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货币的看法
摘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1, 商品自身缺乏流动性,所以直接的商品的互换无法进行。货币具有流动性,可以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
2, 信用货币分为两种: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基础货币由央行发行;派生货币由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相当于基础货币的等价物。派生货币由两种方式创造出来:商业银行通过间接融资创造出来,如活期存款和其他存款;私人部门通过直接融资创造出来,债券等。
3, 货币一定有价值。信用货币也有价值。信用货币的价值源自两个方面: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基础货币一定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
4, 信用货币的价值如何决定?由于银行存款可以用基础货币进行偿还,所以如果不考率利息,基础货币的价值一定大于派生货币的价值。由于派生货币付利息,通常可认为派生货币与基础货币价值相等。假定经济中只有间接融资,没有直接融资。在此假定下,货币总量为H+D。不考虑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时,货币的价值源自基础货币一定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此时,货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银行借款人拥有的财富、存款利息、货币垄断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决定了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当派生货币的价值低于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时,人们会从商业银行提现。 考虑直接融资时,结论相同。
5, 信用货币必须通过信用才能创造出来。信用货币的信用属性与货币属性具有矛盾。
1) 信用需要付利息。由于信用的利息成本,人们不会主动到商业银行借钱,人们都希望别人去借钱,然后自己把商品卖给他,这实际上是“搭便车”行为。只有那些借钱的收益大于借钱的成本的人才愿意借钱,他们创造了派生货币,这实际上是“正外部性”。由此,信用货币的数量可能无法满足经济的货币需求。关于这一点,clm0600提出是有问题的,他是对的,具体理由见正文。
2) 信用创造追求的目标是价值创造最大化。而货币的数量确实价值总量。价值创造是价值的增量,价值总量是价值的存量。由于经济自身的逐利性,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是价值创造最大化。央行为了提高经济的货币数量,追求信用货币的价值总量最大化。
3) 通常情况下,价值创造最大化与价值总量最大化不能同时达到。央行为了提高货币的价值总量,需要不断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提高了货币的价值总量,但是具有一些弊端。首先,牺牲了经济的效率。其次,长期当中,会导致物价上升。
6, 经济中的实际货币总量是货币的总价值,而不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名义货币总量除以物价水平。
7, 讨论物价、利率与就业。对物价、利率与就业分为两步进行讨论。首先,假定经济当中物物交换成本为0,即所有交易不需要通过货币就可以直接进行交易。然后,放松了这个假定。
正文
1, 货币的本质是流动性。由于商品自身缺乏流动性,所以需要货币作为交易的桥梁。例如,张三想要用牛交换耕地,李四想要用耕地交换粮食,王五想要用粮食交换牛。如果信息是完全的,这三笔交易都能发生。如果信息不完全,货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张三可以将牛换成金子,用金子与李四交换耕地,李四用金子与王五交换粮食,最后王五用金子与张三交换牛。
2, 信用货币分为两种: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基础货币由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数量用H表示;派生货币由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相当于基础货币的等价物。派生货币由两种方式创造出来:商业银行通过间接融资创造出来,即商业银行存款,用D表示;财政或私人部门通过直接融资创造出来,例如国债和私人债券,用L表示。不同的货币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基础货币流动性最强,因为基础货币没有任何违约风险;活期存款次之;其他存款和债券流动性较差。
3, 货币必须要有价值。许多东西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是他们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所以不能用来作为货币。金银可以用于工业和艺术用途,所以金银可以用作货币。信用货币的价值源自两个方面: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基础货币一定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例如,在金本位时代,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就是,基础货币可以与固定数量的黄金进行兑换;在信用货币时代,这种保证变得不确定了。基础货币一定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偿还债务,可以,基础货币标价。“偿还债务”是债务人的义务,义务不同于权利,义务是信用的价值之源。经济当中,虽然许多人接受货币,但是很多人是有选择的接受,一旦货币的价值不再可靠,他们就不会接受货币。但是,债务人有偿债的义务,无论货币是否可靠,他们都需要偿还债务。“可以”是指,债务人可以用基础货币偿债,因为基础货币是法偿货币。由于基础货币可以偿债,基础货币的等价物与基础货币的价值相等,自然也可以用来偿债。之所以用“可以”,而不用“必须”,是因为债务人也可以用非货币资产偿债。“基础货币标价”是指债务契约在制定时,以“基础货币”来规定偿债的数量。这就使得债务人“可以”用“固定数量”的基础货币偿债,而不用担心是否存在“通货膨胀”、“货币危机”。虽然有“浮动”利率借款,但是本金一般都是固定的。
