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所有制
在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时发现有一句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区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这个性质决定了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必须居于主体地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如军事,银行,交通运输,医药等,国有经济必须居于控制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到1952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残留任务的同时,也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些任务。没收官僚资本,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革命后逐步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从1953年开始,开始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建立。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总比重达到92.9%,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统治地位。
在中国今日的股市中,上市公司2300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1000家;总市值为26万亿,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为20.3万亿,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总和,仅占全部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和的10%左右。这说明到现在为止公有制在中国还是居于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共同富裕。公有制经济就是实现这一原则的有力保障。国家控制的公有制经济能够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经济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载体。使国家的经济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能够得到强有力的贯彻与落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就是自由竞争,供给和需求自动达到均衡。而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完全的自由竞争在某些情况下从国家层面来看也是无效率的(如果界定初始条件,那么仍可用阿罗不可能定理进行福利分析,竞争达到的结果会是满意的)。假设国家让所有企业去自由竞争,大家都抢着去修铁路,搭建通信基站,建设机场。那将造成资源配置严重扭曲,造成劳动,土地,资本的极大浪费。是社会整体福利下降(仅在竞争过程中,竞争后会留下效率最高者,但国家配置资源会跳过这个过程)。而在公有制经济下,国家宏观调控资源,在国家当权者是英明的,制定的政策是合理高效的时候,就能减少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产出增多,使国家整体福利得到提高。但是在政策是不适合现实情况的时候,则必然会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效率更低,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2012年的世界500强名单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到73家,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的132家,13家公司首次亮相,5家民营企业上榜。这说明国有经济居于主体地位容易产生垄断。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在公有制下,得到国家保护的企业必然会成为垄断企业,这也是中国现在石油行业只有中石油,中石化,铁路只有铁路局,通信行业只有移动,联通,电信,银行业五大行只手遮天的原因。虽然从个体角度看,垄断会产生高价格,对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但是在不考虑垄断产生的效率低,边际产出低的情况下,国家整体福利水平是不变的。但是垄断企业使本国在与外国贸易的过程中居于有利地位。能够提高国家整体的福利水平。全球只有一个微软,所以微软的软件价格高,攫取了全世界的财富。
但公有制也容易导致效率低。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大锅饭”,消极怠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科斯定理,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市场机制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交易的成本可能是不同的,因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也不同。在公有制经济下,企业财产属于国家,集体所有。产权概念模糊。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市场来约束,易滋生腐败。企业员工消极工作,不积极进取,为企业,为个人谋利。企业管理层为了个人业绩,只追求短期成果,不看重长远发展。那中国庞大的公有制经济必将严重阻碍国家经济发展,民族繁荣富强。而且公有制经济吸收的社会财富大都没有被全民共享,被少数体制内的人占有,造成现在的国富民穷,完全背离了构建这个体制的初衷。所以公有制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让权放利,对国企实行公司化改革。明晰产权制度,创新公司制度,构建法人治理结构,ZF转变职能等。
私有制就是相对于公有制的经济。私有制就是产生于人的生存本能。私有制在新中国成立后几近消亡,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复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了生存,人必须生产,占有并消费生产资料。私有制对国家经济具有重大作用。私有制保障了个人对财产的占有,通过努力工作而得到的财产能够为个人所占有,对人具有激励作用。公社化时期不讲究私有制,农民对自己劳动取得的物资不想有所有权,使生产积极性下降,直接导致中国陷于饥荒。与此相对,改革开放后3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私有制经济为中国庞大劳动群体提供了就业岗位。在2005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27331万,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岗位仅占26.7%,私有制经济提供了73.3%的就业岗位。私营经济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高度的经营决策权和财产支配权。经营灵活。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得到很好的体现,为公有制经济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私营经济大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存活,不断创新,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有很大作用。私营企业填补公有制的市场空白,使人民生活更幸福。
综上所述,发展经济就要不断推动私有制,改革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