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7-10-9 21:48:00
小弟虽然了解不多 但两位的热情让人感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0 11:44:00
不多说了,大哥,做人要厚道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0 12:07: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8 13:17:00的发言:

   

第1条错误,基本说得对,边际成本计算有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的普遍问题。因为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在西方经济学里面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说明,利息必然是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我们这里不必僵化地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只是说,无论如何,利息总是来自于人类的剩余劳动,当然也包括资本家的剩余劳动。我这里比马克思要右派一点,我承认资本家也在劳动,假设全社会每个人都在劳动。这没有关系,总之是利息来源于人类的剩余劳动。因而严格讲剩余劳动率即剩余劳动除以总劳动的比率,才是经济增长率的真正决定因素。而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没有把利息率内生化,从剩余劳动的角度来说明,从利息的根本来源上来说明。就算西方经济学考虑成都时,考虑了利息的机会成本,但是仍然没有说明利息来源于剩余劳动这一事实,因此仍然只是把利率外生于一般均衡模型之外。因此,如果真要考虑利率问题,你就得从剩余劳动的角度来考虑,从其来源的角度来考虑,楼主你这样考虑了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下学得不好,不过利息来源于剩余劳动这一点我还是认同的。

   第2条,从哲学上讲,你说得完全正确。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物。但是经济学要利用数学,必须牺牲一些哲学上的严格性。你说的这种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中普遍存在。而且错误比你讲的要严重得多。我这里再举一个统计学中的例子吧。聚类分析,知道吗,比如说要对企业进行分类。一个企业有很多指标属性,比如说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注册资本,企业注册地址,企业职工人数等,为了对这些企业进行分类,就把企业的属性看成是一个多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每个属性成为一维,然后将其标准化,然后用欧氏空间距离公式来求不同企业之间的“距离”。你想想看,不同属性的性质根本不同,但是却在欧氏距离公式里面当成同样的维度来进行计算,这难道不是问题吗。不过,你别忘记了,不这样做,统计学能够做些什么事情呢?统计学什么事情也别做了,因为严格讲,现实经济数据根本就不满足度量空间的要求,你说用数学去处理,从哲学上严格起来,能够成立吗。当然都不可能成立。不符合度量空间基本要求的数据,竟然用数学去处理,你不觉得开玩笑吗?所以说,你说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些严重问题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简直小儿科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严格来讲,这些处理不符合哲学上严格的条件,但是毕竟这样处理是有用处的,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于是人们就这样使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要都象你所说的那样,那么我们的数学最好一点也别在经济学上了。

第3条,你也说得正确。现在的效用函数理论对于效用的一些假设确实有问题,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比如你讲的,效用函数不存在厌足点,这一假定就不正确。因为现实中肯定存在厌足点的。许多欲望,一旦满足就不再有价值;任何东西,一旦达到某一个数量之后,对人的价值就基本为0了。但是如果我们的效用函数有这样一些非常复杂但很现实的假定的话,那么在数学上证明效用最大化决策就非常困难。因此这本质是一个模型的可操作性与现实吻合性之间的权衡折中问题。模型假设越现实,模型的操作性就越差,模型操作起来就很困难,甚至现有数学工具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处理。因此,为了能够用数学对问题进行处理,不得不牺牲一些现实性,做出一些不太符合现实的假设来。当然,如果你能够找到一种更为现实的假设并且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得出理想的结果,那么这就是对经济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了。当然,在保证能够用数学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尽量使得假设符合现实是最好的。

第4条,你也说得有道理。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与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只是说在竞争性市场上,由众从买者与卖者的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达到均衡以后,这个价格就不在受个别人影响,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价格。我在前面反复说了,完全竞争模型是一个理想模型,我们有两个角度来看这个模型,一是静态角度,二是动态角度。从静态角度看,我们把完全竞争看成一个完成的过程(尘埈落定的状态),这时候市场价格已经形成,这时候确实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影响价格,这时候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种接受当然带有一种被迫性。但是在这种被迫性条件下,企业仍然有权利选择恰当的产量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即在价格与边际成本相交点进行生产。这里实际上是先有被迫性,再在利润最大化。

