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665 45
2013-04-20
   量最终的目的是要回答是多少这个问题的。价值量就是要最终能回答商品的价值的数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的本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的这个结论难道不是说价值的本质就是劳动吗,还能有别的解释?正因为李嘉图到此为止,并没有再向前一步,计算并回答出商品的价值是多少这个问题,而被马克思所诟病。但马克思也并未向前一步,回答出商品的价值量是多少这个问题,更不可思议的是,马克思调转头来,进而否定劳动价值的存在,而炮制出另一个观点: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也好,劳动创造也好,都是人类的活动,应该说二者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但不管怎么说,最终都要能够回答价值是多少这个问题。1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与12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在数量上还是有区别吧。要区别就得知道1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多少元、12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多少元。不知道12小时劳动的价值,能知道12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吗?用证明劳动没有价值的方法,同样可以证明劳动没有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只能从现实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重新开始,来统一一下我们认识的起点。
   第一,我们所要讨论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不是价值符号的价值;
   第二,价值计量对象是什么?商品交换要求等价交换,那么我们是如何来判断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是否等价的呢?这就必须找到不同商品所共同具有的属性。不同商品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又是什么?是劳动(价值的本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就是我们要计量的商品的价值的计量对象。这里的劳动不是劳动这个文字符号,而人类的生产活动。这是包括马克思在内可能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承认的,应该是不存在异议。
    第三,就是量是什么?量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之间相互构成平衡或等价关系的比例。
   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至此,上述三个基础应该是都认同的。并且马克思也承认商品的价值的比例是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应该说这怎么也得不出劳动没有价值的结论。如果价值计量对象自身没有价值,那么,其一,就是对象选择的错误,也就是说劳动不是商品的共同属性;其二,事实上,不同商品的劳动量我们是可以认知和确定的,那么,这样计量出来结果它不是商品的价值又是什么?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它定义为商品的价值,它会导致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吗?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其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它在事实上经常使用的某个商品的价值是多少元,而这个多少元它选择的计量对象又是什么?找不到劳动以外的、可以作为价值计量对象的、又是所有商品共同具有的其他属性。
   第四,是多少,计量对象与计量基准之间构成平衡或等价的关系的数量,是对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主观的、相对的。设定计量基准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计量对象的数量。任何的量最终都必须回答出是多少,否则就没什么意义。如:
    A = B = C = D = ※ = æ =  = A   
  如果有人问A等于多少?回答A等于B。B等于多少?B等于C 。C等于多少?C等于A。
  大象的重量是多少?是一定水的重量。水的重量是多少?是一定沙的重量。沙的重量是多少?是大象的重量。
  这样你就永远也回答不清楚了。但是,并不等于没有回答或者不能回答,而恰恰是我们能够正确回答的前提和基础。这是相对重量,如同相对价值一样。那么,是多少这个问题是不是就不可以被认知、不可以正确回答呢?不是的,千百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困扰,人类最终还是明白地回答了是多少这个问题。理论不是为理论而理论,并不是非要搞得高深莫测才能显示理论的价值,而是应该科学合理解释现象。
  人类最终回答是多少的方法就是假设。就是设定循环中的任意一项,并以此为基准,来计量其它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以计量基准计量的量仍然是相对量,可称之为基准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交往越来越广泛频繁,科学探索越来越广泛深入,建立和使用基准量是必然选择,但这并不等于它是唯一正确的。价值量不能仅停留在相对价值上,而应进一步统一到基准量上来。这才是现实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使用的量都是基准量,而非一般相对量。李嘉图先生如果注意到二者区别,他的理论就完整了。
    如我们设定B的重量为一斤,那么,与B相平衡的物体的重量就是一斤;
    如我们设定B的长度为一支,那么,与 B等长的的物体的长度就一支;
    如我们设定B代表8小时必要劳动,那么,相同强度和效率的12小时劳动所生产的价值就是1.5B;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B设定为人民币元,那么,12小时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就是1.5元人民币;设定为美元,就是1.5美元;设定为贯,就是1.5贯。那么,一小时必要劳动的价值就是1.5/8元。
  对于是多少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还应该注意到另一个方面。同一事物,对不同的属性的计量就会有不同数量反映。对于物体而言,如果我们计量的是它向下坠的属性,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量;如果计量的是延伸性,那反映的就是它的长度;如果是空间延伸度,那就是体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劳动的过程,那计量的就是时间了。劳动的价值就是个别劳动相对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比例。如甲12小时劳动与2小时社会必要劳动相等,如果我们进一步设定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以1元人民币来表示,那么,甲12小时劳动的价值就是2元。价值计量的是劳动之间相互等价交换的属性,而不是劳动过程这个属性。体积反映的物体的大小,但并不是体积越大的物体就越重,劳动时间反映的劳动的过程,同样的道理,也并不是劳动时间越长,就价值越大。不同物体在相同体积下,其重量是由它的物质密度决定的,不同劳动在相同时间里,它的价值是由它的强度和效率来决定的。
  在现实中,物体的体积和重量是可以计量的,有些还是可以作出精确的计量。但也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计量得很精确,如地球的重量、宇宙的体积等等。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于物体的体积和重量属性的认识,也不代表我们的认识方法就是错误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的,加上作为价值计量尺度的货币自身价值的主观性特点,使得我们很难象计量重量、长度那样准确计量出某一具体劳动的价值或某个别劳动所相当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但这并不能说明不存在科学的计量方法。
  第五,认识的逻辑起点假设
  为什么这种设定是科学的、合理的,能够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生有,有生无。在人类使用第一个符号、发出第一声声音、第一次睁开眼睛之前,世界是什么?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此时我们是没有任何办法来表达的。但是,当人类使用第一个符号、发出第一声声音、第一次睁开眼睛的一瞬间,无论我们用的是什么符号、发出的是什么声音、看到是什么东西,世界便同时生出了无和有了。无假设的就是之前的状态,面与此同时也就是产生了有这种状态。有什么?有无,有了认识的起点、时间的起点。
  符号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其实和计量原理是一样的。当我们将头顶上的这片空间用“天”来表示时,我们脚下这片空间就是“非天”了。难道我们将头顶上的这片空间只能是天吗?不是的,它只是我们的一种假设。
  假设----比较-----分类-----推理------再假设----
  同时进行符号表示或命名
  认识就是这样产生的,智慧就是这样积累的,知识就是这样传承的。
  建立在假设基地上的认识的科学性是由假设的任意的,非唯一特征所决定的。不同的人可以进行不同的设定,同一人也可以进行不同的设定,但他们总能找到一个相互比较沟通、平衡或等价的交汇点,并且最终能够得到一个相同的结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4-20 19:30:59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的本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马克思的这个结论难道不是说价值的本质就是劳动吗,”——————提醒一下:劳动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是不同的。马克思的这句话是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1 08:21:14
商品交换的本质是劳动交换。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对所结晶的劳动的价值的计量而计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1 10:50: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1 11:32:54
不是按什么,而是要自己独立的判断。怎样才能更正确解释客观的经济现象。商品交换的共同属性是什么?是劳动。这就是它的本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1 12:17: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