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评郎咸平
①
“一牵涉到公司金融方面的问题,郎咸平说的真的很准。但是一旦涉及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就不那么有水平了。”
“但是他偏偏爱谈论中国宏观经济,还出了很多相关的书。”
“对。”
“郎咸平为什么这么出名?甚至有很多人拿他和林毅夫、李稻葵、张五常等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比较?”
“最主要是媒体炒作吧,你比如很多潜心做学问的经济学家大家很难知道,郎咸平比较高调,再加上他出身美名校,有炒作的资本。”
②
郎的主打节目《财经郎眼》,我连续关注超过一年了。我很喜郎咸平的为人,很随和,语速也很快,观点很明确,不像某些人净说些模棱两可的观点。不过实事求是,其中某些期,郎的言论真的可谓是大言不惭了,比如讲纸黄金交易、大学生就业难等,甚至有时候讲人民币汇改、房地产调控时有明显“明知是错,故意卖弄”的嫌疑。
总之,我认为这个节目的观点准确性绝对值得怀疑。其一、像我这样经济学初入门径的人都能看出不少明显错误,可以想象,郎绝对心知肚明。其二、我时常想郎咸平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时间来研究中国从宏观到微观领域的万千现象,他虽然出身美名校,但是在美国硕博时,肯定也都是在研究美国现象。他虽然强调国内很多半吊子经济学家拿西方经济学思想来套中国现实,而自己不是。但是我很难相信他每每不是拿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去卖弄自己对数据极简单解读后形成的外强中干的观点。
③
郎咸平给经济学界带来了一股不太好的风气。他节目上合作的嘉宾通常是一些时寒冰、王福重这样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的特点是观点犀利,喜欢出书,但没有大智。像一般人一样,我曾经很崇拜这些活跃在访谈节目、畅销书籍等一线的经济学家。但是现在就渐渐地对他们的观点丧失了兴趣,也的确应该丧失兴趣,因为我发现更好的学者并不活跃。怎么说呢?比如时寒冰,是我很敬重的人,自己租房住,还拿出每年大部分收入供养穷困地区儿童,他写的关于中国大趋势和欧债危机的书也都堪称不错的。这样的人堪称社会楷模啊。但是仅仅一个污点,在我看来就足以掩瑜了。那就是韩寒冰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是买的。也许在一般人看来,他仍然比官二代什么的强得多的去了。但我现在在内心是真的无法“原谅”这种人的。我之所以说这些人没有大智,是因为民间普遍存在对经济学家的盲目崇拜之情,在业内人看来,这种感情完全是因为经济学不够普及罢了,这些人在经济学上并没有什么或者说任何造诣,他们也许数学基本不会,但是也不可能精通张五常那种无数学经济分析。我说的很公平。他们有的是“经济学经验”,再用最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包装一下,就展示了出去。任何一行,干的时间长了都会有丰富的经验的,但是“经济学经验”相比于“经济学理论”,在高度上真的一个地上一个天上。
我可以换个角度讲,有大智的经济学家的终极追求的是“数据和评论者都来找我理论的错,”,没有大智的经济学家的终极追求是“针对任何经济学问题我的分析都没有错”。现实中,能达到后者尚且非常困难,更何况前者。但是,这两者中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以至于绝大多数人逐渐放弃前者而选择后者,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学家难以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根本原因。
④
最新一期的郎眼财经上,郎咸平首次承认自己并无大志,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这虽然没办法解释他之前跟周其仁铺天盖地的争论等,但郎教授或许真的在某个时刻就突然意识到了挣钱原来就是比学问更重要。也可能郎咸平教授去美国读大学之前就心想着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对学问兴趣并不大,可是这又无法解释他当初在普林斯顿央求经济系主任录取自己时的那份真诚。
这只能说明有些事情你永远无法看清楚,也没必要弄清楚。我只需要知道中国存在过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很敢说、观点犀利的经济学家,虽然他有时候不够严谨。他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是,他使很多人了解了经济学和我们经济体制的众多缺陷,并试图提出这样那样的解决方案;坏处是,他模糊了真正想做学问、解决问题的人和不是真正想做学问、解决问题,仅凭经验提建议的人之间的界限,因为他既是学术大家,又是风光无限的媒体宠儿,如果仅仅是他自己被大众崇拜,我不反对。遗憾的是,事实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