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1681 13
2013-05-30

                                                我对货币的看法


摘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1,     商品自身缺乏流动性,所以直接的商品的互换无法进行。货币具有流动性,可以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

2,     信用货币分为两种: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基础货币由央行发行;派生货币由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相当于基础货币的等价物。派生货币由两种方式创造出来:商业银行通过间接融资创造出来,如活期存款和其他存款;私人部门通过直接融资创造出来,债券等。

3,     货币一定有价值。信用货币也有价值。信用货币的价值源自两个方面: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基础货币一定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

4,     信用货币的价值如何决定?由于银行存款可以用基础货币进行偿还,所以如果不考率利息,基础货币的价值一定大于派生货币的价值。由于派生货币付利息,通常可认为派生货币与基础货币价值相等。假定经济中只有间接融资,没有直接融资。在此假定下,货币总量为H+D。不考虑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时,货币的价值源自基础货币一定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此时,货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银行借款人拥有的财富、存款利息、货币垄断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决定了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当派生货币的价值低于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时,人们会从商业银行提现。 考虑直接融资时,结论相同。

5,     信用货币必须通过信用才能创造出来。信用货币的信用属性与货币属性具有矛盾。

1)     信用需要付利息。由于信用的利息成本,人们不会主动到商业银行借钱,人们都希望别人去借钱,然后自己把商品卖给他,这实际上是“搭便车”行为。只有那些借钱的收益大于借钱的成本的人才愿意借钱,他们创造了派生货币,这实际上是“正外部性”。由此,信用货币的数量可能无法满足经济的货币需求。关于这一点,clm0600提出是有问题的,他是对的,具体理由见正文。

2)     信用创造追求的目标是价值创造最大化。而货币的数量确实价值总量。价值创造是价值的增量,价值总量是价值的存量。由于经济自身的逐利性,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是价值创造最大化。央行为了提高经济的货币数量,追求信用货币的价值总量最大化。

3)     通常情况下,价值创造最大化与价值总量最大化不能同时达到。央行为了提高货币的价值总量,需要不断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提高了货币的价值总量,但是具有一些弊端。首先,牺牲了经济的效率。其次,长期当中,会导致物价上升。

6,     经济中的实际货币总量是货币的总价值,而不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名义货币总量除以物价水平。

7,     讨论物价、利率与就业。对物价、利率与就业分为两步进行讨论。首先,假定经济当中物物交换成本为0,即所有交易不需要通过货币就可以直接进行交易。然后,放松了这个假定。


                                                                                                  正文      

1,    货币的本质是流动性。由于商品自身缺乏流动性,所以需要货币作为交易的桥梁。例如,张三想要用牛交换耕地,李四想要用耕地交换粮食,王五想要用粮食交换牛。如果信息是完全的,这三笔交易都能发生。如果信息不完全,货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张三可以将牛换成金子,用金子与李四交换耕地,李四用金子与王五交换粮食,最后王五用金子与张三交换牛。


2,     信用货币分为两种: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基础货币由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数量用H表示;派生货币由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相当于基础货币的等价物。派生货币由两种方式创造出来:商业银行通过间接融资创造出来,即商业银行存款,用D表示;财政或私人部门通过直接融资创造出来,例如国债和私人债券,用L表示。不同的货币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基础货币流动性最强,因为基础货币没有任何违约风险;活期存款次之;其他存款和债券流动性较差。


