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7-10-6 15:45:00

兄台,你到底是把完全竞争看成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静止状态

以下是引用Mestra在2007-10-5 9:11:00的发言:

401楼,witswang

好,我来彻底打破你虚幻的感觉

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是价格的接收者。而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却不一定是价格的接收者。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下那些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生产者,他们完全可以制定一个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而扩大销量,把别的生产者排挤出去。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成立的必要条件,是把“价格接受者”定义为“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接受了某一个价格,企业就是价格的接受者”。可是,这样的“价格接受者”的定义将推出“完全垄断时的企业也是价格的接受者”这一荒谬的结论

第一段话是0楼,第二段话来自347楼

对于第一段话:是啊,是可以亏本排挤啊。但仔细看书没有啊,完全竞争下你扩大生产意味着就不是长期成本最低点生产,难道你一直亏本生产?不是亏本生产的话你的价格能低过在长期成本最低点生产的别的厂商?你排挤别人还是别人排挤你啊?经济学考试不及格

对于第二段话,“从逻辑的角度”,从逻辑的角度,最简单的三段论都是大前提,小前提,然后才结论。这里大前提是完全竞争市场,小前提是利润最大化,才有结论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忽略大前提,仅凭小前提就推出垄断时期也也是价格接受者,这不是胡扯么?逻辑考试也不及格

  你一直叫我直面这一段话,我看了以后,看不出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你引的0楼的第一段话,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楼主确实理解也并不深刻。但你的批判也高不到哪里去。问题的要义在于,我们到底是把完全竞争看成是一个过程还是静止状态。如果是过程,那么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本身形成过程是必须要考虑的,这我在前面已多次说过了,它仍然是市场供求均衡形成的。如果把完全竞争看成是一种静止状态,那么就不要讨论什么超越利润问题,因为只要说到均衡,就没有超越利润存在。如果说存在超越利润,那么这时候已经又把完全竞争看成一个过程了,而超越利润的存在不过是达到均衡的过程而已。说到完全竞争,就不会有超越利润存在;只要有超越利润,说明这是达到均衡的过程之中。既然把完全竞争看成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必须研究完全竞争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Mestro,完全竞争与理想气体一样,只是一个理论假设。既然是理论假设,就必须讲求逻辑,既然现实中不存在,那么逻辑一致性就是评价其正确的根本标准了。但是如果你了解了D-S的垄断竞争模型以后,你就知道完全竞争模型是多么的不合逻辑,完全竞争模型在逻辑上是多么的不具有一致性,它所导致的悖论让人感到吃惊。

  简单地讲,完全竞争要求市场上企业个数众多,产品单一划齐,这样的要求,当然最好是全社会所有人口都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之中了。也就是说,如果假定社会总人口一定,为M,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为N,行业个数为K。同时假定人们有多样化消费偏好。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N越大,表明这个市场越趋向于完全竞争,因此其价格越低,社会福利越好,但是由于M=N*K,因此增加N不得不以减少K为代价。减少K即减少社会的产品多样性,这又不利于社会福利提高。也即,在社会总人口一定时,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即竞争程度越高能够提高社会福利,而行业个数即产品种类数越大也是 越有利社会福利,但是这两个因素不能同时提高。因此,从社会整体来看,不是竞争程度越高越好,也不是产品种类数越好,而是社会应该取得一个权衡折中的结果,达到一个适当的竞争程度与产品种类数。

  完全竞争模型是一个局部均衡模型,它的解释能力相当有限。而上面的D-S模型是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你最好去读一下杨小凯的书以后再与我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6:22: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5:11:00的发言:
  我对五行懂一点,不过没有仔细研究过。那你对儒释道哲学感兴趣吗,我觉得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实是欲望管理学,也是最高的心理学治疗方法。

欲望管理学!嗯!可以这样说,但最高的心理学治疗方法却未必,在下也是略懂一点,儒主张出世;释主张入世;道介于两者之间。早年也学过坐禅或气功,深知这点,佛教的修行的不足在于缺少考虑入世的修行,它看破红尘,探索因果轮回,有点不现实,不过,也有其可取之处,特别是对认知方面,强调不要执着于一方,要全面领悟,法无定法、万法归宗,这与在下的泛系统价值优化论倒有相似之处。

道家重视现世,也有其相应的内丹气功、引导等修行,追求天人合一,长生不老,自我与自然的合一。

儒家则着重于入世的人与人世俗关系的和谐、合理结构,通过仁、义、礼等达到自我与社会的合一。

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也应暗合,这可能正是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在中国如此大受欢迎吧,中庸之“道”也好,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也好,实际应该都属于“道”的概念范畴,只不过马克思的学说与孔子的儒家学说着重于社会,以社会系统为参照系,是人之“道”.老子之“道”以整个自然系统为参照系.是自然之“道”.另家佛也有以这类似的中道。

