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91 6
2013-03-09
   马克思对劳动的分析是字典式语义的进一步挖掘,非经济学的


  马克思可能受当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限制,对很多概念所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抽象并没有达到进行研究所要求的层次。

  例如对劳动现象的分析,无论是其分析还是抽象的研究,由于达不到研究要求的层次,使研究结果事倍功半。厚厚的几本论著没有能说明清楚多少科学道理。

  仍然以劳动为例进行说明。本坛对劳动的讨论已经数不清多少来回了。只所以争论不休,在于对劳动这个概念没有达到经济研究要求的层次。这可能是受马克思的影响,受马克思先入为主的影响,给劳动圈定了一个人们无法突破的思维障碍。

  我们看一下马克思给劳动定出或抽象出的内容是什么,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有社会劳动;个人劳动;抽象劳动;无差别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人的生理耗费。
  由于马克思不知道如何从自身研究的需要去把握劳动概念,所以,造成了劳动一词的碎片化,空洞化。

  我们先根据上面几个表述的劳动内容来分析一下马克思的视角。尽管马克思使用了多种劳动名词,但我们能从这些名词中能看出马克思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劳动的吗?除去“社会劳动”、“社会必要劳动”外,尚与经济挂点钩,其它有关劳动的描述是与经济学无关的。因为即使不存在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对劳动现象的描述也是适用的、也是存在的。
  所以,马克思对劳动的分析是在字典式语义解释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挖掘了劳动了共性和深层次的结构说明。马克思这种分析法,有它的基础,来自字典上对劳动的解释和人们日常所观察到的劳动现象。但却并不是经济学研究最需要的劳动概念。
  比如: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现象。对资本家来说,他是不会关注马克思说的抽象劳动,生理耗费的,资本家最关心是工人能生劳动出多少产品。同样,工人也不会关心马克思所分析的抽象劳动和生理耗费什么的,工人最关心的是能从资本家那里拿到多少报酬。
  显然,马克思对劳动的分析没有抓住经济学最根本的要求。


  经济学要求分析劳动对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和博弈。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样,劳动的使用价值是主要的,是工人与资本家博弈的基础。而使用价值是与劳动效果直接挂钩的。工人的劳动贡献大,就能从资本家那里得到更高的报酬。这正是马克思所无法解决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关系原因所在。
  马克思没有抓住劳动在经济中要点。使得自己的论述迂回曲折。他的东西也让人晦涩难懂。本人猜想,这或是与马克思没有处于经济中的雇佣劳动关系有关,对雇佣关系体会不深。个人之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3-9 10:30:22
马克思是法学博士,数学不行,研究经济问题时深受其扰。为了尽可能抽象表述其观点,不得不咬文嚼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9 10:34:42
楼主说的有道理。
马克思陷入自己制造的语言及语义
陷阱而爬不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9 11:14:49
clm0600 发表于 2013-3-9 11:07
真够墨迹的,你指出劳动是什么,自然也就反衬出马克思的错误或问题了。

可是你说了半天,还是没说出来什 ...
  哈。是呢,我也觉得没写完。你的思维在论坛里属于快速反应型、快餐型的。我有点跟不上你的节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9 11:30:50
caoheng兄:

这是一篇最能够引人深思的帖子,体现了求实求是的学术精神,科学质疑是思想解放的一大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经济学意义的“劳动”研究上,没有超越前人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也没有超越同时代的人如穆勒等。他给出的“劳动”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或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劳动”与“劳动力”是关联的,而且是将“劳动力”置于“劳动”的核心地位。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劳动”,主要是论述社会学意义的“劳动”,而不是论述经济学意义的“劳动”,更也没有深刻论述“劳动力”。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缺陷,不仅指其价值范畴有问题,也指其劳动范畴也有问题。

特别是“物化劳动”这个概念,似是而非。

人使用自身劳动力,马克思称之为“活劳动”;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是指“凝结”或“结晶”的“活劳动”。它形成“价值”。前者创造价值,后者形成价值。看起来似乎是完美无缺。其实不然。

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的“物化”引入政治经济学,但没有正确诠释这一概念。事实上,劳动力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指人使用自身劳动力,这叫活劳动,其二是指人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利用和使用,这叫物劳动,也叫物化劳动。并不是指,人的活劳动(自身劳动力耗费)——即“活劳动”在量上由流动状态转化为凝结状态,或结晶状态,才叫物化劳动。物化劳动是指人对“物化”的劳动力的使用,不是指人自身“劳动力的使用”,即不是指人自身的“活劳动”在量上的“物化”。 “物化”的劳动力(物化劳动力)的实质是指自身劳动成果或他人劳动成果中所体现的劳动力,即生产力。简而言之,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体系就蕴含着“物化劳动力”,即现代生产力。

一方面,机器在运转,经济学认为这就是“物”的“劳动”,即人在使用“物化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人在操作机器,经济学认为这就是人的“活劳动”即“人在使用自身的劳动力”。人的劳动力是受制于人的自主意志的,是为人实现其自身权利服务的。人驯化畜力,无非就是让畜力听命于人的意志,为人的利益服务。所以,人通过驯化畜力,将人自身的劳动力(注:主要是人的体力)转化为畜力。在这里,畜力实质上就是人自身劳动力的一种“转化”形式。换言之,如果那一天畜力不服从人的意志,那么畜力也就不再表现为人的劳动力 了。

人的力量(体力)不如畜力;畜力又不如风车或水磨产生的力量;而风车或水磨产生的力量也不如蒸汽机的力量;蒸汽机的力量不如内燃机的力量;内燃机的力量不如电力机车的力量...等等。但是,无论是畜力、风车或水磨、还是蒸汽机或内燃机以至于电力机车等等,它们实质上都是人的劳动力(人的生产力)的某种转化形式,是物化劳动力(物化生产力)。


人的劳动力就是生产力。机器具有的生产力可以替代人的劳动力即人本身的生产力。人的劳动力是可以“物化”的,可以“转化”和“转移”的。人们通过科技、管理和资本等物的形式,将自身劳动力转化为科技、管理和资本等物的“劳动力”即“物”的生产力。但劳动本身作为“过程”,却不可“物化”也不可以“转移”。所以,“劳动量”不仅仅指人的劳动力耗费,而是还指生产过程及其劳动过程中的诸要素的共同作用形成劳动成果(注:实质是指广义的劳动量)。

唯有区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才能指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缺陷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9 11:44:08
xiaxt 发表于 2013-3-9 11:30
caoheng兄:

这是一篇最能够引人深思的帖子,体现了求实求是的学术精神,科学质疑是思想解放的一大标志。 ...
  感谢你对物化劳动的分析。让人耳目一新。有豁然开朗之感。

  从中国汉字的字义上来说,物化劳动确实是最容易存在歧义的概念名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