3,     货币必须要有价值。许多东西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是他们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所以不能用来作为货币。金银可以用于工业和艺术用途,所以金银可以用作货币。信用货币的价值源自两个方面: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基础货币一定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例如,在金本位时代,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就是,基础货币可以与固定数量的黄金进行兑换;在信用货币时代,这种保证变得不确定了。基础货币一定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偿还债务,可以,基础货币标价。“偿还债务”是债务人的义务,义务不同于权利,义务是信用的价值之源。经济当中,虽然许多人接受货币,但是很多人是有选择的接受,一旦货币的价值不再可靠,他们就不会接受货币。但是,债务人有偿债的义务,无论货币是否可靠,他们都需要偿还债务。“可以”是指,债务人可以用基础货币偿债,因为基础货币是法偿货币。由于基础货币可以偿债,基础货币的等价物与基础货币的价值相等,自然也可以用来偿债。之所以用“可以”,而不用“必须”,是因为债务人也可以用非货币资产偿债。“基础货币标价”是指债务契约在制定时,以“基础货币”来规定偿债的数量。这就使得债务人“可以”用“固定数量”的基础货币偿债,而不用担心是否存在“通货膨胀”、“货币危机”。虽然有“浮动”利率借款,但是本金一般都是固定的。

        

        如果说央行不保证基础货币的价值,货币还有价值吗?有。只要法律仍旧保护债务关系,基础货币就可以用来偿还以这种基础货币标价的债务,从而货币便是有价值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以期货市场做类比。假设有一天黄金突然变得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工业上不需要黄金,艺术上讨厌黄金。那么黄金还有没有价值呢?有。市场上还有未平仓期货合约,只要黄金期货合约还有法律效应,黄金就有价值。只要黄金期货的多头不嫌麻烦,黄金期货的空头就有义务平仓或者从市场上买入实物黄金进行交割。只要有买家,一种商品就有价值。那么,这种价值能够持续吗?既然黄金还有价值,黄金期货就还可以炒,这又为黄金期货增加了新的多头和空头,新增的黄金期货空头又进一步起到支撑黄金价值的作用。但是,在理性人的假定下,此时黄金的投机价值却非常小。假设人们预期黄金未来价格是30块,在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对于黄金期货的多头来讲,只有期货价格在30以下,他才会买入,因为他需要风险溢价;对于黄金期货的空头来讲,只有期货价格在30以上,他才会买入,因为他需要风险溢价。所以此时,黄金期货的多头和空头很难达成交易。既然无法达成新的交易,一旦现有的合约了结后,黄金就真的一文不值了。为什么黄金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时,虽然黄金仍有价值,多头和空头很难达成交易;而在黄金有实际用途时,多头和空头可以达成交易呢?一笔交易要想达成,必须对双方都有利才行。期货市场有两类人,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套期保值者想要规避风险,投机者逐利。如果套期保值者的多头大于空头,空头投机者就会补上去。此时,空头投机者想要风险溢价,而多头套期保值者为了规避风险也愿意支付这笔风险溢价,所以这笔交易得以达成。当黄金没有实际用途时,虽然黄金还有价值,但是其价值只是相对于投机者而言的。由于市场缺乏套期保值者,投机者之间很难达成交易。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只有交易双方的目的不同时,交易才容易发生。


         其实,货币的发行机制类似于期货。基础货币是派生货币的标的,正如同黄金是黄金期货的标的一样。债务人是这只“期货”的空头,债权人是这只“期货”的多头。即使黄金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只要黄金期货合约还在,黄金就是有价值的。同样,即使央行已经放弃了基础货币,只要债务关系仍旧受法律保护,基础货币就是有价值的,派生货币自然也是有价值的。根据上面的讨论,当黄金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时,由于新的交易无法达成,黄金的价值无法持久。那么,货币是否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呢?答案是否定的。债务人和债权人的目的并不相同,债务人想要资源,债权人有闲置资源。新的债务关系可以形成。新的债务关系反过来又支撑了货币的价值。


       如果一个国家的债务很少使用本国货币进行标价,那么本国货币的价值大部分由央行保证。如果央行无法保证时,货币就会贬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中爆发了数次影响较大的货币危机,很多学者通过分析这些发生新型危机的国家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发现在危机爆发前夕和爆发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货币错配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新兴市场国家中的部分国内债务和全部外债是以没有对汇率风险进行对冲的外币计值的状态。我个人认为,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由于债务是以外币标价,债务人没有义务用固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偿债,本国货币就只能依靠央行的保证了。