社会系统本来就包含于自然系统之中.所以,老子与孔子的境界不同,老子认为社会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个人在整个大自然中渺小得可怜,可以说是无能为力了,他发现了大自然的自律(自组织)法则(在社会中则体现为市场法则),因而强凋无为而为,这类似于当今西方人提倡的无政府主义与完全市场政策.而孔子不同,他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现实,以入世的方式强凋人在自然前面是可为的,而并非无所所作为.
  当然,两者虽有不同,但有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道”的理解上,但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学说,这类似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

一点粗浅之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6:40: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5:45:00的发言:简单地讲,完全竞争要求市场上企业个数众多,产品单一划齐,这样的要求,当然最好是全社会所有人口都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之中了。也就是说,如果假定社会总人口一定,为M,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为N,行业个数为K。同时假定人们有多样化消费偏好。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N越大,表明这个市场越趋向于完全竞争,因此其价格越低,社会福利越好,但是由于M=N*K,因此增加N不得不以减少K为代价。减少K即减少社会的产品多样性,这又不利于社会福利提高。也即,在社会总人口一定时,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即竞争程度越高能够提高社会福利,而行业个数即产品种类数越大也是 越有利社会福利,但是这两个因素不能同时提高。因此,从社会整体来看,不是竞争程度越高越好,也不是产品种类数越好,而是社会应该取得一个权衡折中的结果,达到一个适当的竞争程度与产品种类数。

请问:其中的“社会福利”用什么来度量?减少K是否必然意味着“不利于社会福利提高”?

请问:你在怎样的模型设定下,得到或证明你的解(“权衡折中的结果”)的存在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6:47: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5:45:00的发言:简单地讲,完全竞争要求市场上企业个数众多产品单一划齐,这样的要求,当然最好是全社会所有人口都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之中了。也就是说,如果假定社会总人口一定,为M,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为N,行业个数为K。同时假定人们有多样化消费偏好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N越大,表明这个市场越趋向于完全竞争,因此其价格越低,社会福利越好,但是由于M=N*K,因此增加N不得不以减少K为代价。减少K即减少社会的产品多样性,这又不利于社会福利提高。也即,在社会总人口一定时,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即竞争程度越高能够提高社会福利,而行业个数即产品种类数越大也是 越有利社会福利,但是这两个因素不能同时提高。因此,从社会整体来看,不是竞争程度越高越好,也不是产品种类数越好,而是社会应该取得一个权衡折中的结果,达到一个适当的竞争程度与产品种类数。

如果你总从“有限”的角度谈,使用博弈论就可以了。

“个数众多”,是多少?“企业个数众多”可不是“完全竞争”的本质特征。

此外,如果谈“有限”,“每个行业的从业人数越多”,该市场也未必“越趋于完全竞争”。你的“竞争程度”该如何定义?所趋向于的“完全竞争”又如何定义?

如果在你那里,“完全竞争”是人尚不清楚的概念,你从中得出“悖论”,也是奇怪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6:52: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5:11:00的发言:熵(entropy)是系统科学概念,这东西我很熟悉,表示一种系统不确定性的概念。负熵即组织性,这在一般系统科学教材上都有。

“熵”指系统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如何定义?

个人才浅,好像经常听到的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微观客体(及系统)的不确定性,可否由“熵”来刻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7:14: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2:57:00的发言:奥曼的书没有读过,不知他有什么理论如此高深,让我辈经济学子搞了半天搞不懂。你不妨综述一下奥曼的理论,看一下有什么新的地方。

Aumann(1964)阐明:当经济中具有“个体连续统”时(经济中的“个体数”比自然数的“个数”多得多),在无原子测度经济中,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可以证明Walras均衡与竞争的“核”是相同的。

平心而论,杨小凯的东西在以后能占有怎样的地位,只能等时间来判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7:23: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2:57:00的发言:我觉得经济学文献太多了,我很多都没有读过。但我也相信我读过的书你也有很多没有读过。我们只是读的书不一样。另外,我很希望大家从理论策略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半天。

个人以为,“理论策略”起码的就是,不要把一家之辞捧得那么高,更不能忽略与歪曲前人的贡献。既然承认“文献太多了”,做结论下批判时就更要谨慎。

本来,任何人在批判创新中都难免疏露,关键是当别人指出后,以何“理论策略”对待。

个人并不反对批判,关键是“先明、后思、再言”。

我反对有人曲解A,并不表明我必然要“捍卫”A。(似乎总有人以为,一旦你纠正某些人理解上的错误,你就是“捍卫”A、奉A为神明。大家不犯这种逻辑上的问题最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7:41: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2:57:00的发言:

  sungmoo同学,我觉得你对于经济学有相当热情,而且可能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才生,虽然本人不才,没有上人大,但是我发现人大确实在经济学教学方面仍然相当误导人,没有独立创新的精神,学生素质虽然高,但是也难以真正培养出有独立经济学见解的学生来。因此,我建议你读书时不要轻信人大的老师误导你,而是应该独立思考,特别自己要多从系统科学与数学本质上去抓经济学思想

