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的CPI连续大幅度上升的同时,核心CPI自年初以来始终稳定在1%左右的水平。作为对比,在2003-2004年中国经济走向过热的过程中,核心CPI则从2003年1一季度负0.5%的水平,一路上升到2004年四季度1.4%的水平;而走势更令宏观预测专家大跌眼镜的是,年初以来PPI以及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稳定回落,其中PPI在6月当月的增长率只有2.5%,显著低于2004年经济过热时期的水平。
正是主要基于剔除食品因素后得到的较低的核心CPI数据,包括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在内的一些官员和专家提出,不存在过大的通胀压力。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指出,“经济增长速度确实是偏快一些。但是并不是说到了大家所说的过热的程度。”谢伏瞻认为,“我们确实需要防止经济增长进一步加速,防止真正出现所谓的通货膨胀、工资的上涨、劳工的短缺,引发了物价再进一步上涨。如物价再上涨以后,市场上的产品出现供不应求,通货膨胀就会真正发生了。这个时候经济就会从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急剧地回落,出现大起大落。”
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的观点则更“激进”一些,他认为,中国的实际情况显示,食品在CPI中占了较大比率,因此不能仅看核心CPI,也要考虑食品价格的因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27 11:05:5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