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8 13:17:00的发言:
第1条错误,基本说得对,边际成本计算有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的普遍问题。因为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在西方经济学里面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说明,利息必然是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然,我们这里不必僵化地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只是说,无论如何,利息总是来自于人类的剩余劳动,当然也包括资本家的剩余劳动。我这里比马克思要右派一点,我承认资本家也在劳动,假设全社会每个人都在劳动。这没有关系,总之是利息来源于人类的剩余劳动。因而严格讲剩余劳动率即剩余劳动除以总劳动的比率,才是经济增长率的真正决定因素。而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没有把利息率内生化,从剩余劳动的角度来说明,从利息的根本来源上来说明。就算西方经济学考虑成都时,考虑了利息的机会成本,但是仍然没有说明利息来源于剩余劳动这一事实,因此仍然只是把利率外生于一般均衡模型之外。因此,如果真要考虑利率问题,你就得从剩余劳动的角度来考虑,从其来源的角度来考虑,楼主你这样考虑了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下学得不好,不过利息来源于剩余劳动这一点我还是认同的。
第2条,从哲学上讲,你说得完全正确。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物。但是经济学要利用数学,必须牺牲一些哲学上的严格性。你说的这种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中普遍存在。而且错误比你讲的要严重得多。我这里再举一个统计学中的例子吧。聚类分析,知道吗,比如说要对企业进行分类。一个企业有很多指标属性,比如说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注册资本,企业注册地址,企业职工人数等,为了对这些企业进行分类,就把企业的属性看成是一个多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每个属性成为一维,然后将其标准化,然后用欧氏空间距离公式来求不同企业之间的“距离”。你想想看,不同属性的性质根本不同,但是却在欧氏距离公式里面当成同样的维度来进行计算,这难道不是问题吗。不过,你别忘记了,不这样做,统计学能够做些什么事情呢?统计学什么事情也别做了,因为严格讲,现实经济数据根本就不满足度量空间的要求,你说用数学去处理,从哲学上严格起来,能够成立吗。当然都不可能成立。不符合度量空间基本要求的数据,竟然用数学去处理,你不觉得开玩笑吗?所以说,你说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些严重问题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简直小儿科了。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严格来讲,这些处理不符合哲学上严格的条件,但是毕竟这样处理是有用处的,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于是人们就这样使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要都象你所说的那样,那么我们的数学最好一点也别在经济学上了。
第3条,你也说得正确。现在的效用函数理论对于效用的一些假设确实有问题,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情况。比如你讲的,效用函数不存在厌足点,这一假定就不正确。因为现实中肯定存在厌足点的。许多欲望,一旦满足就不再有价值;任何东西,一旦达到某一个数量之后,对人的价值就基本为0了。但是如果我们的效用函数有这样一些非常复杂但很现实的假定的话,那么在数学上证明效用最大化决策就非常困难。因此这本质是一个模型的可操作性与现实吻合性之间的权衡折中问题。模型假设越现实,模型的操作性就越差,模型操作起来就很困难,甚至现有数学工具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处理。因此,为了能够用数学对问题进行处理,不得不牺牲一些现实性,做出一些不太符合现实的假设来。当然,如果你能够找到一种更为现实的假设并且能够用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得出理想的结果,那么这就是对经济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了。当然,在保证能够用数学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尽量使得假设符合现实是最好的。
第4条,你也说得有道理。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与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只是说在竞争性市场上,由众从买者与卖者的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达到均衡以后,这个价格就不在受个别人影响,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这个价格。我在前面反复说了,完全竞争模型是一个理想模型,我们有两个角度来看这个模型,一是静态角度,二是动态角度。从静态角度看,我们把完全竞争看成一个完成的过程(尘埈落定的状态),这时候市场价格已经形成,这时候确实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影响价格,这时候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种接受当然带有一种被迫性。但是在这种被迫性条件下,企业仍然有权利选择恰当的产量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即在价格与边际成本相交点进行生产。这里实际上是先有被迫性,再在利润最大化。
如果把完全竞争模型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完全竞争模型作为一种理论策略,实际上分成两步,第一步是许多人构成的供求双方相互作用,这时候人们可以有报价行为,但是由于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转向其他交易对象,最后迫使价格达到刚好使供求均衡的程度,而这个均衡价格一旦形成,任何人很难改变。之所以很难改变,原因就在于,你想卖高价,人们就可以转向其他低价者;你想用低价买,企业就可以转向原意高价买的人。于是作为一个理想模型,我们在模型的第二步,把价格作为一个既定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价格。于是市场参与者都成了价格接受者了。在简化的分析之中,我们直接就把价格当成既定的就行了。
Wanglinhai,我认为,只要你读书多了,懂得程度深了,你自然就会对这些理论策略有很深的理解,从而自然就领会这些问题的本质了。
第5条,与你第4条一样,你说得都有道理。问题在于,现在完全竞争市场作为一个理想模型,人们就是在这个模型下面讨论问题,在产品无差异的假设条件下讨论问题,这时候你就不能用现实性来质疑了。当然,你可以把模型做得更为现实一些,但是毕竟在这个理想模型下,教材上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我知道你想批判完全竞争的那些假定不正确,你说得很正确。但是完全竞争作为一种理想模型,对于其它现实些的模型具有参照系的意义,人们可能通过在这个理想模型基础上放松假设,从而能够更为现实地讨论问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物理学一样,在物理学上,通过假定一种理想气体,从而得出了玻马定律、查理定律与盖吕萨克定律,难道你去批判说,现实的气体并不是理想气体,因此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问题吗。从哲学的严格性来讲,任何理论模型都有问题,但是毕竟理想气体(完全竞争)模型毕竟抓住了影响气体的主要因素,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能够有助于人们对于气体性质的认识,这个模型就是成功的。任何模型都是一定程度的抽象,关键是看是否有用处。而完全竞争模型的用处就在于,为一切经济效率评判,为其它市场结构提供一个参考标准系,从而其它市场结构的特征能够通过与完全竞争模型的对比而得到更加清楚地认识。
我想,你能够提出这些问题,是值得鼓励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在以前的发言中十分维护你的积极性。希望你以后进一步发挥这样的批判思维,这完全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另一方面,你必须对科学研究方法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科学哲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行。因为,严格讲,你提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前面说过,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模型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之间的一个权衡折中的过程。模型越具现实性,解释能力越强,但是模型一般情况下越复杂,求解起来越困难。不同的方法论,在模型可操作性、现实性、模型解释能力等属性之间有很多两难冲突,作为科学研究者,必须在这些因素之间进行权衡折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分析框架,在模型能够操作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现实性的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社会与历史发展模型,很多地方似乎很符合现实,但是它在数学模型上无法操作,因此使得历史唯物主义模型无法进入到主流经济学。
数学的使用是科学不断完善的标志,通过数学来积累知识,效率比较高。因此,科学研究肯定应该尽量使用数学。正因为这样,我们建立一个经济学模型,首先必须考虑模型的可解性。如果你建立一个模型,但是无法用数学处理,那这个模型价值就不大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把数学的作用夸大。数学只是逻辑精确化的一种工具。不是所有智慧都能够数学化、公式化,因此我们除了鼓励尽量采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之外,我们也必须鼓励那些不能用数学表达的经济学思想。
这都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搞经济学研究必须讲求辩证法,在经济学研究时,核心就是模型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权衡折中。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利息是资本的租用价格。资本也许是之前劳动的成果,但是本身的所有权已经不属于劳动者。问题在于不能因为所有权的可能的不道德的转移,就能够否定对租赁资本付出利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0 12:08:3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