  说到这里,可以说一下,上次本人与聂辉华讨论,聂辉华说本人应该先把数学学好等等。他的话当然有道理,但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本人刚好是数学爱好者,本科时候学过四川大学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绝大部分基础课程。这里我也奉劝sungmoo一句,在我看来,你们人大经济学生的数学水平也不是说就比我们四川大学的高。因为你们没有自由,我们四川大学虽然学术水平不如人大,但是我们很自由,我们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老师不会干涉,因此我在这种自由环境下读的书并不比人大的少。而且我从你们的发言看来,你们可能是经济学硕士水平左右,但是我相信你们没有一个对于数学有精深的理解。sungmoo,你是版主,我相信你应该是一个对真正的经济学有极大热情的年青人。因此,我倒是希望你能够真正地以学术为目的,不要以世俗目的所左右。那么,你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杨小凯的经济学,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来普及传播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这种事业比在新古典上面讨论一些不得要领的问题要有意义得多。

  为了更好地研究经济学,我建议sungmoo首先把数学学好,实变函数是现代数学各分支的瓶颈学科,是联系初等微积分与现代数学的核心中介。因此,假定你已经对于数学分析、近世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已经很熟悉,那么你可以先学实变函数,然后泛函分析、拓扑学。我知道你们人大对于经济学原版经典很重视,不过我告诉你,不要过于认真,因为美国经济学那么发达,为什么最后还得靠一个中国人——杨小凯——去帮他们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呢?因此不要迷信美国人,他们的经济学思维不一定就比我们强。有人说,中国学生的经济学比不上美国人,只是数学强点。其实错了,如果中国所有高校,全部采用杨小凯的新古典经济学作为基本经济学原理教材,那么我相信不出一代人,中国经济学水平要远远高于美国。

   sungmoo,我曾经告诉我在人大的师弟们学杨小凯的经济学,但是他们没有人听。他们从四川大学到了人大以后,被人大的“高水平”所折服,于是被人大那帮老师牵着鼻子走了。我告诉你,只要你们人大没有教师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精深,你们人大的经济学水平就并不比川大高。而且你们在人大那帮老师的指引下,可能越来越没有真正的创新能力,越来越没有经济学洞察力。

请witswang务必将本人与RUC分开讨论。

本人与RUC无任何关系(包括师承、工作等等关系)。本人的观点不代表、也不应该代表、更不能代表RUC,纯属于个人观点。

witswang先入为主地将本人与RUC联在一起去讨论,这里就不说witswang的“逻辑缺陷”了。只是劝witswang一句,凡事这么判断这么思考,可能影响学术上的东西。

至于RUC与川大的教研有什么问题或区别,本人基本一无所知。

个人以为(仅仅是个人意见),如果你把相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哪怕只是经典教材,当然国内译著基本就省了)看得很透了,看不看杨小凯的东西也无所谓了。当然,不排除看杨的东西同样会给你莫大的启发。

witswang的确苦口婆心,感人至深。不过,请别忘了牛顿的提示:在经济学的大海边拾到了几块石头,不要忘却了身边的大海。许多石头就是海浪推上岸边的。

另外提醒一句(虽然我不接受张五常的许多说法,不过这些还是有意义的):一个人会算,但也别算错了自己的天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7:44: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2:57:00的发言:…因为本人学习经济学,在本科以致于毕业以后一两年,读了些新古典著作,不得要领,后来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让我真正豁然开朗,经济学思想从此奠定。因此,从读书的角度,我倒是奉劝大家,最好尽快阅读小凯的经济学著作,不要再在新古典著作上面浪费时间,否则我敢说,你学了半天,你并不明白经济学到底有何意义与本质。…

witswang很自信嘛。敢问witswang,在“阅读小凯的经济学著作”之前,都看了哪些“新古典著作”?

你怎么敢肯定别人读新古典著作,就是“浪费时间”呢?