如果把完全竞争模型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完全竞争模型作为一种理论策略,实际上分成两步,第一步是许多人构成的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这时候人们可以有报价行为,但是由于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转向其他交易对象,最后迫使价格达到刚好使供求均衡的程度,而这个均衡价格一旦形成,任何人很难改变。之所以很难改变,原因就在于,你想卖高价,人们就可以转向其他低价者;你想用低价买,企业就可以转向原意高价买的人。于是作为一个理想模型,我们在模型的第二步,把价格作为一个既定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价格。于是市场参与者都成了价格接受者了。在简化的分析之中,我们直接就把价格当成既定的就行了。

Wanglinhai,我认为,只要你读书多了,懂得程度深了,你自然就会对这些理论策略有很深的理解,从而自然就领会这些问题的本质了。

第5条,与你第4条一样,你说得都有道理。问题在于,现在完全竞争市场作为一个理想模型,人们就是在这个模型下面讨论问题,在产品无差异的假设条件下讨论问题,这时候你就不能用现实性来质疑了。当然,你可以把模型做得更为现实一些,但是毕竟在这个理想模型下,教材上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我知道你想批判完全竞争的那些假定不正确,你说得很正确。但是完全竞争作为一种理想模型,对于其它现实些的模型具有参照系的意义,人们可能通过在这个理想模型基础上放松假设,从而能够更为现实地讨论问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物理学一样,在物理学上,通过假定一种理想气体,从而得出了玻马定律、查理定律与盖吕萨克定律,难道你去批判说,现实的气体并不是理想气体,因此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问题吗。从哲学的严格性来讲,任何理论模型都有问题,但是毕竟理想气体(完全竞争)模型毕竟抓住了影响气体的主要因素,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能够有助于人们对于气体性质的认识,这个模型就是成功的。任何模型都是一定程度的抽象,关键是看是否有用处。而完全竞争模型的用处就在于,为一切经济效率评判,为其它市场结构提供一个参考标准系,从而其它市场结构的特征能够通过与完全竞争模型的对比而得到更加清楚地认识。

我想,你能够提出这些问题,是值得鼓励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在以前的发言中十分维护你的积极性。希望你以后进一步发挥这样的批判思维,这完全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另一方面,你必须对科学研究方法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科学哲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行。因为,严格讲,你提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前面说过,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模型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一个权衡折中的过程。模型越具现实性,解释能力越强,但是模型一般情况下越复杂,求解起来越困难。不同的方法论,在模型可操作性、现实性、模型解释能力等属性之间有很多两难冲突,作为科学研究者,必须在这些因素之间进行权衡折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分析框架,在模型能够操作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现实性的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社会与历史发展模型,很多地方似乎很符合现实,但是它在数学模型上无法操作,因此使得历史唯物主义模型无法进入到主流经济学。

数学的使用是科学不断完善的标志,通过数学来积累知识,效率比较高。因此,科学研究肯定应该尽量使用数学。正因为这样,我们建立一个经济学模型,首先必须考虑模型的可解性。如果你建立一个模型,但是无法用数学处理,那这个模型价值就不大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把数学的作用夸大。数学只是逻辑精确化的一种工具。不是所有智慧都能够数学化、公式化,因此我们除了鼓励尽量采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之外,我们也必须鼓励那些不能用数学表达的经济学思想。

这都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搞经济学研究必须讲求辩证法,在经济学研究时,核心就是模型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权衡折中。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利息是资本的租用价格。资本也许是之前劳动的成果,但是本身的所有权已经不属于劳动者。问题在于不能因为所有权的可能的不道德的转移,就能够否定对租赁资本付出利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0 12:08: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0 12:13:00
好长啊,窃以为没资格加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22 15:13:00

to:lz

无差别原理不是经济学交换论的中轴之一,那什么才是?[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2 15:42:1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22 17:29:00