4,    信用货币的价值具体是多少呢?我们先不考虑央行对基础货币的价值保证。我们以股票市场做类比。如果经济中只有1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发行10000股。如果此时股价是a,那么股票的总市值就是10000a。如果经济中有10000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发行1股,如果第i家上市公司的股价是ai,那么股票的总市值就是所有股价的加和,记为X。10000a与X谁大?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后者大于前者,前者只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价值,后者是10000家上市公司的价值。虽然前后都是10000股,但是股份数目的变化并不会改变公司的价值。假设前者发行20000股,股价是b,总市值是20000b。那么,一定有10000a=20000b。这并不是说,在股票数目相等的情况下,公司数目越多的一方价值就越大;而是说,股票数目并没有多大意义,重要的是股票背后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货币想象成一只股票,那么债权人就是股票的发行方,债务人就是股东。股票的价值取决于上市公司,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债权人。为什么说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债权人呢?我们考虑一个极端情况,假如所有的债权人都违约,并且央行也不保证基础货币的价值,那么还有没有人愿意接受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呢?显然没有,这些货币的价值为0,因为没有人保证货币的价值,单纯依靠“博傻”是行不通的。


       但是,货币与股票有几点不同。第一,不同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一样,而派生货币的价格却差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派生货币都是以同一种基础货币进行担保,即债权人有权利索取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所以,如果把货币比作股票,可以认为所有债权人发行同一只“股票”,所有债权人共同决定了货币的价值。


        为什么说所有借款人共同决定了货币的价值?不同的银行借款人之间是竞争关系,为了偿还贷款,他们必须竞争货币。如果某个银行借款人生产出的商品较少,他对其他银行借款人造成的竞争压力就较小,其他借款人就可以将商品以高价卖出,这实际上降低了货币的价值;如果所有银行借款人都生产了大量商品,那么对货币的竞争就会很激烈,货币的价值就上升了。我们用一个例子说明。假设经济中只有A和B两家商业银行,基础货币的总量是10000,每家商业银行各有5000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是50%,那么每家商业银行可以发放10000的贷款。经济中有两个借款人,甲和乙。甲和乙都是农民,但是甲农民生产小麦,乙农民生产大米。甲和乙分别用10000元买了一些农具和肥料,这些钱成了丙的存款。到年末时,甲和乙都得偿还贷款,丙需要采购粮食。丙要在小麦和大米中间进行选择,他采购的唯一标准就是价格。如果甲生产出的小麦较多,甲为了销售完所有小麦,会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小麦。此时,乙为了跟甲争夺货币,不得不以低价卖出大米。于是,物价水平下降,货币的价值上升。如果说当年发了大水,甲和乙的产量都很小,那么物价水平会上升,货币的价值下降。

    我们以这个例子再次说明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债权人。假设有农民丁也生产粮食,他通过竞争获得了丙的存款。但是,如果甲和乙不通过生产收回货币,甲和乙的贷款必然会成为坏账,存款的价值也就为0了。如果农民丁一开始预计到甲和乙的这种行为,他就不会接受货币。


       货币与股票的第二点不同是,股票是所有权,货币是索取权。所有权的意思是,股票持有者获得上市公司所有财富。索取权的意思是,货币持有者可以向债务人索取财富,但是能得到多少就说不好了。货币持有者具体能得到多少,取决于多种因素。


       不考虑央行对基础货币的价值保证时,货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债务人拥有的财富,利息,货币垄断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债务人财富数量越大,债务人为了获得用以偿债的货币,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货币持有者可以索取越多。货币垄断包括债务人垄断和货币持有者垄断。假设市场只有一个债务人,那么他就可以给商品定高价;假如只有一个货币持有者,债务人不得不给商品定低价。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够显著影响竞争,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持有者,不利于现有的货币持有者;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货币持有人,不利于债务人。央行货币政策可以限制垄断,如果债务人形成垄断,央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持有者的竞争力;如果货币持有者形成垄断,例如货币储蓄过度,央行可以采取扩张货币政策,增强债务人的竞争力。