这里真要请教一下:“经济学到底有何意义与本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7:51: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2:57:00的发言:…当然,说实在话,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我只读了一些,认为它对我学习没有什么帮助。后来我还读了一些《经济学的哲学》一书,美国的丹尼尔-豪斯曼编的。不过我觉得里面的文章对于经济学理论本质与理论策略的叙述仍然比不过杨小凯与欧阳莹之的叙述,因此我对于所谓正宗经济学文献的期望值大大降低,觉得有很多所谓经典经济学文献,对于经济学的理解帮助实在不大。当然,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进路。因为我可能与通常的经济学学生不同,我是硕士才混个经济学文凭,但我骨子里面是数学与系统科学分析,对于所谓经济学文献不感兴趣,而且也觉得所谓经济学文献真正经典的不多,许多教材甚至容易误人子弟,比如象萨氏与曼氏的经济学。我认为,读书应该读最高水平的书,而且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否则你读了半天,可能并不能明白其真正价值…

witswang“从个体到一般”的逻辑,运用得很好。

敢问witswang,最高水平的书,有哪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8:49:00

你能不能先把连续统是什么东西搞清楚

你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6 17:14:00的发言:

Aumann(1964)阐明:当经济中具有“个体连续统”时(经济中的“个体数”比自然数的“个数”多得多),在无原子测度经济中,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可以证明Walras均衡与竞争的“核”是相同的。

平心而论,杨小凯的东西在以后能占有怎样的地位,只能等时间来判定了。

  你这个定理在一般高微中都有,只是我不知道这是奥曼证明的。

  经济学中这样的假设固然可以,因为毕竟连续函数、连续映射等用拓扑学处理起来很方便。

  但是毕竟这是远远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如果你稍微有点集合论的常识,你就知道这种假设实在太夸张了。连续统至今在数学里面都没有得到证明,你拿奥曼的证明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连续统在数学中,都只是一个假设,称为连续统假设。在可列势与实数势之间到底是否存在其它势,你知道吗?

  所谓核,不过是帕累托改进可能达到的区域。其实这些概念,从数学上讲,都 极为简单,我最讨厌别人拿这些高微的东西来折磨人了。因为我就没有正儿八经学过高微,因为全是自学,没有人讨论,不象人大有专门的高微课,但是本质上讲,许多人大的学生,高微觉得并不好。

  如果把杨小凯的东西学了,高微的实在太小儿科了,你没有真正领悟过小凯的东西,因此你不能得其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9:17:00
那倒请教了:杨小凯对其结果的存在性,是如何讨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9:19: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8:49:00的发言:但是毕竟这是远远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如果你稍微有点集合论的常识,你就知道这种假设实在太夸张了

请问,杨小凯的模型不是“夸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9:20: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8:49:00的发言:你这个定理在一般高微中都有,只是我不知道这是奥曼证明的。

好了,你既然你知道这些,我就要问了:

你何以说“完全竞争”自己导致悖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9:27: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18:49:00的发言:所谓核,不过是帕累托改进可能达到的区域。其实这些概念,从数学上讲,都是极为简单,我最讨厌别人拿这些高微的东西来折磨人了。因为我就没有正儿八经学过高微,因为全是自学,没有人讨论,不象人大有专门的高微课,但是本质上讲,许多人大的学生,高微觉得并不好。如果把杨小凯的东西学了,高微的实在太小儿科了,你没有真正领悟过小凯的东西,因此你不能得其妙。

有意思,我们想确切知道:你对“数学上极为简单的经济学概念”是何看法?

这是否涉及到你评价一个经济学概念“好坏”的标准?

好一个“折磨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20:28:00

不要离题太远了,还是回到楼主提出的问题上来吧。你到底想说明什么?

你到底想赞同什么,我又到底赞同什么,我们的分歧到底何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21:15: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6 20:28:00的发言:

不要离题太远了,还是回到楼主提出的问题上来吧。你到底想说明什么?

你到底想赞同什么,我又到底赞同什么,我们的分歧到底何在?

sungmoo和Mestra认为,wanglinhai对微观经济学理解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错误的

witswang认为,wanglinhai的创新精神应该被鼓励,他提出的言论部分正确

sungmoo和Mestra认为,witswang所认为的wanglinhai言论的部分正确性,这完全是错误的

witswang认为,他理解了微观经济学的内核

sungmoo怎么认为的Mestra不知道,Mestra认为witswang对微观经济学的态度是正确的,但Mestra认为witswang并没有理解透微观经济学的内核

witswang认为,sungmoo和Mestra没有理解微观经济学

Mestra认为,他已经在80几楼和422楼指出了wanglinhai一部分言论显然的错误,witswang如果认为Mestra的评论是正确的,就应该顺着就承认wanglinhai对微观经济学理解不完整,就顺着该承认sungmoo和Mestra一直强调的创新或批判应该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进行

witswang认为sungmoo在死抠,扼杀创新或批判

Mestra认为不死抠,就是不理解,所进行的创新或批判没有说服力

witswang一直认为自己对经济学的理解是正确的

sungmoo一直试图说服witswang对经济学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witswang一直拒绝自己对经济学理解有偏差

sungmoo一直试图说服witswang对经济学的理解有偏差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22:33:00
  呵呵,说得有道理。多谢总结!!![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23:55: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7-10-6 8:30:00的发言:

1."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的前提条件并不是"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在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模型当中,企业是价格决定者,但是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你的推导出来的谬论是建立在你自己定义的“价格接受者”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个“价格接受者”的定义并不是原本的定义,所以这种谬论本来就不成立。

2.当研究摩擦对于物体的运动的影响的时候,当然不能忽略摩擦力的存在,我想在经济学中分析的时候,也没有忽略“交易成本”的存在。但是你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牛顿第一运动规律”的价值。新古典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分析的理论基础就不一致。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是建立在偏好公理基础上推演出偏好序,并被相对应的效用函数测度。剩下的问题就是环境及其变化。而另一种分析思路就是分析人的主观世界。这也是NIE和行为经济学所重视的。至于“同一种商品之间的商品价格存在差异”,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当中是给了解答的。

要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那么,我们必须把“价格接受者”定义为“企业处于利润最大化考虑而接受某个价格,企业就是价格的接受者”。这个你可以认真思考一下。

关于“同一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比较复杂,等我在《经济研究》的文章发表以后,再给大家介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00:08:00
其实真的建议汪先生去投《经济学季刊》,这个我几乎每期都看,大家也都容易拿到。另外《经济研究》这个东西,自从我知道我以前一个老师在上面发过东西,我就确信这个杂志,呵呵~~~似乎不怎么真正的权威,虽说名气比较大。另外《中国社会科学》也还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7 0:09:2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00:10:00

大家讨论了这么多,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收获。

有几点经验(或者说教训),希望和大家分享。

1,科学研究没有权威,如果有权威,那权威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际运动。

2,科学研究不能够拘泥某种思维范式而不能自拔。

版上讨论问题时,感觉多数人都没有能够像witswang那样认真地理解楼主的逻辑,并提出建设性的观点。

版上讨论问题,还是以具体问题为中心,而不是讨论末某人经济学水平怎么样,数学水平怎么样。因为这些没有多少意义。人的水平是客观的,讨论改变不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00:11: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10-6 23:55:00的发言:关于“同一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比较复杂,等我在《经济研究》的文章发表以后,再给大家介绍。

《经济研究》会发你的文章?楼主如此自信,可不要自欺其人。欺骗大家也就算了,大家只当笑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00:18:00

经济学水平怎么样,其实大家谁也不能、也不敢说自己就有多好,学得好的肯定都是进行了大量自学,而自学也不能自己来评价。

所以最后的评价就要让学术界来评价。学术界怎么评价呢?只能是文章引用次数吧。经济学这个东西最麻烦的就是没法直接做实验(实验经济学不算),所以最后常常就陷入口水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00:20: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10-7 0:10:00的发言:版上讨论问题,还是以具体问题为中心,而不是讨论末某人经济学水平怎么样,数学水平怎么样。因为这些没有多少意义。人的水平是客观的,讨论改变不了的

直到现在,也搞不清或不肯承认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00:2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7 0:20:00的发言:

直到现在,也搞不清或不肯承认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我个人觉得,你没有理解楼主的逻辑体系,也许楼主表达不太好吧。

建议你从头到尾看一遍楼主的发言,就知道楼主想说的是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7 0:31:1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00:34:00

版主功底扎实,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05:36:00

感觉网友中,真正理解楼主愿意的人太少。

建议大家还是从头至尾把楼主写的话看一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11:18:00
LZ的意愿有一小半是赚点击量,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13:17: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9 14:28:00的发言: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的五处严重错误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常见的错误实在太多了,真想重新写一本《经济学》。这里,仅以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价格理论为例,指出至少5处错误。

1、生产者理论:边际成本计算错误(详见55楼)

西方经济学生产者理论中,边际成本为MC=w/MPL。其中,w为劳动的工资率,MPL为劳动的边际产出,从而1/MPL为生产商品的边际劳动。萨缪尔森、平狄克等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材中,都认为MC=w/MPL

而实际上,边际成本MC=1+rw/MPL。高鸿业、萨缪尔森、平狄克等都错了。

短期边际成本的定义为“通过增加劳动投入使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成本。劳动的边际产出MPL为增加1单位劳动带的来产量增加量,从而1/MPL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劳动。从而可知,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1/MPL单位的劳动,需要给1/MPL单位的劳动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

此时,萨缪尔森等人就认为边际成本等于w/MPL

实际上,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企业给劳动支付工资时,用于支付工资的资本还有利息。企业多雇佣1/MPL单位的劳动时,需要多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从而,由于多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就会产生r·w/MPL单位的利息成本。

比如,为了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企业要么:1)企业自有资本不够时,需要向银行多借w/MPL单位的借款,从而需要向银行多支付r·w/MPL单位的利息;2)企业自有资金足够时,企业需要从银行取出w/MPL单位的存款,从而企业的存款减少了w/MPL单位,从而企业的利息收入会减少r·w/MPL

