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布局创造人类生存的条件!
——毛泽东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概况(6)
恩格斯说,把工业分布到全国去,是消灭城市的关键的一步!是消灭城乡差别的重要步骤!是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的,并为劳动者实现自由劳动这个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具有重大的历史的意义!因此,工业布局是创造人类生存条件的重要举措!
工业布局又称工业配置,是指工业生产能力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都很大。在现代化建设中,有计划地合理布局工业,是一项“具有长远性质和全面性质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陈云)工业布局的合理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自然宝藏,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也关系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民族关系与国防的巩固。因此,它是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
工业布局应考虑以下原则:1,承认并自觉地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2,遵循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现实,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马克思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这既包括部门、企业间的分工,也包括劳动地域分工。各地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不同,同类资源“自然丰度”的地区差异,是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各地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和经济地理位置的不同,生产的集中化、专业化效益以及各地区生产诸要素的不同需求比例,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经济基础,最终反映为不同地区同种产品生产的区别。3,遵循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根据各类企业、各种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不同特点,使工业尽可能接近原燃料、动力产地、产品消费地或交通枢纽。列宁指出:“合理地分布俄国工业,使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尽量减少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直到产出成品的各个阶段的劳动力的损耗。”4,遵循生态规律的要求,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与城镇的适当规模。5,充分考虑政治和国防安全的要求。
工业布局的条件与主要环节。
制约工业布局的客观条件和因素,按经济内容划分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地理位置与运输。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人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形成能满足人门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这就是直接生产过程。而从整个社会再生产考察,直接再生产过程只是整个再生产过程的起点,中间经过流通和分配,达到消费这个终点,并周而复始地进行。
制约工业布局的条件和因素,从其形成来划分,有以下三大类,一是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例如各种燃料动力资源、矿物原料资源、各类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气候、地形等。各地区资源蕴藏量种类不一,同类资源在不同地区蕴藏量多寡不等、质量优劣有别、储存开采加工条件有难易之分。如何适应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确定工业发展方向,安排建设项目,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关系到能在多大程度上把“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二是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经济条件与经济因素的地区差异。例如各地人口密度高低不一,劳动力资源数量多寡不等,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别,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传统的生产技艺和经营管理的经验不同;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特征,生产协作条件和动力、运输、通讯联络与其他“基础结构”的水平与经济地理位置等等。马克思说:“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做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三是制约工业布局的条件和因素,是与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历史任务有关的。例如,加强巩固民族团结,逐步消除民族的经济、文化上的不平等,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为消灭三大差别创造条件,巩固国防安全等。
影响工业布局的条件,制约工业布局的因素相当复杂,相互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联系,而且作用的范围、性质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为了系统地、客观地反映它们的作用与相互联系,在工业布局规划工作中,就需要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如果我们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看做一个“巨系统”,那么工业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就是这个局系统的横断面——即生产力空间地域组织侧面。而工业布局本身又是由地区布局、地点布局和厂址布局等多层次(或称环节)构成“大系统”。地区布局是整个生产力布局的战略环节,决定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总体部署与轮廓方向,是地点布局,厂址布局等战术、战役环节的前提,并通过后者逐步具体化与落实。上一层次宏观研究的结论,成为下一层次布局的约束条件,下一层次微观研究的初步结论又反馈到上一层次中去,经过上下反复多次的综合平衡与经济效果的计算,才能最后定案。
工业的地区布局是整个工业布局的战略环节,其中主要任务就是确定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比例、基本建设在各地的分配比例以及地区之间经济分工协作关系和区内经济发展的最优部门结构。为此,要解决以下问题:
1,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比例。(1)新老工业区的建设比例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2)地区比例与部门比例、产业结构的关系。(3)地区比例与扩大再生产的途径、方式的关系。
在分析制约地区工业布局,特别是新、老工业区比例的诸因素的基础上,可以先找出两者的上下极限(最高比例和最低比例)进一步从上、下极限之间选定最优比例。譬如按新基地建设总规模计算的主要物资需要量,不能超过现有工业基地主要物资生产量,扣除现有企业简单再生产的需要量与人民生活维持现有水平的需要量后的余额。新基地建设规模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出现建新厂、关老厂,新区到处建,老区现有能力不能发挥和生产、基建挤人民生活的情况。再进一步考虑,新基地建设各类主要物资需要量,不能超过老基地主要物资的生产量扣除现有企业固定资产充分利用后的物资需要量和人民生活一定幅度提高的物资需要量;扣除之后,还有余额,可以用于基建,就需要通过具体方案计算比较。看那些用于老基地合理,那些用于新基地合算。
2,区际经济分工协作和地区经济的合理结构
工业地区布局在确定了各地区工业发展与比例关系后,进一步就要解决各地区工业如何发展,按怎样的结构模式发展,以及相应的区际经济分工协作关系。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从工业地区布局角度看,就是各个地区要重点发展那些劳动消耗量和劳动占用量,物资消耗量与占用量。发挥优势是围绕优势部门建立一个结构紧凑、相互协调又具有经济效率的地区经济有机体。这种地区经济综合体,由以下三类部门组成:(1)地区优势部门(或称地区专业化部门)。这一类利用本地区最有利的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部门,是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重点,其发展规模除满足区内自用外,还承担外调它区和出口的需要。(2)围绕专业化部门产品进行深加工、利用专业化部门的副产品、联产品和“三废”的部门,以及满足区内消费品需求的部门(3)能满足以上两类部门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结构部门。
工业的地点布局。地点布局是整个工业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的中间环节。其主要任务包括建厂地点的选择和城镇合理规模的确定。(1)工厂建厂地点的选择。建厂地点选择的任务是,在给定的原燃料,动力供应地和产品消费带的前提下,选择能保证按产品到达消费低的最优方案。选择的一般原则是“原料指向”,“消费地指向”,“能源指向”,“劳动力指向”,“技术指向”。具体选厂定点时,要根据一般原则,结合拟建厂和选厂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多方案对比的技术经济计算。(2)城镇合理规模的确定。工厂的密集,形成规模不等的城镇。周恩来总理说:“在工业地点的分布问题上,。。。我们的方针是既要适当分散,又要互相配合,反对过分集中和互不联系的两种偏向。”
摘自《工业布局问题》陈栋生(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显而易见,这种工业布局,只有在工业生产力归社会所有到时候才能实现!只有在无产阶级国家的统一筹划下才能合理的分布!
劳动者2013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