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656 0
2013-06-20
英国《金融时报》 Lex专栏 2013-06-20 (www.ftchinese.com)
一边是极不透明的中国银行业体系,另一边是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之后对各种压力迹象都极度敏感的全球金融界。二者相遇的结果是,中国银行业体系的任何异动(例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都会给中国唱衰者们鼓吹他们的末日理论提供弹药。
这些唱衰者是有道理的。不论以什么方式来解读中国的贷款数据,数据都令人胆战心惊。即便在从2009年35%的年增速峰值回落之后,中国的信贷增速仍超过20%,是经济增速的两倍以上。但令人担忧的是,绝大部分新增贷款并不是来自相对尚算透明的银行业。根据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的数据,去年,三分之二的新增贷款来自于除银行贷款以外的渠道,例如信用证、租赁和其他非正式贷款。或许银行在缩减放贷规模并提高放贷标准。但这意味着,很多新出现的借款者信用较差。即便银行不是贷款方,它们也仍可能由于销售了融资产品或者贷款给了参与其中的机构,而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中。
能看清楚中国银行业体系的危险是一回事,抓准时机并采取正确的策略则是另一回事。中国的资本账户几乎是封闭的,而且银行利用国内资金,这会减少西方过去那种资金出逃的风险。银行业体系受到严格管制,也使许多数据丧失了警示之用。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实际上是一种压力加剧的迹象。但既然中国官员本可以缓解这种压力,却没有这样做,这也是ZF决心为信贷扩张降温的一个信号——意图不错,但效果难料。中国大型银行股价的表现本月一直逊于恒生指数(Hang Seng)。唱衰者仍有很多证据来支持其预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