对于边际成本的计算中的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利润),马克思的《资本论》却充分考虑到了。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劣等地上的商品价格P0等于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而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又等于劣等地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劳动L0的工资w·L0再加上用于支付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r·w·L0,从而C0=1+r·w·L0,而存在级差地租时,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就是边际成本MC,即有MC=C0。从而MC=1+r·w·L0

经济学是一门精确的学科,是不能够粗枝大叶的。世界上的西方经济学家在这里都粗枝大叶了。他们很看不起马克思,这儿,他们远没有马克思高明。

2.生产者理论:假设每一单位商品都相同的错误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者理论中,大都默认同一种商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异,也即默认为每一件棉衣都一样、每一个面包都一样、每一辆汽车都一样。更为严重的是,西方经济学对这一分析默认前提都只字不提,从而该前提成了“不提的前提”。

了解哲学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相同的,任何商品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严格而言,任何两件棉衣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任何两个面包都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对商品进行选择的原因:因为商品不一样!

当代西方经济学则假设商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违背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这一简单的哲学道理,从而西方经济学就无法解释最常见的商品价格现象、犯自己都无法发觉的错误。

我们完全可以在承认同一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起一套更为成熟的理论,可惜,西方经济学家都没有能力,从而他们避重就轻、放弃了追求,通过假设同一种商品之间没有差异,把同一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异(比如,棉衣和棉衣存在差异)时的经济理论从摇篮里扼杀。而正是建立在同一种商品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的经济理论,才是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的理论,才是揭示商品世界的本质规律的理论。

3、消费者理论:两个假设错误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中,假设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现实生活中,商品的边际效用往往不一定递减的。比如,吃饭时,一个人需要吃4两米饭,实际上,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两米饭,人还可能是越吃越香,从而米饭的边际效用越来越高。我们可认为第五两米饭对人而言,其效用为负值,但我们没有理由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两米饭的边际效用一定是递减的。

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西方经济学还假设人消费商品时,任何商品都没有消费到满足程度的最高值。即不管人们多有钱,人们仍然没有吃饱饭、没有穿暖衣服、没有喝够水,即便是比尔盖茨,也处于忍饥挨饿的生活状态。这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

西方经济学以严重不符合事实的假设构建了消费者理论,结果就是使消费者选择理论成了无用的、错误的理论。

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还假设人消费任何商品时,都是无满足的。也即人吃大米是越多越好,一天吃几千吨大米还没有吃饱;人喝水是越多越好,一天喝几万吨水还没有喝够。这严重不符合事实。以这样的假设前提的经济论,不可避免地成为无用的、滑稽的理论。

4.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生产者是价格接受者的错误(详见374楼)

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是价格的接收者。而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却不一定是价格的接收者。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下那些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生产者,他们完全可以制定一个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而扩大销量,把别的生产者排挤出去。

比如,冰箱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冰箱的市场价格为2500/台,海尔公司由于具有低成本优势,从而海尔公司把他的冰箱按照2200/台销售,从而抢占别的企业的市场份额。这个例子中,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但海尔公司却不是价格的接收者。

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不一定是价格的接受者,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实现竞争均衡后,生产者才是价格的接收者。

5,价格决定错误:

西方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着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比如,生产桑塔纳汽车时,生产者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为10万元/辆,从而每一辆桑塔纳汽车的价格都是10万元/辆。这表示,一辆质量优良的桑塔纳汽车的价格将为10万元/辆,而一辆废品桑塔纳汽车的价格也是10万元/辆,质量好的汽车和废品的价格没有差异。

当然,西方经济学家可以说:“我们的假设前提,是每一辆汽车都一样,每一辆汽车的质量、性能都一样,从而每一辆桑塔纳的价格都一样!”,可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为么桑塔纳汽车之间,价格还存在差异?比如,7成新的桑塔纳价格为什么比全新的桑塔纳价格低?7成新的桑塔纳价格怎么计算?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假设“每一辆桑塔纳都一样”,从而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给回避了。

西方经济学在分析价格决定时,把商品的性能、质量等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因素抛在一边不管,而只关注如生产成本、消费者的需求等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知道,如果商品是废品,不管生产成本有多高、不管消费者的需求有多强烈,商品的价格都是0。

以上只是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存在的错误实在太多。目前,西方经济学与成熟的科学理论之间,还有相当遥远的差距啊。

全文完

附件1 有关经济学理论的假设的几点看法

此外,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经济学中的假设问题。个人觉得,经济学中建立假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假设不能回避群众关心的问题。

比如,群众关心的是,为什么有的棉衣价格高,有的棉衣价格低?也即为什么棉衣之间价格存在差异?

