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9 14:28:00的发言: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的五处严重错误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常见的错误实在太多了,真想重新写一本《经济学》。这里,仅以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价格理论为例,指出至少5处错误。
1、生产者理论:边际成本计算错误(详见55楼)
西方经济学生产者理论中,边际成本为MC=w/MPL。其中,w为劳动的工资率,MPL为劳动的边际产出,从而1/MPL为生产商品的边际劳动。萨缪尔森、平狄克等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材中,都认为MC=w/MPL。
而实际上,边际成本MC=(1+r)w/MPL。高鸿业、萨缪尔森、平狄克等都错了。
短期边际成本的定义为“通过增加劳动投入使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成本”。劳动的边际产出MPL为增加1单位劳动带的来产量增加量,从而1/MPL为“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劳动”。从而可知,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1/MPL单位的劳动,需要给1/MPL单位的劳动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
此时,萨缪尔森等人就认为边际成本等于w/MPL。
实际上,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企业给劳动支付工资时,用于支付工资的资本还有利息。企业多雇佣1/MPL单位的劳动时,需要多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从而,由于多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就会产生r·w/MPL单位的利息成本。
比如,为了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企业要么:1)企业自有资本不够时,需要向银行多借w/MPL单位的借款,从而需要向银行多支付r·w/MPL单位的利息;2)企业自有资金足够时,企业需要从银行取出w/MPL单位的存款,从而企业的存款减少了w/MPL单位,从而企业的利息收入会减少r·w/MPL。
对于边际成本的计算中的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利润),马克思的《资本论》却充分考虑到了。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劣等地上的商品价格P0等于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而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又等于劣等地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劳动L0的工资w·L0再加上用于支付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r·w·L0,从而C0=(1+r)·w·L0,而存在级差地租时,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就是边际成本MC,即有MC=C0。从而MC=(1+r)·w·L0。
经济学是一门精确的学科,是不能够粗枝大叶的。世界上的西方经济学家在这里都粗枝大叶了。他们很看不起马克思,这儿,他们远没有马克思高明。
2.生产者理论:假设每一单位商品都相同的错误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者理论中,大都默认同一种商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异,也即默认为每一件棉衣都一样、每一个面包都一样、每一辆汽车都一样。更为严重的是,西方经济学对这一分析默认前提都只字不提,从而该前提成了“不提的前提”。
了解哲学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相同的,任何商品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严格而言,任何两件棉衣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任何两个面包都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对商品进行选择的原因:因为商品不一样!
当代西方经济学则假设商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违背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这一简单的哲学道理,从而西方经济学就无法解释最常见的商品价格现象、犯自己都无法发觉的错误。
我们完全可以在承认同一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起一套更为成熟的理论,可惜,西方经济学家都没有能力,从而他们避重就轻、放弃了追求,通过假设同一种商品之间没有差异,把同一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异(比如,棉衣和棉衣存在差异)时的经济理论从摇篮里扼杀。而正是建立在同一种商品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的经济理论,才是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的理论,才是揭示商品世界的本质规律的理论。
3、消费者理论:两个假设错误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中,假设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现实生活中,商品的边际效用往往不一定递减的。比如,吃饭时,一个人需要吃4两米饭,实际上,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两米饭,人还可能是越吃越香,从而米饭的边际效用越来越高。我们可认为第五两米饭对人而言,其效用为负值,但我们没有理由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两米饭的边际效用一定是递减的。
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西方经济学还假设人消费商品时,任何商品都没有消费到满足程度的最高值。即不管人们多有钱,人们仍然没有吃饱饭、没有穿暖衣服、没有喝够水,即便是比尔盖茨,也处于忍饥挨饿的生活状态。这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
西方经济学以严重不符合事实的假设构建了消费者理论,结果就是使消费者选择理论成了无用的、错误的理论。
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还假设人消费任何商品时,都是无满足的。也即人吃大米是越多越好,一天吃几千吨大米还没有吃饱;人喝水是越多越好,一天喝几万吨水还没有喝够。这严重不符合事实。以这样的假设前提的经济论,不可避免地成为无用的、滑稽的理论。
4.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生产者是价格接受者的错误(详见374楼)
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是价格的接收者。而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却不一定是价格的接收者。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下那些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生产者,他们完全可以制定一个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而扩大销量,把别的生产者排挤出去。
比如,冰箱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冰箱的市场价格为2500元/台,海尔公司由于具有低成本优势,从而海尔公司把他的冰箱按照2200元/台销售,从而抢占别的企业的市场份额。这个例子中,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但海尔公司却不是价格的接收者。
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不一定是价格的接受者,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实现竞争均衡后,生产者才是价格的接收者。
5,价格决定错误:
西方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着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比如,生产桑塔纳汽车时,生产者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为10万元/辆,从而每一辆桑塔纳汽车的价格都是10万元/辆。这表示,一辆质量优良的桑塔纳汽车的价格将为10万元/辆,而一辆废品桑塔纳汽车的价格也是10万元/辆,质量好的汽车和废品的价格没有差异。
当然,西方经济学家可以说:“我们的假设前提,是每一辆汽车都一样,每一辆汽车的质量、性能都一样,从而每一辆桑塔纳的价格都一样!”,可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为么桑塔纳汽车之间,价格还存在差异?比如,7成新的桑塔纳价格为什么比全新的桑塔纳价格低?7成新的桑塔纳价格怎么计算?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假设“每一辆桑塔纳都一样”,从而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给回避了。
西方经济学在分析价格决定时,把商品的性能、质量等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因素抛在一边不管,而只关注如生产成本、消费者的需求等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知道,如果商品是废品,不管生产成本有多高、不管消费者的需求有多强烈,商品的价格都是0。
以上只是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存在的错误实在太多。目前,西方经济学与成熟的科学理论之间,还有相当遥远的差距啊。
全文完
附件1 有关经济学理论的假设的几点看法
此外,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经济学中的假设问题。个人觉得,经济学中建立假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假设不能回避群众关心的问题。
比如,群众关心的是,为什么有的棉衣价格高,有的棉衣价格低?也即为什么棉衣之间价格存在差异?