         对于债务人垄断的讨论。在央行完全不干涉的情况下,债务人可以“共谋”侵犯货币持有者的利益,债务人可以合伙提高物价,这样就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偿还贷款了。实际中,债务人互相都不认识,“共谋”似乎无法达成。其实不然,如果债务人达成了一种提高物价的“默契”,那么物价也能提高。例如,在股票市场上,所有股票持有者都达成了“股价要涨”的“默契”,结果股价就真的涨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共谋”。假设央行对经济积极干预,那么央行可以阻止“共谋”行为。当物价上升时,央行通过紧缩货币政策可以使“共谋”破产。


        对货币持有人垄断的讨论。例如,在中国,居民货币储蓄过度,这对债务人非常不利,使得他们难以收回货币。但由于中国央行一直都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拆东墙补西墙”,避免了经济出现紧缩。


       考虑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正如同上面的黄金期货例子,虽然黄金期货合约会支撑黄金的价值,但是黄金价值还受黄金自身影响。实际上,央行对基础货币价值的保证决定了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当货币的价值高于价值底线时,债务关系支撑了货币的价值,当货币的价值低于价值底线时,银行会出现挤兑。在金本位时代,由于基础货币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例,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就是对应的黄金。货币的价值如果跌过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就会出现挤兑。在信用货币时代,央行奉行“物价稳定”策略,而非“物价固定”策略,即央行限制了“价值底线”的移动速度,但并没有设置固定的“价值底线”。由于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与物价一起浮动,人们缺少提现的动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5-30 14:13:55
什么决定了货币的数量呢?在某一个时间点,货币的数量取决于名义货币总量与各种商品和资本的价格,这些交易要用货币来促成。我们先讨论价值与价格的区别。价值是物相对于人而言的,价格是物相对于市场而言的。由于一种商品相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才产生了交易的需要。在微观经济中,某商品的价格上升,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货币相对于这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了,但是货币相对于供给者的价值并没有改变,更高的价格意味着供给者能够得到更多的价值,所以供给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否则,供给者要一堆废纸有什么用。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的价值同样会影响到货币的价格。货币的价值与货币的数量是正相关关系,用货币的总价值来近似代替货币的数量是合理的。

       信用货币必须通过信用才能创造出来,所以信用货币同时具有信用属性和货币属性。所谓信用属性,指信用货币具有信用的共同特征,例如,信用的收益性、期限性、风险性等。所谓货币属性,指信用货币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事实上,所有的货币都必然具有双层属性。 例如,黄金本身具有工业和艺术用途。一方面货币的双层属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黄金没有任何实际用途,黄金也不能成为货币。另一方面,货币的双层属性又具有矛盾。例如,如果黄金被作为货币,黄金就无法大量用于工业或艺术用途。