此时,我们就不能假设所有的棉衣价格都一样,从而,棉衣之间价格就没有差异。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假设每一件棉衣都一样,从而棉衣的价格就等于生产者均衡时的边际成本。这显然是回避了群众关心的问题。

第二,假设要符合基本事实

比如,人消费任何商品都是有上限的,不是商品越多越好。从而,我们不能假设水对人是没有满足的——人喝水越多越开心,喝几万吨水还没有喝够。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假设人是无满足的。比如,阿罗和德布罗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俩为了得出一般均衡,不惜假设人是无满足的。

阿罗和德布罗得出一般均衡的假设前提就是消费集合是下有界闭凸子集、偏好关系是无满足的凸偏好,等等。也即假设消费者喝水喝几十万吨还没有喝够(无满足)。

第三、假设要坚持唯物主义

经济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唯心的成份,实际上,经济系统更多的是一个唯物的系统。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的假设就放弃了唯物主义,活生生地假设存在一个关于面包和棉衣的二元的主观效用函数U(c,b)(其中c表示消费棉衣的数量,b表示消费的面包的数量),并说这个偏好关系是效用效用函数诱导的偏好关系。有些学者更过分,还费尽心思证明序数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实际上,他们证也白证。

我们可假设棉衣和棉衣之间,基数、序数效用成立,我们也可以假设面包和面包之间,基数、序数效用成立,但我们不能假设棉衣和面包之间基数、序数效用论成立。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棉衣和面包之间,在满足人的需要上,没有任何物理、化学上的可比性,假设棉衣和面包之间基数效用论成立,或者是序数效用论成立,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要么是错误,要么是建立一套无用的、荒谬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证明棉衣和面包之间基数效用论成立上,遭到了失败,结果他们转向了假设棉衣和面包之间需数效用成立,其结果表面上获得了成功,其实,本质上还是遭到了失败。


   

第1条错误,基本说得对,边际成本计算有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的普遍问题。因为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在西方经济学里面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说明,利息必然是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我们这里不必僵化地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只是说,无论如何,利息总是来自于人类的剩余劳动,当然也包括资本家的剩余劳动。我这里比马克思要右派一点,我承认资本家也在劳动,假设全社会每个人都在劳动。这没有关系,总之是利息来源于人类的剩余劳动。因而严格讲剩余劳动率即剩余劳动除以总劳动的比率,才是经济增长率的真正决定因素。而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没有把利息率内生化,从剩余劳动的角度来说明,从利息的根本来源上来说明。就算西方经济学考虑成都时,考虑了利息的机会成本,但是仍然没有说明利息来源于剩余劳动这一事实,因此仍然只是把利率外生于一般均衡模型之外。因此,如果真要考虑利率问题,你就得从剩余劳动的角度来考虑,从其来源的角度来考虑,楼主你这样考虑了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下学得不好,不过利息来源于剩余劳动这一点我还是认同的。

   第2条,从哲学上讲,你说得完全正确。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物。但是经济学要利用数学,必须牺牲一些哲学上的严格性。你说的这种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中普遍存在。而且错误比你讲的要严重得多。我这里再举一个统计学中的例子吧。聚类分析,知道吗,比如说要对企业进行分类。一个企业有很多指标属性,比如说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注册资本,企业注册地址,企业职工人数等,为了对这些企业进行分类,就把企业的属性看成是一个多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每个属性成为一维,然后将其标准化,然后用欧氏空间距离公式来求不同企业之间的“距离”。你想想看,不同属性的性质根本不同,但是却在欧氏距离公式里面当成同样的维度来进行计算,这难道不是问题吗。不过,你别忘记了,不这样做,统计学能够做些什么事情呢?统计学什么事情也别做了,因为严格讲,现实经济数据根本就不满足度量空间的要求,你说用数学去处理,从哲学上严格起来,能够成立吗。当然都不可能成立。不符合度量空间基本要求的数据,竟然用数学去处理,你不觉得开玩笑吗?所以说,你说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些严重问题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简直小儿科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严格来讲,这些处理不符合哲学上严格的条件,但是毕竟这样处理是有用处的,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于是人们就这样使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要都象你所说的那样,那么我们的数学最好一点也别在经济学上了。

第3条,你也说得正确。现在的效用函数理论对于效用的一些假设确实有问题,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比如你讲的,效用函数不存在厌足点,这一假定就不正确。因为现实中肯定存在厌足点的。许多欲望,一旦满足就不再有价值;任何东西,一旦达到某一个数量之后,对人的价值就基本为0了。但是如果我们的效用函数有这样一些非常复杂但很现实的假定的话,那么在数学上证明效用最大化决策就非常困难。因此这本质是一个模型的可操作性与现实吻合性之间的权衡折中问题。模型假设越现实,模型的操作性就越差,模型操作起来就很困难,甚至现有数学工具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处理。因此,为了能够用数学对问题进行处理,不得不牺牲一些现实性,做出一些不太符合现实的假设来。当然,如果你能够找到一种更为现实的假设并且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得出理想的结果,那么这就是对经济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了。当然,在保证能够用数学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尽量使得假设符合现实是最好的。