如果说央行不保证基础货币的价值,货币还有价值吗?有。只要法律仍旧保护债务关系,基础货币就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从而货币便是有价值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以期货市场做类比。假设有一天黄金突然变得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工业上不需要黄金,艺术上讨厌黄金。那么黄金还有没有价值呢?有。市场上还有未平仓期货合约,只要黄金期货合约还有法律效应,黄金就有价值。只要黄金期货的多头不嫌麻烦,黄金期货的空头就有义务平仓或者从市场上买入实物黄金进行交割。只要有买家,一种商品就有价值。那么,这种价值能够持续吗?既然黄金还有价值,黄金期货就还可以炒,这又为黄金期货增加了新的多头和空头,新增的黄金期货空头又进一步起到支撑黄金价值的作用。但是,在理性人的假定下,此时黄金的投机价值却非常小。假设人们预期黄金未来价格是30块,在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对于黄金期货的多头来讲,只有期货价格在30以下,他才会买入,因为他需要风险溢价;对于黄金期货的空头来讲,只有期货价格在30以上,他才会买入,因为他需要风险溢价。所以此时,黄金期货的多头和空头很难达成交易。既然无法达成新的交易,一旦现有的合约了结后,黄金就真的一文不值了。为什么黄金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时,虽然黄金仍有价值,多头和空头很难达成交易;而在黄金有实际用途时,多头和空头可以达成交易呢?一笔交易要想达成,必须对双方都有利才行。期货市场有两类人,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套期保值者想要规避风险,投机者逐利。如果套期保值者的多头大于空头,空头投机者就会补上去。此时,空头投机者想要风险溢价,而多头套期保值者为了规避风险也愿意支付这笔风险溢价,所以这笔交易得以达成。当黄金没有实际用途时,虽然黄金还有价值,但是其价值只是相对于投机者而言的。由于市场缺乏套期保值者,投机者之间很难达成交易。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只有交易双方的目的不同时,交易才容易发生。
其实,货币的发行机制类似于期货。基础货币是派生货币的标的,正如同黄金是黄金期货的标的一样。债务人是这只“期货”的空头,债权人是这只“期货”的多头。即使黄金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只要黄金期货合约还在,黄金就是有价值的。同样,即使央行已经放弃了基础货币,只要债务关系仍旧受法律保护,基础货币就是有价值的,派生货币自然也是有价值的。根据上面的讨论,当黄金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时,由于新的交易无法达成,黄金的价值无法持久。那么,货币是否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呢?答案是否定的。债务人和债权人的目的并不相同,债务人想要资源,债权人有闲置资源。新的债务关系可以形成。新的债务关系反过来又支撑了货币的价值。
如果一个国家的债务很少使用本国货币进行标价,那么本国货币的价值大部分由央行保证。如果央行无法保证时,货币就会贬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中爆发了数次影响较大的货币危机,很多学者通过分析这些发生新型危机的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发现在危机爆发前夕和爆发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货币错配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新兴市场国家中的部分国内债务和全部外债是以没有对汇率风险进行对冲的外币计值的状态。我个人认为,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由于债务是以外币标价,债务人没有义务用固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偿债,本国货币就只能依靠央行的保证了。
4, 信用货币的价值具体是多少呢?我们先不考虑央行对基础货币的价值保证。我们以股票市场做类比。如果经济中只有1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发行10000股。如果此时股价是a,那么股票的总市值就是10000a。如果经济中有10000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发行1股,如果第i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是ai,那么股票的总市值就是所有股价的加和,记为X。10000a与X谁大?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后者大于前者,前者只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价值,后者是10000家上市公司的价值。虽然前后都是10000股,但是股份数目的变化并不会改变公司的价值。假设前者发行20000股,股价是b,总市值是20000b。那么,一定有10000a=20000b。这并不是说,在股票数目相等的情况下,公司数目越多的一方价值就越大;而是说,股票数目并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股票背后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货币想象成一只股票,那么债权人就是股票的发行方,债务人就是股东。股票的价值取决于上市公司,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债权人。为什么说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债权人呢?我们考虑一个极端情况,假如所有的债权人都违约,并且央行也不保证基础货币的价值,那么还有没有人愿意接受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呢?显然没有,这些货币的价值为0,因为没有人保证货币的价值,单纯依靠“博傻”是行不通的。
