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838 0
2007-10-04
<P  align=center><B >宋圭武对帕累托最优的改进不成功<o:p></o:p></B></P>
<P  align=center>曹国奇</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宋圭武在其对《“帕累托最优”质疑》一文中对帕累托最优进行了很恰如其份的批判,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个定律改造(<a href="http://www.50forum.org.cn/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2908"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www.50forum.org.cn/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2908#</FONT></A>),但是我认为他改造后的帕累托最优同他改造前的帕累托最优一样问题多多,他认为他的定义中能回避原帕累托最优的问题,而实际只是以另一种方式陈述了一下帕累托最优,——确切说他只是给帕累托最优换了一件衣服。他改造后的帕累托最优是:<B >在一定经济状况下,在某一社会客观标准下,如果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社会任何其他人实际拥有财富(能进行客观评估的)变少的前提下,使社会某(些)人实际拥有的财富(能进行客观评估的)变得更多,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B>他在这里真正做的只是将原帕累托最优定义中的心理标准改成了客观标准,其它没有变。</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这里先说明一点,我对主流经济学了解很少,原因使看不懂,不能接受其中某些原理和概念,于是就不了解。有时也批判一下其中某些东西,这既在于自己建立了一套理论,有看透他们的本钱;也在于自己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容易看透他们。所以这里仍然依照这个特点来与宋圭武交流,而不会象他那样引经据典。引经据典不是我强项。与宋圭武一样,我也认为帕累托最优的确是一个伪论,只是我的处理办法与他不同,我是扔掉它。下面就以宋圭武版的帕累托最优为标准版谈谈必须抛弃帕累托最优定律的理由(这种评价方式在于二者没有实质区别)。</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一、</FONT>以什么为标准判断最优和不最优?</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帕累托最优的目的是在于给主流经济学定义一个理想市场状态,以给主流经济学提供评价标准——即物理学中讲的参照系。这应该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良好愿望,但是要完成这个任务确有难度。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首先必须遵循确定原则,不能用含糊不清的词汇定义那种理想状态,否则就会让大家有不同的理解,那自然不能充当“标准”了。显然,既然宋圭武使用“最”来描述已经明确表达他给经济学建立一个标准的决心,因为“最”一定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个。作为科学要求,宋圭武应该用一个数或确定数的公式将这个“最”字定义出来,如定义利润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x%</FONT>工资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y</FONT>时的状态最优,但是很显然他没有完成这份工作。</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首先他是在“<B >某一社会客观标准下</B>”定义的,那么这种客观标准是什么?如果宋圭武不能在定义中明确给出“标准”,那么别人就可以随意选择“标准”,自然选择的标准不同,评价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比如,甲选择工资最大化为标准,乙选择利润最大化为标准,则两人得出的最优状态将截然相反,甲会得出共产状态最优,乙会得出奴隶状态最优。马克思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争论得不出结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双方选择的评价标准不一样,谈不拢。</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其次,当定义别人拥有财富不变,而某(些)人拥有财富增加,系统就是最优,这是说不通的。因为财富增加有个度的问题,增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个单位财富也是增加,增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万个单位财富也是增加,总不能说所有这些状态都是最优吧?所以当宋圭武批判原帕累托最优是无意义陈述时,他自己的帕累托最优同样是无意义陈述。这里我们必须明确定义出增加的财富的具体数值,只有在这个数值下的状态才是最优,其它不是。</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由于经济学具有强烈的社科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放宽尺度,不要求定义太明确。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中间态,定义此时的状态为不好不坏的状态,这样可以进一步定义高于这个装态一定范围内为好,低于这个状态一定范围为不好。帕累托次优其实就是要讲这么个意思,但是它没有给出这个中间态状态。</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在这里我不觉想起主流经济学中另一个概念——均衡(均衡价格),那里的问题和帕累托最优中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不能给出评价均衡的标准,最终得出凡成交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的结论,等于什么都没说。帕累托也是这样,其本意在于为大家指定一个理想状态,结果又将理想状态的选择权还给大家。</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二、</FONT>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距是多大才是最优?</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宋圭武对帕累托改进的批判是很有理的,他的大意是说由于人们相对财富量差距可以是任意的,所以任何一种资源配置都可能是帕累托最优。但是他并没有看出这个问题一直潜伏在帕累托最优的定义中,因为定义中绝对没有限定相对贫富差距内涵。这样我们给定任何一个数值的贫富差距,都可以满足“<B >没有一种办法能在不使社会任何其他人实际拥有财富(能进行客观评估的)变少的前提下,使社会某(些)人实际拥有的财富(能进行客观评估的)变得更多</B>”的条件。总不能说多数人失业,靠吃救济为生也是帕累托最优吧?事实上,我国理论界不少人在几年前评价工人和农民在不断贫困的现状时说那正是帕累托最优,可是当中央说工人和农民都要造反了后,还是那些人(再加另一些人)又立即说资源配置不当,要重新配置。这就是说,在任何贫富差距下我们都可以说它配置最优,也可以说它是配置最不优。所以,我认为如果是配置最优,那么贫富差距的指数就一定唯一的,而不能是任意的。在这里我还是得推荐我揭示的平均化规律——<B >群体中各同类体获益均等</B>,因为它给定了社会在最稳定最和谐状态时的几项重要经济指标,这几项指标是:利润平均、工资平均、税金(拨款)平均。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如果系统进入这种绝对稳定状态系统将没有变化,于是效率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FONT>,所以实际的正常的经济系统应该是:不太平均,不太贫富不均。</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事实上“贫富差距”一直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命题,马克思经学就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影响世界的。是的,过去的西方经济学淡化了这个命题,对帕累托先生不考虑贫富差距也不在意,但是现在如果还不在意贫富差距那是行不通的。</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所以,我的结论是扔掉帕累托最优,就想物理学中扔掉地心说一样。</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