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79 10
2013-05-10
市场教最给人说服力的是市场经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果真如此吗?不能否认,就市场化的某些个体而言,确实有着一种孤立性的高效率存在。但这种个别意义的高效率,必须同整个社会割裂开来,否则只要联系起来看,市场教的理论也就彻底破产了。比如说劳动效率。劳动力市场化的企业里的劳动效率确实提高了,但它却以全社会的普遍失业为前提,以工人失去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和主导权为前提,以工人失去对企业的民主权力为前提。即市场化的个别企业的劳动效率之所以高,就是建立在全社会劳动效率低的基础之上,并把社会负担丢给了不能管市场的ZF部门,因为总有超过5%的失业率。这就是市场化劳动的零和游戏,如同狮猎羊那样驱赶工人劳动。  再比如生产效率,市场化的大生产组织方式,实际又是片面的、孤立的企业之间需求杠杆所决定,而与整个社会的需求脱节。它是个别生产部门从市场动态稀缺的需求出发,以利润为导向的所组织的高效生产形式。但因整体生产无计划的盲目性,不顾及社会消费容量,不是为消费者服务而是为利润驭驾,使得全部供给迅速“过剩”,于是扔鸡蛋倒牛奶倾啤酒的一般浪费和“普遍”剩余出现了。
一般说来,市场化的个体,确实也有计划,但因马克思所揭示的全市场的盲目性,使得个别计划最终服从了市场自由的整体盲目,于是个体计划本身所展示的高效率,也就混合成了整体无计划的必然导致的低效率。资本主义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是对整体效率的周期性否定。
一句话,其本质特点,就是用特殊(或个别)意义上的高效率,掩盖一般(或整体)意义上的低效率。 总的说来,市场化的全部教义,不能放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加以研判。一旦从社会学的范畴研究市场化,那么整个就是一场低效率的骗局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5-10 13:23:39
你是什么教?可不可以说你是奴隶主教?或者强权教?
市场的本质特征是自愿、互不强制,超出了,互相强制,那么就不是市场,而是暴力强者为王。你不信市场,那你信暴力喽。暴力教,这是阁下的宗教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10 13:30:28
市场把人身权利分解了当商品买卖,成了奴隶市场,资本家就是高级奴隶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10 14:58:57
过去一周工作6天,现在一周工作5天
所有人都失业了一天
嗯嗯,普遍失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10 15:10:09
  第7章 诅咒机器

  在所有的经济错觉中,“机器必然导致失业”这种错误最为阴魂不散。这种错觉曾经被无数人驳倒过,但总能死灰复燃,并且和以往一样张狂。每当出现长时期失业潮的时候,机器总是被指责为造成失业的罪魁祸首。这一谬论仍然是许多工会组织开展实际运动的理论基础。而公众则普遍容忍这些做法,要么认为工会做得对,要么是稀里糊涂,搞不清工会错在哪里。

  所有那些机器导致人们失业的想法,若讲一点点逻辑上的一致性,必然都会得出荒谬的结论:不但我们今天的每一项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失业,就连原始人尝试摆脱苦力劳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造成自己的失业了。

  让我们追溯到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这本巨著的第一章叫做“论分工”,在这一章的第二页上,作者给我们举了个扣针制造业的例子。一个劳工,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制造扣针的机器,“也许一天也做不出1枚扣针,要做20枚,当然是绝不可能的了”。但是通过分工协作,并且用了机器之后,平摊下来,一人一天能做4 800枚扣针。这样看来,在亚当.斯密时代的扣针制造厂,每出现一个操作机器的劳工,就得有240到4 800名做扣针的劳工丢掉饭碗。如果机器只会让人失业的话,那么扣针制造业导致的失业率就高达99.98%,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吗?

  当时的确还有更糟的,毕竟工业革命那时正处于萌芽期,手工被机器所替代的情形显得尤为惨烈。让我们来看看那场革命中的一些事件。以针织袜业为例,新织袜机刚投入使用时就遭到了手工工人的破坏(单单一次暴动,被毁掉的机器就超过1 000台),厂房被烧毁,发明人受到威胁而被迫逃命。直到军队出动,领导暴乱的分子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处以绞刑之后,秩序才得以恢复。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闹事者饿着肚子,想到毫无希望的明天时,他们抵制机器的行动是合乎理性的。威廉.费尔金(William Felkin)在《机器针织和花边织制商历史》(History of the Machine-Wrought Hosiery Manufactures;1867年)中告诉我们(尽管他的表述略显牵强),在采用机器后的40年里,英格兰的50 000名做针织长袜的手工工人和他们的家庭,绝大多数最终也没能从饥寒交迫的悲惨境地中解脱出来。然而,闹事者们坚信机器会永远取代人力的想法却是错的,因为到了19世纪末,针织袜业所雇用的劳工人数,比世纪初的时候反而增长了至少100倍。

  阿克赖特(Arkwright)在1760年发明了棉纺机。据估计,当时在英格兰有5 200名使用纺车的纺纱工,以及2 700名织布工——总共有7 900人从事棉纺织品的生产。阿克赖特的发明在推广应用时遭到了抵制,理由是它将威胁到棉纺工人的生计,最后,当局只好动用武力来平息抵制浪潮。然而到了1787年,也就是阿克赖特的发明问世后的第27个年头,议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实际从事棉纺织业的人数,从7 900人增加到32万人,增加了44倍。

  要是读者们有机会去翻一翻1889年版戴维.韦尔斯(David A. Wells)所著的《近来的经济变革》(Recent Economic Changes),便会发现其中一些章节,只要把日期和数字改一改,就跟今天那些恐惧科技的人所写文字如出一辙。让我们来看看其中几段:

  从1870年到1880年这十年间,英国的航运业十分兴盛,仅进出口清关吨数就增至2 200万吨……但与1870年相比,1880年雇用的人数只剩下约3 000人(准确数字是2 990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各个码头和船坞都安装了蒸汽吊装机和谷物提升机、采用蒸汽动力等等……

  1873年,贝塞麦转炉(Bessemer)生产的钢材在英格兰能卖到每吨80美元,这个价格并不是因保护性关税所形成的高价。而到了1886年,还是在英格兰,每吨的售价不到20美元,产销仍有利可图。同期,贝塞麦转炉的年产能翻了两番,而所用的人工比从前更少了。

  根据柏林统计局估计,1887年在全世界投入使用的蒸汽机的动力总和,大约相当于2亿匹马的力量,相当于约10亿人的劳动力;至少是全球劳动人口的总和的三倍……

  我们可以想象,最后得出的这些数据应该会让韦尔斯陷入沉思,想不通为什么到1889年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人有工作可做。但他只是悲观地作了这样的结论:“照此下去,工业生产过剩……可能是未来经济的一大顽症。”

_________<一课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10 15:19: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