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9107 51
2005-05-23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年,国有银行上市的问题被热炒,而国家也确实相信这些国有银行。对于先行完成股份制改革的两家银行,先是剥离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亿的可疑类贷款,再注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50</FONT>亿美圆做资本金。经过消化历史包袱的国有银行公布的不良率目前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已经达到了国际好银行的标准,可以上市了。上市的地点先是传为中、港、美三地,目前已经可以肯定至少包括香港。银行业的改革将彻底完成,可以让总理和全国人民放心了。</FONT></P>
<P ><FONT size=3>事实真的如此吗?</FONT></P>
<P ><FONT size=3>上市是一剂良药,上市会带来新的战略投资者和公司治理结构,改变那种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但同时又是一剂猛药,严格的监管和信息披露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承受的。如果让现在的国有银行到境外上市,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国有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是最大的软肋。</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一、</FONT>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指标严重不实</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官方数字与实际情况</FONT></P>
<P ><FONT size=3>中国国有银行的信贷资产不良率究竟是多少,一直是个迷。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751亿元,比年初减少3499亿元,不良贷款率15.6%,比年初下降4.8个百分点;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25亿元,比年初减少447亿元,不良贷款率4.9%,比年初下降2.7个百分点。</FONT></P>
<P ><FONT size=3>上述数字是官方数据。但外界的估计一直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之间。这种估计是有道理的。商业银行一直承担了社会融资的主角。流动资金作为企业的铺底资金使用是一个普遍现象。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承担着投资风险,社会一般的投资成功率不会高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但银行收益仅仅是利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左右。这种融资结构产生的固有风险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以上,再加上国有银行低下的经营水平,不良率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FONT>左右在情理之中,而且还有可能是乐观的估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P>
<P ><FONT size=3>从实际的不良率看,银行的日子应当是难过的,但日子难过年年过,银行是如何维持这种所公布的较低不良率的呢。最主要的手段有三种</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转贷。对于不能按期偿还的贷款,发放一笔新的贷款进行偿还,即以贷还贷,银行称之为转贷。这是商业银行最常用的一招。工商银行称之为“长青藤贷款”。这种贷款的存在之于银行实属无奈:缺乏诚信的信用环境,效率低下的法律环境,以政绩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迫使银行以这种方式处理应该纳入不良范畴的贷款,转贷之后便可纳入正常类贷款了。转贷的比例究竟有多大,银行不会公布这类数据,但普遍的情况是,到期能够全额归还的贷款不足全部贷款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转贷作为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一种手段无可厚非,但如此之高的转贷比例,难免有掩盖问题之嫌</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置换。一笔贷款不能归还,将其转嫁给另一借款人,条件是增加贷款规模,称之为置换。正常情况下,也是盘活资产的有效途径。但麻烦就麻烦在新的贷款往往质量不佳。因为请人背债难免要降低信贷标准,结果是不良贷款越盘越多。这类情况往往十分隐蔽,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也难以查出。</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调级。通过对企业经营情况的认定,将不良贷款从不良类调入关注,也是一种通常的做法。三年来的“双降”,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这个手段实现的。问题在于调级的理由是否充分。在实践中,为了完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双降”目标,强行调级并不罕见。</FONT></P>
<P ><FONT size=3>不良资产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说,一方面是不愿暴露,另一方面是不敢暴露。完不成经营指标不说,问题集中暴露所带来的副面影响,不仅商业银行不能承受,国家恐怕也不能承受。</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监管当局的态度</FONT></P>
<P ><FONT size=3>对于国有银行在不良资产方面的问题,监管当局心里应当是有数的,但同样存在不愿暴露和不敢暴露的心理。</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监管当局承担着金融稳定的职责,所在辖区的国有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监管当局难辞其咎。监管当局的负责人任期也是阶段性的,追求的是任期内不出现问题从而实现顺利升迁,所以国有银行对问题进行掩盖,正好符合监管当局的利益。</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国有银行和监管当局关系紧密,上层同为官场中人,在地方上还级别相同(省级分支机构同为正局级)。而且银监会的运营经费都是商业银行掏的。其关系之紧密,也决定了问题是能捂就捂。</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双降”目标的实现。在最近的三年,监管当局一直将银行实现“双降”(即不良资产额和不良资产率双口径下降)作为一个主要目标。而各大银行还真的下降了。事实上,不良资产一旦产生,回收的难度都很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8</FONT>年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贷款,几年来,现金回收率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年建行打包出售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亿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4.75%</FONT>。所以,几年来的双降,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工调帐实现的,不良资产的实质并没有改变,迟早还是会成为不良资产。这部分比例究竟有多大,应该进行认真评估。</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FONT></P>
<P ><FONT size=3>银行的贷款分类以前是银行自己说了算,但股份制改造后要经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可以说会计师事务所在帮投资人把关。但在实际中,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业务竞争的原因,很难做到完全的公正客观,会计师事务所为审计师对国内的情况并不了解,而且抽样审计也很难反映全貌。审计的结果被商业银行所左右。</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产生不良贷款的机制和环境依然存在</FONT></P>
<P ><FONT size=3>这些年来,国有银行在信贷体制改革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审贷分离、前后台分开,行政干预减少,体制的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但这并不等于产生不良贷款的机制有了根本变化。商业银行缺乏对行业信贷风险的把握,贷大、贷长、贷垄断是商业银行信贷的根本特征。而且,官商一体的体制,导致商业银行的领导人具有政绩冲动,在业务发展上追求“超常规发展”,中航油、中储棉、普尔斯马特事件,都导致银行产生了大宗的不良资产。都体现出商业银行极其缺乏抗风险能力。</FONT></P>
<P ><FONT size=3>从外部环境看,中国企业效益普遍较差,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能达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就算好企业,而在美国的上市公司,这个比例普遍达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不仅如此,中国的信用环境更是成问题,如此之多的银行坏帐,很少听说哪个企业因此破产或是法人代表对此承担责任。欠钱的是爷爷,借钱的是孙子,压根就是国内商界的普遍规律。如此的外部环境,又怎能要求银行独善其身。</FONT></P>