        信用货币的信用属性与货币属性也具有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债务人需要承担一些成本。这种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息成本,二是损失的风险。利息成本指借钱是要付利息的。损失的风险是指借钱可能会面临损失。对于利息成本,举一例说明。张三想要用牛交换耕地,李四想要用耕地交换粮食,王五想要用粮食交换牛。此时,货币是金子,但是张三、李四、王五手上都没有金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其中某一个人去借一块金子。假设张三向地主借了一块金子,那么张三可以用金子与李四交换耕地,李四可以用金子与王五交换粮食,王五可以用金子与张三交换牛,最终金子又回到了张三的手中,张三将金子又还给地主。但是,借钱是要付利息,张三必须向地主付利息。由于利息的存在,张三可能不会去借钱。由于利息的存在,李四和王五也不想去借钱。大家都希望别人去借钱,然后自己去“搭便车”。对于损失的风险,也用上面的例子说明。如果张三去借钱,张三就会承担损失的风险。如果张三用金子向李四交换耕地,李四用金子与王五交换粮食,但王五却用金子与赵六交换牛,赵六把金子储藏起来了。这样,张三牛卖不出去,还不了贷款。其他人如果卖不出去,最多商品积压或无法开工,并没有还贷压力。由于借债的成本,人们不会主动去借钱,都希望别人去借钱,然后自己将商品卖给他,这就是货币的“搭便车”行为。由于货币的“搭便车”行为,没有人愿意借钱,他们的交易也就无法达成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人会去借钱,本来就缺钱的人。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虽然手中没有钱,但是他们都有商品,他们的最优选择是卖掉商品。假设有一叫周七的人,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发现了一块荒地,他想要将这块荒地变成一块耕地,做这件事情必须要有一头牛。周七除了荒地,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只有向地主借钱,然后向张三买牛。周七的这种行为给经济注入了货币,从而促进了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周七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外部性”,他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过程中给经济注入了流动性。但是,这种“外部性”是很随机的,如果缺乏像周七这样的人,流动性就会不足。在当前的经济体系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例如,当经济中的产能已经过剩时,最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消耗掉这部分产能。当前的经济,大部分是通过投资发放货币。在产能过剩时,投资无利可图,货币无法通过投资流入经济。消耗掉现有的产能又必须要有充足的流动性,由于货币的“搭便车”行为,经济缺乏流动性,经济陷入萧条。
       受clm0600的回复启发,我发现上面的标色部分逻辑是错误。前文中说过,当货币的价值高于基础货币的价值底线时,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债务人。所以,利息本身已经成为了货币的价值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谓的“转嫁”。正如同,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除了名义数量变了,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第二,信用创造追求的目标是价值创造最大化。而货币的数量却是价值总量。价值创造是价值的增量,价值总量是价值的存量。由于经济自身的逐利性,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是价值创造最大化。央行为了提高经济的货币数量,追求信用货币的价值总量最大化。通常情况下,价值创造最大化与价值总量最大化不能同时达到。央行为了提高货币的价值总量,需要不断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提高了货币的价值总量,但是具有一些弊端。首先,牺牲了经济的效率。其次,长期当中,会导致物价上升。我们还是以股票作类比。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首次发行时,发行20000股。人们基于什么来给这些股票定价呢?人们基于这家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来定价,即这家上市公司能够给股东带来多少回报。如果此时股价是a,那么股票的总市值就是20000a。假设这家上市公司首次发行时,发行10000股,如果此时的股价是b,那么股票的总市值就是10000b。一定有b=2a,因为这家上市公司的价值并没有变。假设上市公司一个月以后增发10000股,那么流通在外的股票数是20000股,如果此时的股价是c,那么股票的总市值就是20000c。同样是20000股,一种是首次发行20000股;一种是首次发行10000股,后来又增发10000股。哪种股价更高?c大于a,还是a大于c?20000c肯定大于1000b,因为上市公司增发后,上市公司拥有的财富增加了。如果首次发行时,人们没有预计到后面的增发行为,一定有10000b=20000a。所以,20000c>10000b=20000a,即c>0.5b=a。c与b谁大无法确定,但c一定大于a。虽然c大于a,但这不等于说股票分批发行比一次性发行要好。因为,股票总市值对股东来说是毫无意义,股东在乎的是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是上市公司吸收价值的能力。虽然c大于a,但是多余的价值可能是上市公司吸收过来的,而不是上市公司创造出来的。如果c<b,说明c-a是吸收过来的,此时原始股东将受损;如果c>b,说明增发会创造价值,此时原始股东受益。 如果增发会损害原始股东的利益,而原始股东在首发时就预计到了这点。那么,首发时,股东会要求足够的溢价以弥补潜在的损失,那么一开始股价可能低于b。

        其实,货币的发行类似于上面的股票发行。央行一般希望货币的总价值最大,因为总价值大,流动性便充足。但是对于债权人来讲,他希望货币的创造价值最大,因为创造价值大,一方面他获得的利息越多,另一方面他承担的通货膨胀损失越小,综合起来就是创造价值越大,实际利率越大。央行为了提高流动性,频繁的扩大货币供给。短期内,物价上升比例不会大于货币的上升比例。要说明这个问题,不妨将货币想象成股票。上面的式子c>0.5b=a,即1/c<2/b=1/a。之所以这样表示,是因为物价与货币的价值成倒数关系。由1/c<2/b可以得出,当货币数量增加一倍时,物价上升少于一倍。在短期内,央行提高了货币的总价值;从长期来看,货币终将流向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所以,长期当中,物价与货币数量成正比。

