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经验:“婴儿潮”退休,医保社保压力凸显
美国医疗IT的建设经历过四代:
1)80年代:医院各科室财务结算的外包;
2)90年代:利用计算机建立临床数据追溯系统;
3)2000年:电子病历大发展,医院临床数据大联网;
4)2010年:“可负担的医疗服务”理念大行其道,个性诊疗成为趋势,推动互联互通的医联体(社区医疗和家庭护理)高增长。
图1:近30年时间,美国医疗IT系统完成了四代演变

从Cerner(CERN.O)和Mckesson(MCK.N)这两个龙头个股的二级市场表现看,资金热捧医疗IT,主要是受人口结构和政策因素的推动:
1)人口结构原因-“婴儿潮”一代到了退休年龄:美国在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人约有7800万(2011年底总人口3.11亿,约占25%),俗称美国二战之后的“4664”现象。从2011年元旦开始一直到2030年,美国每天至少有1万名出生于“婴儿潮”时期的老人达到65岁的退休年龄。尽管这一代的人赶上了美国70~90年代近30年的经济繁荣,但很多人在青年、中年时期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被洗劫一空,现在美国老人一样“怕生病”、“生不起病”,推动了基于IT手段的老年人健康管理(他们称之为“可负担的医疗服务计划”)高速增长。
2)政策推动,标准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大增:大的财政赤字使得医疗问题不仅是一项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成为了美国政界的“热门辩题”。早在2003年,布什ZF就通过设立“医疗IT事务首席协调官”来推动卫生标准建立,在一揽子“有效医疗”(MeaningfulUse)的促进法案中,四项法案明确了对医生和医护人员的重复就诊行为进行惩罚的额度和监管措施、对精确治疗合理用药予以鼓励,提供专项补贴来规范医疗服务中的过度诊疗行为,已经成为医疗IT行业的重要推动力:
a)ICD-10病历标准、
b)Value-BasedPurchasing基于价值型采购的报销制度
c)ReadmissonReductionProgram-再诊率控制计划
d)PhysicianQualityReporting诊疗质量汇报制度
3)美国医护人工荒:除此以外,美国在2000年后也面临着医护人工短缺的问题,使得医疗IT这一虚拟的医疗服务网为家庭和社区广为接受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动力:中国版“婴儿潮”叠加医疗体制困境
对比美国,中国医疗IT的行业成长动力十足:
1)第一批“婴儿潮”离退在即,回声婴儿潮进入婚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波婴儿潮,其中第一次出现在1949~1959年,第二次出现在1962~1965年并持续至1973年,第三次出现在1986~1990年,是第一次的“回声婴儿潮”,因此,到2014年,中国第一批婴儿潮将达到65岁的退休年龄,同时,第三批婴儿潮也将在2014年进入育儿高峰(假设1986年出生的人平均在28岁结婚生子)。
2)老年人健康管理及妇幼保健的基层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设立思路和需求有一定错节,基层服务的联网体系尚未搭建,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及妇幼保健的基层服务能力不足。以上海为例,专门服务“坐月子”的家庭医护人员月工资可以高达1.5万/月,高档产后修复中心的收费甚至可达2~3万/月。
3)医疗财政再造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命题: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我国卫生费用含虚高成分,ZF担任医院“最后还款人”的角色,如上海地区在2012年年底刚刚偿还清十五期间的债务,随着医保全覆盖在全国的深入开展,老体制下的未来医疗财政困境还将在各地陆续显现。
未来的医疗服务模式必须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将医疗资源的配臵从中心城市走向基层,从求大求全的综合性医院走向差异化发展有特色服务的专科医院,让社会资金和优秀的医师进入社区、流动起来,破解“以药养医”的体制难题,为宝贵的医保资金卸下不合理的包袱轻装上阵让出道路。
图2:医疗资源分布:从“以医院为中心”走向“以病人为中心”
IT医疗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4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