<P ><FONT size=3>从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历史时期看,由于企业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法律制度相当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刚刚起步,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国内的经济环境长期偏紧,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具有一定的趋势性,是社会转型与发展所要付出的必要成本。因此,利用银行解决宏观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是ZF的一个现实选择。宏观调控后,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上升,确有其必然性。</FONT></P>
<P ><FONT size=3>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没有根本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仍存在巨大风险。中国的银行系统,在信贷经营方面,一直为外人诟病。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国有银行都处于技术性破产的境地。事实上这一危机一直存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8</FONT>年,国家为国有银行剥离了一万多亿的不良资产,但到了200<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118</FONT>亿元,没用几年工夫,银行将这包袱又背上了。即使上市能改变内部的管理机制,但外部的经营环境并不会因此变化。境外上市并不能解决资产质量问题。</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严格执行分类标准的结果</FONT></P>
<P ><FONT size=3>面对这样的经营环境,又要报表好看,那就只能在执行分类标准上打折扣。国有银行的贷款分类普遍偏松,所有的不良数据完全是人工调控的结果。对于不良贷款,基本是按照报表的需要,确定总量的大小,然后往里“装”。这种情况下,严格执行贷款分类标准是很难做到的。</FONT></P>
<P ><FONT size=3>但如果到境外上市,商业银行将被迫按照严格的分类标准进行不良资产的认定,在这上面的弹性大大减小,将直接导致不良资产的爆涨。</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二、</FONT>资产质量对利润指标的影响</FONT></P>
<P ><FONT size=3>不良资产的变化在以往是和利润关系不大的。贷款要提取准备,旧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规定银行准备提取的比例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即每年按照贷款新增额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提取。比如建行(利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12</FONT>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年贷款增长了大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亿,按旧制度,也就提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亿的准备,相对于五、六百亿的利润,影响不大。但新的准备提取标准就不一样了,要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按不同比例提取,按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大致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如果一亿元贷款从关注变为次级,就要再提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00</FONT>万的准备,利润将直接减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00</FONT>万。</FONT></P>
<P ><FONT size=3>不良贷款的变化如此直接地影响利润,就不能不认真对于这种可能性进行评估。以中国、银行为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年利润大约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0</FONT>多亿,不良率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55%</FONT>,信贷资产总额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000</FONT>亿左右。不良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利润就要减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FONT>多个亿。这还不包括不良资产结构恶化所带来的影响(每恶化一级,准备提取比率就要翻倍,这个影响也是很惊人的)。</FONT></P>
<P ><FONT size=3>捎带需要指出的是,资产质量变化对资本充足率也有类似的影响,不良资产过多会导致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严重的话还会低于巴塞尔协议所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的最低标准。</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三、</FONT>利润及资本充足率变化导致上市银行变脸会产生的直接后果</FONT></P>
<P ><FONT size=3>不良资产大幅变化,会带来利润和资本充足率的巨大变化。作为一家上市银行,市场的反应将会极为强烈。人寿在纽约上市后,由于违规问题的曝光,引发了股民索赔案,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上市银行身上。股价也会作出反应,会产生较大的跌幅。由于银行是以信誉为经营基础的高风险金融企业,这些情况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严重干扰银行的正常业务。</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四、</FONT>上市银行变脸会产生的间接后果</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由于四大国有银行基本控制着全国的储蓄存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的企业存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的融资总量,四大寡头中的任何一家出问题,都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家的金融稳定,对国民经济带来全面的负面影响,后果不可估量。</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另外,国有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有特殊的地位。通过与美国银行业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的巨大不同。美国银行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大不如昔,仅仅在结算、私人理财、个人信贷方面作用较大,从行业的角度看,实际的资产规模已低于保险业。而在我国,即使将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所有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加总,也不及银行业的几分之一。银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起着经济命脉的作用。但又由于其自身所存在的诸多缺陷,上市后,很可能成为国际游资攻击中国经济的绝好突破口,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五、</FONT>结论</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上市的目标无法实现。商业银行上市究竟为什么。首先不是为圈钱,商业银行本来就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经营主要靠吸收存款和放贷款,资本金并不构成经营资金,即使是从提高资本充足率计,每年的利润积累就是很好的来源。更堂皇的理由是完善股权结构,转变经营机制,但就象前文所述,这是一剂猛药,国有商业银行根本消化不了,国家也消化不了。日前有传闻,纽交所严格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OX</FONT>法案已经使中建两行放弃了在纽约上市的计划,这就更可看出,国有银行是经不起严格监管的。在美国可能碰到的问题,在香港也会碰到。</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证券市场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变化异常敏感,即使财务数据不发生大的变化,象这种经常暴露大案要案的局面,或是高管频频出事,也会带来特别大的震动,说严重了,还会影响ZF的声誉。</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分析表明,商业银行境外上市所面临的风险巨大,所以,应当把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相分离,不应仓促上市。现实的选择是,在完成好股份制改造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用更严格的法规对银行经营进行监管。在国内的经济环境进一步转好,商业银行的经营进一步规范后,再行谋求上市。</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5-23 21:55:00

呵呵,好象上市了就能解决银行的风险了。股民去承担风险了,等着跳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4 11:09:00

那你能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哪???

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4 11:26:00
资本社会化有利于管理法制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4 19:59:00

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5 02:32:00
d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