不知道我这辈子等的到lz的答案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09:26:00

唉!都是汪先生最先惹得祸,让此帖狼烟四起,乌烟瘴气,都乱了套了。值得欣慰的是,最后汪先生还是乖乖的学会而且知道了什么是最起码的谦虚!我想如果不是汪先生的蔑视与自大,也不会有如此下文了,他心里应该是最清楚的。后来的网友一定不知道wang在开帖之际,狂妄程度多令人发指。但是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人已经改邪归正了,就要给机会嘛。

Sungmoo的逻辑性之强,知识之渊博实在是让我折服。所有回帖中,你的跟贴最抢眼。但是如果你再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虚心的指正,而不是一味咄咄逼人的对wang的逻辑漏洞进行机枪般的扫射,观帖人对你的支持率将会是99%,也就不会有一些后来人的帮腔打气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1:12: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11 13:05:00的发言:

我常用的参考书有三本: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吴康平的《高级微观经济学》。

看到这里,实在看不下去了,您老的宏论可以休矣。

第一本书,基本是垃圾,以歪曲现代经济学为主旨,不提也罢;

第二本书,还可以,但是估计您老看的是中文翻译版,没有领略原版要义;

第三本书,您老把作者的名字都写错了,我还能说什么?

总结一下:您老学术态度、学术水平都很成问题,建议修读数学5年,英语5年,经济学5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01:31:00
此帖很有意思,讨论的也够深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3:55: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10 16:26:00的发言: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MC=w/MPL,可是,实际上的边际成本却为MC=(1+r)w/MPL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边际成本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最重要的概念都算错了,这不是说明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是一团糟?

  举一个例子,就知道边际成本是MC=(1+r)w/MPL ,而不是MC=w/MPL

  某工厂用价值E元的设备和L个工人。假设年初发工资,从而年初投入的总资本K=E+wL。一年的资本利息为 r·K=r(E+w·L)=r·E+r·w·L,其中,r为利息率,w为工人工资率。

   从而,总成本函数为TC=w·L+r·K=w·L+r·K=w·L+r·E+r·w·L,其中K=E+w·L

   从而,边际成本MC=dTC/dQ=d(w·L)/dQ+d(r·E)/dQ+d(r·w·L)dQ

                                =w·dL/dQ + r·dE/dQ + r·w·dL/dQ

                               =w/MPL + 0 + r·w/MPL

                               =(1+r)·w/MPL  

    其中,dL/dQ=1/MPL

    关键是,劳动工资什么时候发?但肯定不是生产结束了才发工资,因为那时候,工人全饿死了。生产结束了才发工资,那么,生产过程中,工人一无所有,饭都没有吃,衣服都没有穿,怎么参加劳动?

   上面的例子还说明,资本K=E+wL, 资本K和劳动L不独立,因为K是L的函数。

    一般而言,选择多元函数的自变量时,互相不独立的自变量是尽量不并列在一起分析的,可西方经济学却活生生地把资本K和劳动L这两个互相不独立的自变量并列在一起,来构造生产函数Y=f(L,K)。岂不是犯了科学方法的大忌,岂不是可笑?

    西方经济学把劳动和资本并列在一起来构造生产函数时,就不可避免地犯了连自己都还不知道的错误:在计算边际成本时,就漏算了劳动工资的利息。


应该说你在这里的分析是你引以自豪的,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你用它来说明现代经济学的错误,却说明你不真正了解现代经济学。(你指出了现代经济学的5个错误,我觉得只有这一个错误,你是认真分析了的,尽管不对,我还是佩服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4:08:00

我觉得大多数人对楼主的批驳都不得要领。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MC=w/MPL,这个是短期的结论。也就是说,楼主忽略了这个结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只有短期才成立。

什么是经济学里的短期,就是假定在这一个时期,资本的规模不变。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如果改变产量,只能通过改变劳动的雇佣量来实现,而不通过改变资本实现。但这种假设合理吗?

