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575 0
2007-10-13

1 进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并未实质上触及企业。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划分,改变的只是企业的隶属关系,未改变行政依附关系。

1979――1983年(放权让利):针对计划体制下政企不分,对企业管的过死。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让利: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扩大企业的资助支配财力,增强企业的动力。

1983――1987年(利改税,拨改贷):目的是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利改税:将国有企业原来的以上缴利润的形式改为上缴赋税的形式;拨改贷:企业资金的来源由原来的财政无偿拨付改为向银行借贷。弊端:失去投资主体,债务比例过大;先前的经营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债务危机,三角债。

1987――1992年(承包制):目的是在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微观上,企业承包;宏观上,采取了包税制。弊端:包盈不包亏;承包基数不科学;国有资产流失。

总结1 方式上都是自上而下行政性推动;2 内容上集中在分配关系,特别是集中在政府财政收入与企业收入,企业收入与职工收入,地方政府收入与中央政府收入。

结论:如果紧紧围绕分配关系,靠行政推动,则无法解决;必须在所有制上进行改革,解决国企的体制性障碍。

1993年至今:真正触及到企业的财产关系,在此之前是解决分配制度问题。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2 面临的主要的具体的问题

①国有企业经济效率仍然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不经济;技术设备落后;经营机制落后;管理落后;严重依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②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

③国有企业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包袱重。离退休人员、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住房等费用支出是企业负担的。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对离退休人员的平均负担系数是0.29

④国有企业冗员严重。如果不彻底解决冗员,负担就不可能实质性的减少。

⑤虽然经过改制,但还未形成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机制。如国有独资,虽然改制,但股权绝对集中,未形成企业的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计划色彩仍然很重;国有控股,国有股的股权代表不能承担责任,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严重。

3 面临的体制问题:

政企分离

1 经济制度上:政企分离必须与政资分离统一,而政资分离实质上需要根本改变国家对企业的占有制度,需要在企业产权制度上采取非国有制改造,需要创造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要保证国有经济主导下科学的制定国有制的比重和分布,探索非国有的新型公有制实现形式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 政治制度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一党执政。所以政企分离必须要通过党政合一这一现实。在先今的企业制度层面。是党、政、企三家合一,而且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传统体制下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现今比较多的做法是兼职制,兼任董事长、总经理、会计等要职。但还是没有回答一个问题:党委在企业里干什么?

总结:要不要国有制,要不要党委。这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的,需要实践探索。

②权、责、利统一:三者的失衡是我国国企改革制度创新上的最大的失误。一定的权利的一定要有相应的一份责任去约束,否则就使社会既无效率又无秩序。无论采取承包制还是股份制改造,领导取得了支配国有资产的权利,但却不能以相应的资产责任来制约其权利,至多是在行政、政治、道义责任予以约束,国家利益遭到损害。

1 承包制:承包者作为代理人本身毫无资产责任能力,承包者获得了支配社会资产的权利而又可以不负责任,早就的很可能是败家子;政府作为委托人,并不真正具有资产委托人的能力,因为政府作为所有者对于国企的资本进注入严重不足,所有者权益占企业资产的比重偏低。这就形成了委托者作为所有者不对企业债务负责,承包者作为代理者不对企业资产负责的双向失衡。

2 股份制:虽然解决了国企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比重偏低的矛盾,但股份制公司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的比例很高,董事会作为代理人同样存在一个能否对所有者承担资产责任的问题。

③筹集改革成本:

1 安置离退休工人的费用;2 富余人员的安置成本;3 医疗保障费用;4 职工住房费用;5 由于体制和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不合理债务负担。

这不仅涉及经济能力上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可行性问题,更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对社会保障机制,就业机制,金融机制,财政体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出路仍在所有制改革:

1通过所有制改革,放掉部分小型国有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对国有企业进行非国有改造,探索公有制的其他实现形式。可以使国家集中力量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加强重点,使举办国有制经济和国家财力相吻合。

2 出手部分国有资产,放掉小型国有企业,包括以股份形式出让部分大中性国企的股权,以支付改革成本,降低企业由于政策性因素而引起的过高的负债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3 22:42: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