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jesuschild在2007-9-25 23:56:00的发言: 谢谢达人的详细解释,不胜感激,显然hubo同学是从变量之间的代数关系进行解释的,而bluesssky同学则是从变量之间的实际相互的经济作用进行解释,都很好。
但我会bluesssky同学的解释有一些疑问:在计划支出大于实际支出时,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I>S,这是企业为了满足更多的需求,会扩大投资,增加生产,并通过各种效果使居民的收入增加,无论收入用于消费还是储蓄,都会导致国民总收入增加,最终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
但是,从一开始,I就已经大于S了,此时,企业在进行投资,I显然会变得更大,虽然,S也会随之变大,难道实际当中,S 的边际增量要大于I的增量吗?最终使S赶上I?
Jesuschild你对宏观的一个基本问题有误解。对所有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都始于初始的均衡状态。只要能理解均衡状态,一切就清晰了。请你一定回头把经济的循环流程图读懂。你不妨找两个(三个,四个)人角色扮演一下,绝对值得。
具体到你的问题,我把情况解释一下:
第一步:(初始状态)
我是家庭,现在这里只负责消费和储蓄,不管投资。(注意,宏观中住房投资也是家庭的职能),
你是企业。只负责生产(投资)。
我每年收入100元。分两份,一份向你购买80元的产品,一份20元存起来。这就是书上说的C和S。
而你则每年生产80元的产品,并把我存起来的20元用于补充生产损耗(投资)。即I
下面我用IS的术语来重新说一遍:
每年年初,我都计划支出C~=80.由于没有意外发生,我实际也支出了C=80.
而你也一样。由于对你的产品需求(就是来自我)很稳定,所以你每年年初计划投资I~=20,实际上也确实投资I=20.
于是,整个经济(就我们两个人):
计划支出E=C~+I~=100,实际支出C+I=100。
GDP=实际支出=100.
在这种状态下:
E=Y(GDP)
I=S
供给=需求
这里的产出就是所谓的均衡产出。
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的均衡状态。这是所有的宏观经济出现问题之前的状态,也是暗含的假设。
第二步:冲击
第一步里的状态很好,很强大,呵呵。但总得出问题,否则经济学家就没用了。于是出现了冲击。
冲击的原因很多,可以冲你(供给),也可以冲我(需求),还可以冲咱俩。分清冲击的原因是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首要任务。
这里我以2楼的状态给出一种冲击:突然在新年这一天,我捡到20块钱!(这种好事儿确实发生到我头上过),于是这一年我做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消费计划:把20元全花掉!
于是这一年年初的产品与劳务市场的情形成为:
我C~=80+20=100(这是我的新计划,注意,这是我的合意需求:想,且有能力)
你I~=20(你不知道我的计划变了,所以还是老样子)
结果:由于你只能80的生产能力,所以我的消费计划没实现,只能还买C=80,而你可能要将投资大于20了,但我们这里一步步来,I还是=20(注意这里教材上就出现存货这一概念了,我们这儿没有,论证效果是一样的,这里随便改变一下GDP的计算时间就可以了)
于是,新的经济状态变为:
计划支出:E=C~+I~=120
实际支出(GDP):Y=C+I=100
计划支出≠实际支出
供给≠需求
I=S(这里是为了让问题更清楚,放慢了一步,有像有问题一样,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而且由于我前面的两个角色抽得太多了,这里不好办。你的问题可能是,既然只买了80的产品,剩下的20应该存起来吧?我的问题是,我不存。现实中的情况是:企业运用存货以满足突然提高的需求,同时马上提高投资对其进行补充。就是下面的第四步。这种不均衡状态很难长久维持,但我们的理论分析的就是这一点。)
这种状态就叫不均衡状态,产出就不是均衡产出。到这里,就该宏观经济学家出场了。
第三步:你的问题
你所说的“IS不均衡”指的就是上面的产品与劳务市场不均衡。(这里可以看出“让理想存活”同学的理解出错了,IS不均衡并不是说“IS曲线不均衡”)
你所说的“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是马上要出现的状态
第四步:明确前提,按逻辑走
上面出现了需求>供给的状况。你显然会提高投资(书上叫补充存货,都一样,只是我们这里慢了一步而已)。
现在I=S,你提高投资后变成I>S。
接下来当然就是提高了生产,满足了我的需求,产出由以前的100变成了120,即所谓的收入上升(注意,因为说的是IS,所以这里用了是凯恩斯的假设:有能力提高生产。否则一切免谈)
总结:
显然,宏观的问题出在理解上。第一步和第二步是暗含的假设。直接提出第三步,分歧就多了。而通过上面的步骤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这个的问题:
需求增加,在价格不变且生产者有能力增加生产时,产出会如何?或者:AD右移,AS不完全垂直时,产出会如何?
我这里是给出思考步骤,具体细节和术语请参照教材和Sungmoo版的说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7 1:04: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