由于资本固定,那么资本的利息就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产量的增加不会带来资本利息的增加。带来的仅仅是劳动力的增加(从而就是劳动成本的增加)。劳动的雇佣量增加了,当然会使工资的发放增加。有人会问,工资发放多了,难道不需要更多的资本垫付工资,造成利息增加吗?这样西方经济学假设短期中资本的规模不变就是一句空话,这种假设不就脱离现实了吗?提出这种疑问的人,包括楼主,说明不知道资本的性质和分类。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8 14:12: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4:25:00

资本分为什么?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用于购买设备,机械,工具,其价值需要多个营业期才能完全回收回来。流动资本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工人工资,其价值将随着产品的销售而回收回来。

我们来看看,当一个企业增加工人的雇佣量,是不是可以不增加资本?或者就如楼主所说,K与L 是否可以独立。

我认为,这二者是可以独立的。也就是L增加了,K可以保持不变。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4:39:00

为什么L增加了,K可以保持不变。

当企业增加了产量,需要增加劳动L,(其实还会增加原材料,原材料的处理与劳动相同。)那么企业有什么办法不增加对工资的资本垫付,从而保持K不变呢。我们知道企业有动机保持K不变,这样利息就不会增加。

方法就是,增加产品的周转率,缩短工人发工资的时间间隔。例如1月发一次工资,变成一周发工资,甚至每天发日工资,这样需要的流动资本就可以保持不变。(如果做的好,甚至工人增加了,原材料增加了,而流动资本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4:40: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8 14:08:00的发言: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MC=w/MPL,这个是短期的结论。也就是说,楼主忽略了这个结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只有短期才成立。

严格讲,这不叫“短期分析”,而是“静态分析”。

楼主是不明白“静态”、“比较静态”、“动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4:42: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8 14:39:00的发言:为什么L增加了,K可以保持不变。

经济学里已经用“生产可能集”很充分地刻画了“技术”,“多产出-多投入”的一般形式都可以刻画。

K-L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技术特征的一个侧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4:48:00

动态分析中,连“效用”都是要贴现的(时间偏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4:5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8 14:42:00的发言:

经济学里已经用“生产可能集”很充分地刻画了“技术”,“多产出-多投入”的一般形式都可以刻画。

K-L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技术特征的一个侧面。

版主的批驳太数学化了。可能让楼主无法理解。

我是希望用楼主的逻辑,楼主的语言去指出他的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5:03: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8 14:39:00的发言:

为什么L增加了,K可以保持不变。

当企业增加了产量,需要增加劳动L,(其实还会增加原材料,原材料的处理与劳动相同。)那么企业有什么办法不增加对工资的资本垫付,从而保持K不变呢。我们知道企业有动机保持K不变,这样利息就不会增加。

方法就是,增加产品的周转率,缩短工人发工资的时间间隔。例如1月发一次工资,变成一周发工资,甚至每天发日工资,这样需要的流动资本就可以保持不变。(如果做的好,甚至工人增加了,原材料增加了,而流动资本下降)。

接着谈。

要实现流动资本的不变,甚至下降,主要是要加速产品的周转率。但现实里,要真正做好是很难的。因此,一般企业的流动资本都要比理想的最低资本量的多一些,也就是说会保留一部分赢余现金,尽管这会增加企业的利息,但在需要增加劳动雇佣量时,并不需要额外的筹集资金。也就是说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内,不论产量高低,会大致保持流动资本不变。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5:15:00

既然在现实里,企业的资本K可以与劳动L无关,那么楼主的公式K=E+wL就是错误的。

因此,现代经济学里假设短期里K=K0,是一个与L无关的常数。

所以,短期的总成本TC=rK+wL=rK0+wL。r是资本的利率,即资本的租用价格,w是工资率,即劳动的租用价格。

MC=dTC/dQ=w/MP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7:19:00

楼主的错误在于:

经济学假设在短期K=K0,是一个与L无关的常数,最后推导出MC=dTC/dQ=w/MPL。

而楼主却给出了不同的前提条件:即K=E+wL,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MC=dTC/dQ=(1+r)w/MPL。

前提不同,当然结论也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7:2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8 14:48:00的发言:

动态分析中,连“效用”都是要贴现的(时间偏好)。

楼主的错误不在于有没有贴现的问题。

其实楼主考虑了贴现,经济学里MC=dTC/dQ=w/MPL,这个结论的前提也是考虑了贴现的。二者的分歧不在于此。尽管看起来楼主MC=(1+r)w/MPL,与标准的经济教材MC=w/MPL中好像差别就在于多了一期的利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20:48: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8 17:25:00的发言:

楼主的错误不在于有没有贴现的问题。

其实楼主考虑了贴现,经济学里MC=dTC/dQ=w/MPL,这个结论的前提也是考虑了贴现的。二者的分歧不在于此。尽管看起来楼主MC=(1+r)w/MPL,与标准的经济教材MC=w/MPL中好像差别就在于多了一期的利息。

表面上是考不考虑贴现的问题,实际上是是否认同静态分析的意义。

静态分析中,“考虑贴现”,该如何理解?

如果真地想引入动态分析,那么要贴现的东西不止于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20:53: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10 16:26:00的发言: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MC=w/MPL,可是,实际上的边际成本却为MC=(1+r)w/MPL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边际成本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最重要的概念都算错了,这不是说明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是一团糟?

  举一个例子,就知道边际成本是MC=(1+r)w/MPL ,而不是MC=w/MPL

  某工厂用价值E元的设备和L个工人。假设年初发工资,从而年初投入的总资本K=E+wL。一年的资本利息为 r·K=r(E+w·L)=r·E+r·w·L,其中,r为利息率,w为工人工资率。

   从而,总成本函数为TC=w·L+r·K=w·L+r·K=w·L+r·E+r·w·L,其中K=E+w·L

   从而,边际成本MC=dTC/dQ=d(w·L)/dQ+d(r·E)/dQ+d(r·w·L)dQ

                                =w·dL/dQ + r·dE/dQ + r·w·dL/dQ

                               =w/MPL + 0 + r·w/MPL

                               =(1+r)·w/MPL  

    其中,dL/dQ=1/MPL

    关键是,劳动工资什么时候发?但肯定不是生产结束了才发工资,因为那时候,工人全饿死了。生产结束了才发工资,那么,生产过程中,工人一无所有,饭都没有吃,衣服都没有穿,怎么参加劳动?

   上面的例子还说明,资本K=E+wL, 资本K和劳动L不独立,因为K是L的函数。

    一般而言,选择多元函数的自变量时,互相不独立的自变量是尽量不并列在一起分析的,可西方经济学却活生生地把资本K和劳动L这两个互相不独立的自变量并列在一起,来构造生产函数Y=f(L,K)。岂不是犯了科学方法的大忌,岂不是可笑?

    西方经济学把劳动和资本并列在一起来构造生产函数时,就不可避免地犯了连自己都还不知道的错误:在计算边际成本时,就漏算了劳动工资的利息


如此看来,楼主是想做静态分析,还是想做动态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20:57: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10 16:26:00的发言: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MC=w/MPL,可是,实际上的边际成本却为MC=(1+r)w/MPL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边际成本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最重要的概念都算错了,这不是说明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是一团糟?

  举一个例子,就知道边际成本是MC=(1+r)w/MPL ,而不是MC=w/MPL

  某工厂用价值E元的设备和L个工人。假设年初发工资,从而年初投入的总资本K=E+wL。一年的资本利息为 r·K=r(E+w·L)=r·E+r·w·L,其中,r为利息率,w为工人工资率。

   从而,总成本函数为TC=w·L+r·K=w·L+r·K=w·L+r·E+r·w·L,其中K=E+w·L

   从而,边际成本MC=dTC/dQ=d(w·L)/dQ+d(r·E)/dQ+d(r·w·L)dQ

                                =w·dL/dQ + r·dE/dQ + r·w·dL/dQ

                               =w/MPL + 0 + r·w/MPL

                               =(1+r)·w/MPL  

    其中,dL/dQ=1/MPL

    关键是,劳动工资什么时候发?但肯定不是生产结束了才发工资,因为那时候,工人全饿死了。生产结束了才发工资,那么,生产过程中,工人一无所有,饭都没有吃,衣服都没有穿,怎么参加劳动?