此时,我们就不能假设所有的棉衣价格都一样,从而,棉衣之间价格就没有差异。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假设每一件棉衣都一样,从而棉衣的价格就等于生产者均衡时的边际成本。这显然是回避了群众关心的问题。
第二,假设要符合基本事实
比如,人消费任何商品都是有上限的,不是商品越多越好。从而,我们不能假设水对人是没有满足的——人喝水越多越开心,喝几万吨水还没有喝够。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假设人是无满足的。比如,阿罗和德布罗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俩为了得出一般均衡,不惜假设人是无满足的。
阿罗和德布罗得出一般均衡的假设前提就是消费集合是下有界闭凸子集、偏好关系是无满足的凸偏好,等等。也即假设消费者喝水喝几十万吨还没有喝够(无满足)。
第三、假设要坚持唯物主义
经济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唯心的成份,实际上,经济系统更多的是一个唯物的系统。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的假设就放弃了唯物主义,活生生地假设存在一个关于面包和棉衣的二元的主观效用函数U(c,b)(其中c表示消费棉衣的数量,b表示消费的面包的数量),并说这个偏好关系是效用效用函数诱导的偏好关系。有些学者更过分,还费尽心思证明序数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实际上,他们证也白证。
我们可假设棉衣和棉衣之间,基数、序数效用成立,我们也可以假设面包和面包之间,基数、序数效用成立,但我们不能假设棉衣和面包之间基数、序数效用论成立。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棉衣和面包之间,在满足人的需要上,没有任何物理、化学上的可比性,假设棉衣和面包之间基数效用论成立,或者是序数效用论成立,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要么是错误,要么是建立一套无用的、荒谬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证明棉衣和面包之间基数效用论成立上,遭到了失败,结果他们转向了假设棉衣和面包之间需数效用成立,其结果表面上获得了成功,其实,本质上还是遭到了失败。
第1条错误,基本说得对,边际成本计算有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的普遍问题。因为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在西方经济学里面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说明,利息必然是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我们这里不必僵化地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只是说,无论如何,利息总是来自于人类的剩余劳动,当然也包括资本家的剩余劳动。我这里比马克思要右派一点,我承认资本家也在劳动,假设全社会每个人都在劳动。这没有关系,总之是利息来源于人类的剩余劳动。因而严格讲剩余劳动率即剩余劳动除以总劳动的比率,才是经济增长率的真正决定因素。而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没有把利息率内生化,从剩余劳动的角度来说明,从利息的根本来源上来说明。就算西方经济学考虑成都时,考虑了利息的机会成本,但是仍然没有说明利息来源于剩余劳动这一事实,因此仍然只是把利率外生于一般均衡模型之外。因此,如果真要考虑利率问题,你就得从剩余劳动的角度来考虑,从其来源的角度来考虑,楼主你这样考虑了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下学得不好,不过利息来源于剩余劳动这一点我还是认同的。
第2条,从哲学上讲,你说得完全正确。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物。但是经济学要利用数学,必须牺牲一些哲学上的严格性。你说的这种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中普遍存在。而且错误比你讲的要严重得多。我这里再举一个统计学中的例子吧。聚类分析,知道吗,比如说要对企业进行分类。一个企业有很多指标属性,比如说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注册资本,企业注册地址,企业职工人数等,为了对这些企业进行分类,就把企业的属性看成是一个多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每个属性成为一维,然后将其标准化,然后用欧氏空间距离公式来求不同企业之间的“距离”。你想想看,不同属性的性质根本不同,但是却在欧氏距离公式里面当成同样的维度来进行计算,这难道不是问题吗。不过,你别忘记了,不这样做,统计学能够做些什么事情呢?统计学什么事情也别做了,因为严格讲,现实经济数据根本就不满足度量空间的要求,你说用数学去处理,从哲学上严格起来,能够成立吗。当然都不可能成立。不符合度量空间基本要求的数据,竟然用数学去处理,你不觉得开玩笑吗?所以说,你说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些严重问题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简直小儿科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严格来讲,这些处理不符合哲学上严格的条件,但是毕竟这样处理是有用处的,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于是人们就这样使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要都象你所说的那样,那么我们的数学最好一点也别在经济学上了。
第3条,你也说得正确。现在的效用函数理论对于效用的一些假设确实有问题,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比如你讲的,效用函数不存在厌足点,这一假定就不正确。因为现实中肯定存在厌足点的。许多欲望,一旦满足就不再有价值;任何东西,一旦达到某一个数量之后,对人的价值就基本为0了。但是如果我们的效用函数有这样一些非常复杂但很现实的假定的话,那么在数学上证明效用最大化决策就非常困难。因此这本质是一个模型的可操作性与现实吻合性之间的权衡折中问题。模型假设越现实,模型的操作性就越差,模型操作起来就很困难,甚至现有数学工具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处理。因此,为了能够用数学对问题进行处理,不得不牺牲一些现实性,做出一些不太符合现实的假设来。当然,如果你能够找到一种更为现实的假设并且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得出理想的结果,那么这就是对经济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了。当然,在保证能够用数学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尽量使得假设符合现实是最好的。
