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坚:《博弈危机——创维16年实战案例剖析》序
 http://biz.163.com 2005-04-27 11:51:20 来源: 网易商业报道 
  序一
 性格决定命运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刘坚
  当同道新文公司将《博弈危机——创维16年实战案例剖析》(以下简称《博弈危机》)一书的书稿拿给我,请我为之做一篇序的时候,我有些犹豫,因为我和黄宏生曾经有过一段"过节". 1999年,我写过一篇《创维将淡出彩电业》的文章。黄宏生后来跟我说:"就因为这篇文章,我1个月损失了6000多万元。"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还不止于此,据媒体报道,创维彩电从当年8月起开始全面滞销,当月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个亿,当年销售额减少达数亿元之巨;出口方面,连续4年的冠军宝座被乐华取而代之;行业排名第四的位置也被海信夺走,下滑到第五和第六之间。那一次,可谓是创维的一次大危机。
   《博弈危机》一书中描写了创维的7次生死危机。据我所知,创维所遭遇的危机还远不止这7次。不夸张地说,创维完全是一个危机型的企业,黄宏生似乎永远游走在危机的边缘。这是非常值得企业界研究的现象。
  当然,创维最终并没有真的"淡出"彩电业,就像它经历的每一次危机一样,黄宏生总能从劫难中逃脱。比如此次"香港事件",如果评选危机公关最佳案例的话,我会投给黄宏生一票。
  我更感兴趣的是,本书从企业生发危机的角度所做的观察和分析。这个层面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黄宏生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行为方式、思维特点、认识层面、手段方法上面。其结论和我历来的看法比较接近。
  这些年来,尽管创维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我始终不能把黄宏生看成一个企业家,在我的眼中,他只是一个"老板",或者私营业主。在中国做一个企业家,心智必须上升到"智慧"的境界,而黄宏生恰恰是"小处精明,大处糊涂".这个评价几乎是媒体界的一种共识。
  黄宏生自己是老板,他比那些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更看重企业的资产,这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彩电行业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存在,它们对资产质量和增值的关心程度不如他高,从而造成了这个行业里的从业人员有很多"坏"习惯。比如黄宏生提到过的"渠道黑洞".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坏"习惯是一种"行规".许多人均以"行规"作为思考问题和行动的依据。黄宏生没有像有些领导人那样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而是对资产严格"监管",这就脱离了现实的"行规",使许多人一方面觉得他非常"抠门"、"小气"、"吝啬",另一方面使他的经理人觉得不被"信任".创维危机的根源大致集中于此。
  其次,黄宏生对资产的"看护"方式,也使许多人很不以为然。这方面,私营老板完全靠个人的聪明和力量,所以才会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之所以"事事亲为",是不相信别人。当然,信任问题,不仅在企业内部,即使在任何组织内部,都是一个难有定论的命题。不过,即使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也可以用制度的方式进行制约。因为制度是有"底线"的,把"底线"透明给被制约者,被制约者就会有所警惕和规避。而单凭老板个人的"心理活动"来决定取舍,就会使对方处于高度、广度、深度都难以揣测的"如来佛的手心".在这种状态下,被制约者必然也会心生疑虑。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提供了很成熟的样本,只不过黄宏生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心""手"不一是中国"老板"们的通病。
  《博弈危机》一书对于对于当前的"香港事件"和5年前的陆强华出走事件,均有精彩的描写,关于陆强华事件尽管有一半左右的资料来自公开报道,但由于作者和编者的精心梳理和独到的分析,读来仍然津津有味和令人深思。而"香港事件"所透露的内幕情况和对黄宏生的"拷问",更是值得向大家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