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是靠货币价格来表现其价值的,由于种复杂的基于资本意识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存在有价值不一定有价格,有价格不一定有价值的现象,但就总体而言,有价格的物质商品和服务是对应有价值的。
价值是动态的,即是由变动着的使用价值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表现----价格---却是通过一个静止的数量,货币数量来实现的,这样,联系起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格因货币上的静止就会造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的现象。
二、马克思理论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直接意味着:体力和脑力直接支出的减少(总量和平均方面)和劳动对象范围的增加两种情况至少其一,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中也意味着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从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的比例--剩余价值率--会降低。
比如,当一个资本家提高科技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就这个生产体而言,花在每一个产品的劳动时间变少,这个“个体的剩余价值率”变小,注意,由于它生产的每个产品是按与个体剩余价值率高于它的其它资本家的产品一样的价格出售的,-----这个价格大体反映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价值,-----这个提高科技的资本家就以同量的劳动时间花费得到了更多数量的货币。而资本家手中的货币的每一个单位是平等的同样的价值的代表,所以提高提高科技的资本家得到了更多多的价值支配权。在理论上:个体剩余价值率的降低了,但在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生产循环后,这个剩余价值率低的资本家事实上获得更多的价值支配权,得到更多的利润;从社会整体来看,这个剩余价值率低的资本家实际从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中分得的更大的分额,即这个个体剩余价值率低的资本家用同样量的价值投入经过一个生产周期后获得最多的新增价值从而更多的价值,这个按实际的个别的必要劳动时间计算时“个体剩余价值率”低的资本家,在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剩余价值率高的社会中,通过货币得到了实际上的以价值支配权计量的“高的”个体剩余价值率。
这就是楼主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个体剩余价值率与社会整体的剩余价值率之争。
显然,从上边我们知道,马克思理论的认定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意味着体力和脑力直接支出的减少",但单位产品中的价值是以c+v+m来确定的,v+m之和的减少(即劳动时间的减少)可能并不代表c+v+m之和的减少,即科技的应用是有可能造成提高了科学技术的资本家的单位产品c+v+m之和,即单位产品中会大于或等其它资本家的c+v+m之和,这样,上述过程中提高了科学技术的资本家经过一个生产周期后反而在新增价值中获得较少的份额,或者没有什么变化。
这种情况会在什么条件下出现,我想有两大类:
一类是:在全社会出现普遍的这种情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停滞了,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的历史的终结出现的时候。
另一类是:当同一种单位产品的其它资本家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提高科技的做法,达到同样水平,个体的剩余价值率和社会的剩余价值率相同。
以上的模型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在流通中及资本集中程度等各方面假设是均势或影响不大,生产过程是否发生新旧货币(如果存在的话)更替及是否各国货币间变化暂不考虑。
这是楼主第二个问题出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