   上面的例子还说明,资本K=E+wL, 资本K和劳动L不独立,因为K是L的函数

    一般而言,选择多元函数的自变量时,互相不独立的自变量是尽量不并列在一起分析的,可西方经济学却活生生地把资本K和劳动L这两个互相不独立的自变量并列在一起,来构造生产函数Y=f(L,K)。岂不是犯了科学方法的大忌,岂不是可笑?

    西方经济学把劳动和资本并列在一起来构造生产函数时,就不可避免地犯了连自己都还不知道的错误:在计算边际成本时,就漏算了劳动工资的利息

不但不理解静态分析,楼主把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概念与“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本”的概念混在了一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21:01:00

究竟该如何评价楼主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是一团糟”呢?莫非楼主想把马克思的理论也并入“西方经济学”?或者,想把“西方经济学”并入马克思的理论?

无论怎样,我都不赞成。我只认为,这只是概念混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21:10:00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分为可变资本(v)与不变资本(c),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也就是实现资本增殖的过程:c+v变成c+v+m。马克思认为,m由且仅由v带来,c只对应价值转移,并不对应(新)价值创造。

在西方经济学那里,“资本”指的是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的要素的投入,与马克思的“资本”有根本的不同。

马克思的资本,本质上是社会关系(表面上的物的关系,实际上的人的关系)。马克思批判的正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忽略掉了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这一本质,而只从表象上去理解生产。

楼主连这些基本的理论区别尚未弄清楚,便来大声喧嚣。无论哪个学派,都不会赞成。

“西方经济学”该不该被批判,与楼主是否有能力批判,是两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21:21:00

还可以再接着说一点。

马克思的资本的概念,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价值”有着基础性的定义。

而西方经济学里,生产可能集表达的是纯粹的“物与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里不涉及任何“价值”的定义(这也正是马克思批判的地方)。“价格”只是物与物之间交换的比例。局部分析中,会引入一种“货币”或“收入”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由任何good来充当,这种good的特点是,价格天然规定为“1”(1单位这种good可以换到1单位这种good)。其他good的“价格”即其他good与充当“货币”的good的(在物的数量上的)交换比例。一般均衡中,不引入“货币”也无妨。

这样,马克思在谈成本、资本时,与西方经济学有根本的不同。

混淆这些概念,去谈“总资本”、“总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21:31:00

看来建议本贴作者再详细的研究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远不是像文中所说的那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22:41:00

你们讨论的东西本人看不懂 只能看个热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2 11:09: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8 21:01:00的发言:

究竟该如何评价楼主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是一团糟”呢?莫非楼主想把马克思的理论也并入“西方经济学”?或者,想把“西方经济学”并入马克思的理论?

无论怎样,我都不赞成。我只认为,这只是概念混淆。

     如果按照经济活动的流程来分析西方经济学,我们会发现,西方经济基本理论基本上就是一团糟。

   经济活动的流程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消费,从而,经济学理论就分为:生产者理论---------交换理论(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

   稍微懂一点唯物主义的人都知道:1)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者理论还算可以;2)西方经济的交换理论还没有发展起来,价格理论还没有建立;3)西方经济消费者理论就是垃圾。

  西方经济学在价格理论上的主要成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但西方经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几乎没有一个正确的细胞。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主要成就,是效用论。可是,效用论就是一个理论的空中楼阁,与实际消费者的行动规律无关。

  三大理论中,西方经济学只在其中的一个有的正确的地方,另外两个方面,都大错特错,这足以说明西方经济学就是一团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