第4条,你也说得有道理。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与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只是说在竞争性市场上,由众从买者与卖者的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达到均衡以后,这个价格就不在受个别人影响,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价格。我在前面反复说了,完全竞争模型是一个理想模型,我们有两个角度来看这个模型,一是静态角度,二是动态角度。从静态角度看,我们把完全竞争看成一个完成的过程(尘埈落定的状态),这时候市场价格已经形成,这时候确实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影响价格,这时候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种接受当然带有一种被迫性。但是在这种被迫性条件下,企业仍然有权利选择恰当的产量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即在价格与边际成本相交点进行生产。这里实际上是先有被迫性,再在利润最大化。
如果把完全竞争模型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完全竞争模型作为一种理论策略,实际上分成两步,第一步是许多人构成的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这时候人们可以有报价行为,但是由于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转向其他交易对象,最后迫使价格达到刚好使供求均衡的程度,而这个均衡价格一旦形成,任何人很难改变。之所以很难改变,原因就在于,你想卖高价,人们就可以转向其他低价者;你想用低价买,企业就可以转向原意高价买的人。于是作为一个理想模型,我们在模型的第二步,把价格作为一个既定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价格。于是市场参与者都成了价格接受者了。在简化的分析之中,我们直接就把价格当成既定的就行了。
Wanglinhai,我认为,只要你读书多了,懂得程度深了,你自然就会对这些理论策略有很深的理解,从而自然就领会这些问题的本质了。
第5条,与你第4条一样,你说得都有道理。问题在于,现在完全竞争市场作为一个理想模型,人们就是在这个模型下面讨论问题,在产品无差异的假设条件下讨论问题,这时候你就不能用现实性来质疑了。当然,你可以把模型做得更为现实一些,但是毕竟在这个理想模型下,教材上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我知道你想批判完全竞争的那些假定不正确,你说得很正确。但是完全竞争作为一种理想模型,对于其它现实些的模型具有参照系的意义,人们可能通过在这个理想模型基础上放松假设,从而能够更为现实地讨论问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物理学一样,在物理学上,通过假定一种理想气体,从而得出了玻马定律、查理定律与盖吕萨克定律,难道你去批判说,现实的气体并不是理想气体,因此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问题吗。从哲学的严格性来讲,任何理论模型都有问题,但是毕竟理想气体(完全竞争)模型毕竟抓住了影响气体的主要因素,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能够有助于人们对于气体性质的认识,这个模型就是成功的。任何模型都是一定程度的抽象,关键是看是否有用处。而完全竞争模型的用处就在于,为一切经济效率评判,为其它市场结构提供一个参考标准系,从而其它市场结构的特征能够通过与完全竞争模型的对比而得到更加清楚地认识。
我想,你能够提出这些问题,是值得鼓励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在以前的发言中十分维护你的积极性。希望你以后进一步发挥这样的批判思维,这完全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另一方面,你必须对科学研究方法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科学哲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行。因为,严格讲,你提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前面说过,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模型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一个权衡折中的过程。模型越具现实性,解释能力越强,但是模型一般情况下越复杂,求解起来越困难。不同的方法论,在模型可操作性、现实性、模型解释能力等属性之间有很多两难冲突,作为科学研究者,必须在这些因素之间进行权衡折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分析框架,在模型能够操作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现实性的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社会与历史发展模型,很多地方似乎很符合现实,但是它在数学模型上无法操作,因此使得历史唯物主义模型无法进入到主流经济学。
数学的使用是科学不断完善的标志,通过数学来积累知识,效率比较高。因此,科学研究肯定应该尽量使用数学。正因为这样,我们建立一个经济学模型,首先必须考虑模型的可解性。如果你建立一个模型,但是无法用数学处理,那这个模型价值就不大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把数学的作用夸大。数学只是逻辑精确化的一种工具。不是所有智慧都能够数学化、公式化,因此我们除了鼓励尽量采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之外,我们也必须鼓励那些不能用数学表达的经济学思想。
这都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搞经济学研究必须讲求辩证法,在经济学研究时,核心就是模型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权衡折中。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