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较完善的民主制度,这一点值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批判地吸收。即使加强纪律检查委员会,成本也会很高的,官员,商人之间相互交往,也不敢保证纪委书记被拉下水:
http://news.sina.com.cn/c/2004-01-14/12272630680.shtml
http://gb.cri.cn/8606/2006/12/28/1062@1371549.htm
社保体系的不完善,将直接导致老百姓害怕风险波动、花钱谨慎,更会使低收入的人群陷入困境。“有钱不敢花”,或是贫者更贫,同样意味着消费不畅,最终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抑制财政收入的扩张,形成恶性循环。可见,一旦财政体制异变成为“经济建设财政”,其结果反而会恶化增长方式。
与经济建设财政体制不同,公共财政并不直接参与经济和企业运作,而是以解决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在完善社会公平和基本保障的基础上,让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自我调节的职能。简单说,公共财政就是要管好两头:对高收入者施以较高税收;对低收入群体则要完善基本保障。美国政府的财政完全超脱于市场经济运行之外,丝毫不参与具体的经济建设,即便类似如军工制造等敏感产品也完全由私人企业提供,政府财政只是负责采购。政府财政资金开支强调的是社会保障支出,美国的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占联邦政府财政支出的40.9%,是财政开支的第一大项目。
以医疗体制为例,目前国有医院实行“以药养医”的体制是人所诟病。造成“以药养医”制度的根源却是财政投入不足,医院只有通过药品价格加成收入来弥补其所需的运营和发展费用。同样在医疗领域,英国则实施的是免费国民医疗保健体制(NHS),该体制的特点就是从“摇篮到坟墓”,不论个人收入如何,只根据个人的不同需要,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免费的医疗服务。而NHS模式成功的背后正是有赖于公共财政体制,因为在这一体制下,政府的财政开支必须以社会保障建设为首要考虑。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财力已具备了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制的能力。以医保为例,曾有医疗系统官员透露,经过初步计算,每年1500亿-2000亿元的投入即可构建面向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这一数字相当于GDP的1%-1.5%,国家财政收入的5%-7%,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财政体制能够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把财政资金重点投入社会保障体制,意味着老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瓶颈被彻底打破,经济增长的良好状况又为财政收入增长创造了基础。
以公共财政体制为导向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和模式,关键并不在于财力的局限,而是需要调控部门的思维突破。有些改革在部门内进行,改革实施者同时是既得利益者,能为老百姓着想吗?让卫生部门改革,卫生部门的官员经常去医院检查工作,吃吃喝喝,都是老熟人了,他们怎么愿意让老朋友吃亏,到时候没地方吃饭和报销了...让电力部门就过高的垄断工资进行改革,它能真正把自己工资降下来?如果投机商人,腐败官员,无良学者走的太近,是很难启动大规模转移支付的,再加上无良学者会一再证明财力怎么怎么不够...今年中国就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由于大部分资产有控制在政府,富人寡头,国有垄断大企业手里,老百姓并没有享受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财富增长,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是要将部分国家财富转移到老百姓手中。
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医药卫生工作做了较详细的阐述。报告中再次提到“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老问题。报告指出: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本届政府本着科学、务实、以人为本的宗旨,继续着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思路逐渐理顺,为医卫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看病难,看病贵”既是一个体制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相对滞后于医疗服务需求的体现,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单靠卫生系统不能解决,这一点应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至今为止,各大医院改制仍然“雷声大、雨点小”,看病收费居高不下。医疗改革进度太慢!这一人命关天的行业让老百姓怨声载道,住房改革等亦如此,最大的问题是改革受到利益集团的巨大无形阻挠。这是对我们民族人力资本的巨大伤害和摧残,为了团体,部门,行业的利益,企图把中华民族再度扣上“东亚病夫”的帽子。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属于软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建立社会公平和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发挥自我调节的职能。个别行业的暴利会对其它行业产生挤出效应,整个社会会失衡,会动荡...
粗陋之见,还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