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542 9
2007-08-26
<P>在平均利润的形成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STRONG>剩余价值率相同的前提下</STRONG>,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生产价值,而农业部门有机构成低,其生产的价值反过来就高于生产价格,而农业部门存在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即外部门的资本流入受限制,因而其剩余价值不参加平均利润的分配,即可以保持一个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同时也就是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P>
<P>但是,问题是超额利润的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剩余价值率相同。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剩余价值率必然不同。因而农业部门是否存在超额利润?或者说绝对地租的来源是不是源自于资本有机构成低和土地垄断形成的超额利润?</P>
<P>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长期来看,资本有机构成随生产力的提高有提高的趋势,而这个原因也就在于对相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如果说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低能为其赢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那么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就没有提高的动力了?</P>
<P><FONT color=#000000>或许是书读得太少,这个地方有点疑惑,请大家指教</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6 23:17: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26 23:27:00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关于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即所谓的价值转形问题,有的也叫价值转化问题。理论界宣称已经解决了,但是这里面似乎还有更深入的问题有待讨论。

关于绝对地租的来源问题应该说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更多的观点认为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时,绝对地租还是存在的,来源于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和克扣工人的一部分工资,或者来源于农业部门之外的其它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里简单说说我的思考: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部门内部的企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进入或退出),从而最终使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的变化是这样的,资本流入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会提高,剩余价值率降低,资本流出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降低,剩余价值率上升)。变化的结果正好使得生产价格与市场价值相一致。简单地说,这里所谓的转化其实是生产调整的过程,也是价值调整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市场的均衡价格也就是商品的市场价值。这样的话,绝对地租就好解释了: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农产品会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里的更高的价格是指高于以原有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水平决定的价值),而从长期来看,这个价格就是市场价值,其中绝对地租就是这个市场价值中的一部分,它是由本部门的农业工人创造的。

农业部门当然有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动力,但这只是单个农业资本家的行为,单个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了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距,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率。单个资本家的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整个农业的技术进步,这与其它部门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27 13:59:00

我们知道,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生产部门,其生产价格和商品价值是不一致的.资本主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这样等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支配更多的活劳动,在剥削率也就是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农产品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的差额不会像在工业部门那样参与平均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这个差额也就是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成为绝对地租.

当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前提下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相对减少了,而农产品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的差额(超额利润)也随之减少,直至减少到超额利润消失为止,这样绝对地租的来源就不是土地垄断形成的超额利润了.

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场经营主一般同时是土地所有者,不需要交纳绝对地租.另外,只有没有消灭土地私有制,出租土地,哪怕是劣等地,也必然带来地租收入.这种"地租"与上面所述的绝对地租的来源是不同的,它或来源于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和克扣工人的一部分工资,或者是来自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超过价值的余额,即来自垄断价格.当农场经营主同时是土地所有者的时候,由于不需要交纳绝对地租,单个农业资本家(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来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样资本有机构成就有提高的动力.当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分离时,由于农业资本家要交纳"地租"(这种地租与上面所述的绝对地租不同),由于它来源于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所以农业资本家当然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来弥补他所交纳的那部分"地租",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也有提高的动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27 21:01:00

关于二楼的回复中存在一个问题: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导致了剩余价值率的不同,而资本的自由流动,正是导致生产价格偏离价值的原因,也就是平均利润形成的原因。因此只要是有平均利润的存在,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偏离就不会消失,两者就不会一致。另一方面,资本的流动会不会改变资本的有机构成?会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率?如果这两点都可以改变,那也就不用提出平均利润率这个概念了吧?

进而,在书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话,说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并指出这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的变化。也就是说,他进一步确认了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那么,在平均利润的作用下,长期来看,生产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27 22:37:00

讨论后总结一下我的新问题:

1.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资本的流动会导致商品价值的变动。但如果是这样,在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中,生产价格与价值也就没有偏离了。这是一个矛盾。

2.在绝对地租的条件分析中,说明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农业部分的产品价值超过了生产价格,而由于其土地私有权垄断,其市场价格使其价值高于平均利润的部分得以保存在农业部门内部,这便提供了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但这个前提假设存在问题,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剩余价值率必然不同,而这个影响的大小,是无法估计的。那么在这个错误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其正确性值得怀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27 22:43:00

考察一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可以知道,资本的流动导致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进而引起价格的变动,最后才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形成后的价格,马克思称其为生产价格。显然这里的生产价格就是指市场的均衡价格。而如果平均利润率形成后的市场供求是长期稳定的,那么这里的市场均衡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短期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才只是引起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波动,对价值是没有影响的。

至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到的生产价格的概念,自认为应该只是一个过渡用词,其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前三章。

我之所以说理论界对于价值转形问题理论的解决有待讨论,是因为他们解决的方法在我看来是有问题的。简单地说,他们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内证明转形问题的,而事实上要实现平均利润率,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才能解决,具体的分析这里就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