第4条,你也说得有道理。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与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只是说在竞争性市场上,由众从买者与卖者的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达到均衡以后,这个价格就不在受个别人影响,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价格。我在前面反复说了,完全竞争模型是一个理想模型,我们有两个角度来看这个模型,一是静态角度,二是动态角度。从静态角度看,我们把完全竞争看成一个完成的过程(尘埈落定的状态),这时候市场价格已经形成,这时候确实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影响价格,这时候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种接受当然带有一种被迫性。但是在这种被迫性条件下,企业仍然有权利选择恰当的产量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即在价格与边际成本相交点进行生产。这里实际上是先有被迫性,再在利润最大化。

如果把完全竞争模型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完全竞争模型作为一种理论策略,实际上分成两步,第一步是许多人构成的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这时候人们可以有报价行为,但是由于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转向其他交易对象,最后迫使价格达到刚好使供求均衡的程度,而这个均衡价格一旦形成,任何人很难改变。之所以很难改变,原因就在于,你想卖高价,人们就可以转向其他低价者;你想用低价买,企业就可以转向原意高价买的人。于是作为一个理想模型,我们在模型的第二步,把价格作为一个既定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价格。于是市场参与者都成了价格接受者了。在简化的分析之中,我们直接就把价格当成既定的就行了。

Wanglinhai,我认为,只要你读书多了,懂得程度深了,你自然就会对这些理论策略有很深的理解,从而自然就领会这些问题的本质了。

第5条,与你第4条一样,你说得都有道理。问题在于,现在完全竞争市场作为一个理想模型,人们就是在这个模型下面讨论问题,在产品无差异的假设条件下讨论问题,这时候你就不能用现实性来质疑了。当然,你可以把模型做得更为现实一些,但是毕竟在这个理想模型下,教材上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我知道你想批判完全竞争的那些假定不正确,你说得很正确。但是完全竞争作为一种理想模型,对于其它现实些的模型具有参照系的意义,人们可能通过在这个理想模型基础上放松假设,从而能够更为现实地讨论问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物理学一样,在物理学上,通过假定一种理想气体,从而得出了玻马定律、查理定律与盖吕萨克定律,难道你去批判说,现实的气体并不是理想气体,因此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问题吗。从哲学的严格性来讲,任何理论模型都有问题,但是毕竟理想气体(完全竞争)模型毕竟抓住了影响气体的主要因素,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能够有助于人们对于气体性质的认识,这个模型就是成功的。任何模型都是一定程度的抽象,关键是看是否有用处。而完全竞争模型的用处就在于,为一切经济效率评判,为其它市场结构提供一个参考标准系,从而其它市场结构的特征能够通过与完全竞争模型的对比而得到更加清楚地认识。

我想,你能够提出这些问题,是值得鼓励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在以前的发言中十分维护你的积极性。希望你以后进一步发挥这样的批判思维,这完全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另一方面,你必须对科学研究方法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科学哲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行。因为,严格讲,你提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前面说过,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模型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一个权衡折中的过程。模型越具现实性,解释能力越强,但是模型一般情况下越复杂,求解起来越困难。不同的方法论,在模型可操作性、现实性、模型解释能力等属性之间有很多两难冲突,作为科学研究者,必须在这些因素之间进行权衡折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分析框架,在模型能够操作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现实性的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社会与历史发展模型,很多地方似乎很符合现实,但是它在数学模型上无法操作,因此使得历史唯物主义模型无法进入到主流经济学。

数学的使用是科学不断完善的标志,通过数学来积累知识,效率比较高。因此,科学研究肯定应该尽量使用数学。正因为这样,我们建立一个经济学模型,首先必须考虑模型的可解性。如果你建立一个模型,但是无法用数学处理,那这个模型价值就不大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把数学的作用夸大。数学只是逻辑精确化的一种工具。不是所有智慧都能够数学化、公式化,因此我们除了鼓励尽量采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之外,我们也必须鼓励那些不能用数学表达的经济学思想。

这都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搞经济学研究必须讲求辩证法,在经济学研究时,核心就是模型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权衡折中。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20:29: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6 17:41:00的发言:

另外提醒一句(虽然我不接受张五常的许多说法,不过这些还是有意义的):一个人会算,但也别算错了自己的天赋。

版主,你记住了那么多的东西,却忘记了你那和牛顿及张五常一样——也许还更高的天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