但是,货币与股票有几点不同。第一,不同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一样,而派生货币的价格却差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派生货币都是以同一种基础货币进行担保,即债权人有权利索取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所以,如果把货币比作股票,可以认为所有债权人发行同一只“股票”,所有债权人共同决定了货币的价值。
为什么说所有借款人共同决定了货币的价值?不同的银行借款人之间是竞争关系,为了偿还贷款,他们必须竞争货币。如果某个银行借款人生产出的商品较少,他对其他银行借款人造成的竞争压力就较小,其他借款人就可以将商品以高价卖出,这实际上降低了货币的价值;如果所有银行借款人都生产了大量商品,那么对货币的竞争就会很激烈,货币的价值就上升了。我们用一个例子说明。假设经济中只有A和B两家商业银行,基础货币的总量是10000,每家商业银行各有5000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是50%,那么每家商业银行可以发放10000的贷款。经济中有两个借款人,甲和乙。甲和乙都是农民,但是甲农民生产小麦,乙农民生产大米。甲和乙分别用10000元买了一些农具和肥料,这些钱成了丙的存款。到年末时,甲和乙都得偿还贷款,丙需要采购粮食。丙要在小麦和大米中间进行选择,他采购的唯一标准就是价格。如果甲生产出的小麦较多,甲为了销售完所有小麦,会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小麦。此时,乙为了跟甲争夺货币,不得不以低价卖出大米。于是,物价水平下降,货币的价值上升。如果说当年发了大水,甲和乙的产量都很小,那么物价水平会上升,货币的价值下降。
我们以这个例子再次说明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债权人。假设有农民丁也生产粮食,他通过竞争获得了丙的存款。但是,如果甲和乙不通过生产收回货币,甲和乙的贷款必然会成为坏账,存款的价值也就为0了。如果农民丁一开始预计到甲和乙的这种行为,他就不会接受货币。
货币与股票的第二点不同是,股票是所有权,货币是索取权。所有权的意思是,股票持有者获得上市公司所有财富。索取权的意思是,货币持有者可以向债务人索取财富,但是能得到多少就说不好了。货币持有者具体能得到多少,取决于多种因素。
不考虑央行对基础货币的价值保证时,货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债务人拥有的财富,利息,货币垄断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债务人财富数量越大,债务人为了获得用以偿债的货币,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货币持有者可以索取越多。货币垄断包括债务人垄断和货币持有者垄断。假设市场只有一个债务人,那么他就可以给商品定高价;假如只有一个货币持有者,债务人不得不给商品定低价。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够显著影响竞争,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持有者,不利于现有的货币持有者;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货币持有人,不利于债务人。央行货币政策可以限制垄断,如果债务人形成垄断,央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持有者的竞争力;如果货币持有者形成垄断,例如货币储蓄过度,央行可以采取扩张货币政策,增强债务人的竞争力。
对于债务人垄断的讨论。在央行完全不干涉的情况下,债务人可以“共谋”侵犯货币持有者的利益,债务人可以合伙提高物价,这样就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偿还贷款了。实际中,债务人互相都不认识,“共谋”似乎无法达成。其实不然,如果债务人达成了一种提高物价的“默契”,那么物价也能提高。例如,在股票市场上,所有股票持有者都达成了“股价要涨”的“默契”,结果股价就真的涨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共谋”。假设央行对经济积极干预,那么央行可以阻止“共谋”行为。当物价上升时,央行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可以使“共谋”破产。
对货币持有人垄断的讨论。例如,在中国,居民货币储蓄过度,这对债务人非常不利,使得他们难以收回货币。但由于中国央行一直都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拆东墙补西墙”,避免了经济出现紧缩。
考虑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正如同上面的黄金期货例子,虽然黄金期货合约会支撑黄金的价值,但是黄金价值还受黄金自身影响。实际上,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决定了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当货币的价值高于价值底线时,债务关系支撑了货币的价值,当货币的价值低于价值底线时,银行会出现挤兑。在金本位时代,由于基础货币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例,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就是对应的黄金。货币的价值如果跌过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就会出现挤兑。在信用货币时代,央行奉行“物价稳定”策略,而非“物价固定”策略,即央行限制了“价值底线”的移动速度,但并没有设置固定的“价值底线”。由于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与物价一起浮动,人们缺少提现的动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