        物价、利率与就业。此处的利率指实际利率,以后除非特殊说明,利率皆指实际利率。如同,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但是公司价值并没有变化,这是没有意义的,这类似于名义利率。本文分两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假定所有交易不需要通过货币媒介就可进行,然后将货币引入讨论。当所有交易都可以直接进行,不需要通过货币媒介时,经济中存在两大类交易:商品与商品的交易,商品与资本的交易。举一个例子。张三想要用牛交换耕地,李四想要用耕地交换粮食,王五想要用粮食交换牛。假定这三笔交易不需要通过货币就可以直接进行,那么交易的过程就应该是,张三把牛给王五,李四把耕地给张三,王五把粮食给李四。这三笔交易都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易。周七有一块荒地,周七想要把荒地开垦成一块耕地,但是周七缺少一头牛。那么,周七可以向张三借一头牛,承诺到期后给张三一块耕地,这就是资本与商品的交易。资本的本质是未来的商品。资本与商品的交易就是未来商品与当前商品的交易。当前商品相对于未来商品的价格就是1+r,其中r代表利率。在无货币假定下,谈整体物价水平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可以谈相对物价。例如,如果没有周七,牛的价格可能很便宜,但是周七的出现加大了竞争,使得牛相对于耕地的价格变贵了。

        假定所有交易不需要通过货币就可进行显然不符合实际,接下来讨论交易通过货币进行的情形。首先,当所有交易都通过货币进行时,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货币联系起来了。上面的例子中,周七的加入,使得牛相对于货币的价格上升,耕地相对于货币的价格下降,即牛相对于耕地的价格上升。周七的加入,一方面使得牛的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也使得利率上升,即牛相对于资本的价格上升。其次,货币促进了交易的进行,但是当货币稀缺时,许多交易就被限制了。商品的所有者只有将自己的商品兑换成货币,才能去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资本的所有者只有把资本变成货币,才能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所以,当货币不足时,由于资本的购买者被限制了 ,但资本的出售者并没有被限制,利率会上升,没有人可以用一头牛去购买股票;由于商品的购买者被限制了,商品的出售者没有被限制,物价会下降,没有人可以用股票去买牛。

        一般情况下,货币的数量增加,利率下降,物价上升,促进了交易的进行,经济趋向繁荣;货币数量减少,利率上升,物价下降,抑制了交易的进行,经济趋向萧条。实际上,影响利率和物价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例如通货膨胀等,本文不做详细说明。西方经济学中说,流动性不足,长期当中物价会一直下降,直到流动性变得充足。这是错误的说法。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货币的价值。西方经济学一直认为货币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一个名义量。

       本文认为,货币自身有其价值。货币不可能是一个博傻游戏,如果货币是一个博傻游戏,那么人类就进行了几百年的博傻。即使从放弃金本位开始算起,人类也进行了几十年博傻游戏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是的,当流动性不足时,物价会下降,但是物价下降是有限度的,物价的下降受到货币价值的制约。所以,如果央行不提高货币的数量,流动性不足会一直持续下去,即使在长期当中。

