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457 126
2013-07-10
    () 新气象让人欣喜

      
新政府的上台,带来了一系列的大变迁,影响从学术到智囊团,再到货币财政政策。。。。。。并有向民主和世界通用的政策转变的趋势,如经济观察报提到:近来高层提高了对经济降速,实体经济的容忍底线是,就业不出现大的问题,这是下滑的最后一道关口。显然和美国一样,把就业而不是经济增长率放在最重要的政策口袋中了。这是好事。
     
高层对经济的认识也是非常有危机感,如628日,来自多个部委的消息称,央行正在牵头有关部委联合研究如何盘活资金存量,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讨论稿,将在各部委征求意见后,以国务院名义在近期下发,国新办也会为此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财金司一位官员对经济观察报说:“相关部门正按国务院部署,进一步研究落实有关政策。大家已经认识到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过度不协调,将会引发美国式的金融危机。”这就明显暗示,中国存在金融危机的大风险。

     
联想到之前某知名国际投行对中国金融业的不看好, 认为中国 的金融业是表面上的繁荣,最近的温州金融危机、担保业的泡沫,期货市场的问题乃至钢材业市场的金融出现问题,都是一种预兆。但是中国真正的三大炸弹是:地方债务平台的地方政府主权债务坏帐、大规模基建带来的无效率风险、房地产泡沫带来的金融大冲击。如果还有的话,就是国企垄断和无效率经营会带来持久的经济停滞。
   
解决问题,要么是让危机如同暴风雨一样来临,我们接受洗礼并成熟和成长,要么就是预先进行预防,当决策者们都意识到,把钱从金融空转“挤到”实体经济是调控的最重要第一步。只有调整扭曲的信贷结构,才能最终作用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型。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对经济观察报说,中国目前有超过103万亿的广义货币量,要将这么大规模的货币合理分配,不能只让大企业、房地产等企业拿到钱,而更多的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却拿不到 。这有个明显的政策导向。问题是经济的变迁,有自己的规律,就如光伏产业的惨痛经验一样,人为干预就一定会带来好的经济增长吗?

      
我的建议如下:一、光有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重视经济体的自生的自我救赎的力量,如中小企业不断自我新陈代谢,是一种健康经济的力量,要 支持竞争,反对垄断。二、做大博弈的平台,无为而无不为,对消费者协会、NGO、行业组织、工会等自生组织,进行鼓励,并在信息、知识完全性上作文章,在长久的眼光中是一大利国利民之好手段,即反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逆向选择,从而对不良商人的有毒食品、对不法商人的不良坏帐、对整个经济走出寻租为王的坏环境,有大好处。而知识的完全性注重真正的教育和鼓励干中学。三、提高参与度,和开放性进入,只有让全部公民知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才是走出精英专制治理的传统困境唯一之途径。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就是说只有全部的公民都认识到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度,这是我们自己的困难时,我们才有希望走出传统的人治的弊端,从而不再弃船现象,转而同舟共济,这是由少数精英治理模式转而是平民治理模式的大变迁,也是历史潮流,可又怎么是一日之功呢?
                                                   
(二)我提倡的改革,一种危机下的变迁
        
在制度变迁上,有种重要的改革途径,即是危机刺激下的制度变迁。这种变迁往往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熊彼特在1929年大萧条时的乐观的态度:太好了,这是一场及时雨,可以让人冷静。
     
制度变迁中,最大的阻碍不是其他而是当事人的旧信念,认为旧模式是有效的,并以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为非常有说服力的数据。但是:一是危机是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它应对的是未来的挑战,过去的成功不能让我们成功面对未来,否则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大可躺在老祖宗的功劳薄上享受;二是旧制度的无效率往往在危机中才能受到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变迁原则,正如海水退潮时,才能知道谁是裸泳者一样。我经常担忧的不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必然发生,没有危机的发展,这是不可能的。须知,任何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对危机的挑战和克服上。我担忧的是决策者有没有意识到危机必然发生和它对改革的重要性,它传播旧信念无效率的信息,才能形成新的改革的共识;它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的启动机制,容易形成理性的改革预期,有危才有机。危机之前的任何改革,注定都不会受到如此有力的推动。
     
另一个杂感是在信息的认识上的不够重视,刚刚跟一位博士同学争论,他认为信息并不能导致有效率的行动,因为在中国的执法太难了,人们往往在信息对称时也无法改变什么。我的回答是理性预期的理论。在理性预期的理论基础上,任何理性人,只要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就会形成所谓的理性预期。而理性预期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形成,在主观上和客观上是高度一致的,即你形成的理性预期,在未来必定会实现。
                                                                 
(三)尾声
      
只是担心克强经济学代表的新政策要面临的挑战非常大:一般的规律,是没有危机的情况下,想推进大改革,非常艰难。才有顺其自然的说法,更加有改革要有天时地利人和,顺势而为,不可轻易人为推动的大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7-10 11:55:00
写了那么多,顶一下楼主。

你担忧说明你感到经济形式不好,但你的许多观点基本错误,属于新闻经济学,观点跟着舆论走,赶潮流,没有认识到若政策错误,危害更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0 11:56:48
“改革要有天时地利人和,顺势而为,不可轻易人为推动的大道理”。

---------------纯粹屁话。价值为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0 12:11:53
克强经济学,我个人认为比较类似墨克尔ZF的理念.
墨克尔ZF是现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坚持紧缩,作风强硬的ZF.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0 12:21:47
whitesoul 发表于 2013-7-10 12:11
克强经济学,我个人认为比较类似墨克尔ZF的理念.
墨克尔ZF是现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坚持紧缩,作风强硬的ZF.
墨是为了德国利益,把整个欧洲拖下水,与美国政策相比较,冰火两重天,难免有人要翻墨的东德背景,美国经济好转,欧洲现什么样子,低收入者、青年人、中产阶级都成为紧缩政策最大的受害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0 12:46:28
马列光 发表于 2013-7-10 12:21
墨是为了德国利益,把整个欧洲拖下水,与美国政策相比较,冰火两重天,难免有人要翻墨的东德背景,美国经 ...
使用刺激政策短期提高产出,哪个当局不会?
但是最终结果只不过是增加信贷,推高通胀,刺激结束经济依然打回原形.
刺激政策无法提高长期潜在产出,短期政策只不过是某些人提高政绩的政治手段.
-------既然你我想法不同,没必要再三追着讨论,没有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