        央行的“物价稳定”抑制了需求。在微观经济中,供求双方由价格来调节。在宏观经济中,物价无法调节供求。在金本位时代,物价是能够调节供求的。因为在金本位时代,货币与黄金挂钩,高物价对于供给方是有利的。只要货币与黄金保持固定比例,当期的高物价会使未来物价倾向于下跌,供给方可以在当期以高物价卖出商品,而在未来以低物价买入商品。在信用货币时代,物价无法调节供求。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央行采取“价格跟随策略”,即“物价稳定”策略,而非“物价固定”策略。当期的高物价并不意味未来的低物价,物价会一直持续下去。整体物价水平变动的唯一的作用是造成财富再分配。在微观经济学里,我们知道,限制供求自行调节会造成效率损失。那么,在宏观经济中,由于供求的调节被限制了,所以在宏观经济中有巨大的效率损失。我们不妨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张村有一个地主叫张三,张三有一个儿子叫张小三。张家人喜欢用欠条买东西,然后在年底结账。对于欠条的使用,张三有一个规矩,张家尽量维持欠条的价值稳定,但是一旦欠条的价值下跌,他就绝不会让欠条的价值升上去。他辩解说,他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欠条价值“稳定”,而不是欠条价值“固定”。张小三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想要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张小三想要弄一个大项目,但是缺乏资金。于是,张小三向张三借钱。但是,麻烦来了,由于张小三花费太大,造成欠条的价值下跌,村子里的人不再愿意卖给张小三物资,尽管村子里的物资很充裕。张小三对村子里的人说,只要卖给他物资,他愿意多付欠条。但是,村子里的人告诉他,一旦欠条的价值下降,张三是绝不会让欠条的价值升上去的,张小三给他们再多欠条也是没有意义的。于是,由于缺乏物资,张小三的项目破产了。虽然村子里的人都相信张小三的项目能够使他们脱贫致富,但是仍旧不会卖给张小三物资。由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在宏观经济中,供求关系被破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31 12:51:24
在大萧条时,没人愿意贷款,你说的是在经济还在增长的时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31 13:08:16
文中已经提过,那些贷款收益大于成本的人愿意贷款。那些本身就有过剩产能的厂商是不会贷款的。这并不意味这那些产能过剩的人就不需要流动性。比如说,A厂商生产甲产品,B厂商生产乙产品,A厂商的员工想要乙产品,B厂商的员工想要甲产品。如果信息是完全,这笔交易是可以完成的。但是,信息不可能完全,所以需要货币来作为媒介。如果A厂商愿意贷款发放工资,那么A厂商的员工就可以拿钱去购买乙产品,然后B厂商就有钱发工资了,然后B厂商员工拿钱购买A厂商的甲产品,A厂商卖出商品后,就可以偿还贷款了。但是A厂商不会去借钱,因为他要付利息,而B厂商却不用付利息。在经济还在增长时,由于有许多投资机会,虽然仍旧有借款成本,但是收益大于成本,所以有很多人想借钱。当然,这都是一般情况,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31 13:11:13
clm0600 发表于 2013-5-31 11:09
信用需要付利息。由于信用的利息成本,人们不会主动到商业银行借钱,人们都希望别人去借钱,然后自己把商 ...
文中已经提过,那些贷款收益大于成本的人愿意贷款。那些本身就有过剩产能的厂商是不会贷款的。这并不意味这那些产能过剩的人就不需要流动性。比如说,A厂商生产甲产品,B厂商生产乙产品,A厂商的员工想要乙产品,B厂商的员工想要甲产品。如果信息是完全,这笔交易是可以完成的。但是,信息不可能完全,所以需要货币来作为媒介。如果A厂商愿意贷款发放工资,那么A厂商的员工就可以拿钱去购买乙产品,然后B厂商就有钱发工资了,然后B厂商员工拿钱购买A厂商的甲产品,A厂商卖出商品后,就可以偿还贷款了。但是A厂商不会去借钱,因为他要付利息,而B厂商却不用付利息。在经济还在增长时,由于有许多投资机会,虽然仍旧有借款成本,但是收益大于成本,所以有很多人想借钱。当然,这都是一般情况,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宏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308671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31 16:45:00
clm0600 发表于 2013-5-31 13:24
中已经提过,那些贷款收益大于成本的人愿意贷款。那些本身就有过剩产能的厂商是不会贷款的。
-------- ...
在经济萧条时,社会显然有巨大产能,利率也不会很高,那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陷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