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我就认识不少没名的,很有学者风范
没事儿就抛头露面的反而素质不高,不只是经济学家,什么什么大奖赛的评委也是如此;还有什么品的;还有那个不考虑听者感觉的高八度讲礼仪的,有好几次我吃饭差点吐出来,让人听的不刺耳也是礼仪吧............讲的最多都是些高中水平的知识
语言都是:我是这么琢磨的..........
真正的史学家都会很严谨的去论证。
而,大部分有素质的学者,对这些评论大都不以为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只有小部分被戳到痛处,伤了自尊才会愤愤不平。
还有,中国的经济学家阿菜真的很多。不信就看看有多少研究机制理论的冒出来吧,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文很实在,但是就此句如果斯密不说,难道市场就不存在了吗(或者市场对经济的贡献就没有了吗)?
看了你的阐述,我想封杀自己的言论,不过还是想说几句,今天的经济学家如此,是因为势利者对政治的妥协,理智的话,是不应该如此迁怒于你们,但是正如你所说的,所为和代价是成正比例的,符合经济学原理,如果是正面争论,谁敢?
这几天挺忙,就不和斑竹全面的讨论了。
就说两个小问题:
1、您举的例子有点问题:“如果第一个经济学家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详细的调研,认为在目前的财政预算下研究生应该以自费为主,而第二个经济学家头脑一热就说教育都应该免费。”
在这里如果把第一个“应该”换为“只能”,我相信是符合您的观点的。因为预算限制的概念一旦提出,经济学只能讨论最优问题,如果讨论制度策略问题,就不是经济学的问题了。换句话说,且不论您的这个例子本身的正确与否,讨论“应该”如何如何不如讨论在约束条件下(包括制度安排)的最优化,这种唯我独尊的“应该”正是经济学家自身思考问题的痼疾。我相信经济学家招人讨厌并非因为他善于分析,而是喜欢做主。
和您一样,我是公费的研究生,已经毕业多年了。又及。
2、“中国经济学家不是当权派,更没有垄断地位。因此,如果“经济学家”的头衔可以带来好处,那么优胜劣汰的力量一定不会导致整个群体都是“不合格的”。这本是最基本的经济学道理,可惜有些人即便读了哈佛的博士也没明白。”
中国经济学家是不是当权派,有没有垄断地位,我们可以不在这里讨论,否则就会出现假设的不同了。(不过袁剑好像有篇小文章的有小一段分析还是值得一看的。“***现象”和“主流”的危机)
即便是斑竹的假设是成立的,中国经济学家不是当权派,更没有垄断地位。市场就一定有优胜劣汰的能力吗?我们的经济学家劳动力市场“一定”是有效率的吗?劳动力市场本身“一定”不存在粘性吗?参与者的边际个人利益和边际社会利益“一定”相等吗?
如果这些回答都是“不一定”,那么,为什么“优胜劣汰的力量‘一定’会导致整个群体都是合格”呢?
其实您的文章中,大部分内容还是有道理的,只是好像在讨论中,您不知不觉地使用了“愤青”的思考方式,试图用“错误的手段达到正确的目的”。
作为70年代出生的国内知名经济学家之一,您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这些讨论中,是否会影响您将来的理论研究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17:08:00编辑过]
我一直以来怎么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呵呵~~~~·,果然我还是菜~~~~·
[em01]严重支出10楼的观点,帖子很有说服力,当然除了10楼指出的一些小缺陷以外,我是2年前研究生毕业的,也是公费的,我想说的,如果如楼主所说,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得出研究生应该自费,那么这个理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我想无非是理论指导实践,但是这个理论“研究生应该自费”能不能指导实践呢?如果能,也就是符合现实,那么就发表出了,如果不能,请放在自己的书桌里,否则,拿出来即不能指导实践,还招骂,何必呢?但是有人就愿意发表出来,为什么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个观点比较激进,发表出来就出名了,不管是好名还是坏名。我不是学经济学,只是说自己的粗浅的看法。请各位口下留情,如果有错误,还请海涵。
PS:中国真正懂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有几个呢?请各位看官思考?
经济学家也是人,理性的经济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其逐利行为本身更是符合经济规律,无须用道德等非经济因素来加以约束。问题的关键是,这种逐利是否最终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利益,增进他人的利益,若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也无需愤懑;若答案是否定的,则值得我们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和框架内来思考其原因与弊端及改进方式。对经济学者而言,所有的争辩需是建立在相关经济思考与分析基础之上。跳出这一框框的讨论并不是经济学者们所擅长的的。
目前的这种“部分官员与经济学家是二奶,被权贵与资本家所保养”的言论,所折射的问题似乎反映了这一点:旨在证明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相一致的“看不见的手”原理存在失效的一面,这或许也是斯密在写《国富论》之前,先写《道德情操论》的理由,或许他认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是经济人在道德上都有一定的水准。这进一步反映,我们所争论问题的核心可归在于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假设上,这一点看来争论各方都忽视了。
我觉得经济学家没事别瞎谈敏感话题,有那功夫不如多在专业上精益求精。一个人有很多身份,经济学家的特殊身份只是作为经济学家这个人的众多身份之一,当他(她)们以其它身份(比如行政职位身份、普通大众身份、某利益主体代理人身份等)行为的时候,外界还是以他(她)是经济学家的身份为前提来评判其行为,这样就把经济学家搞臭了,我想这也是搞臭中国经济学家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原因之一,
当然背后是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总喜欢不务正业做经济学本业研究,而喜欢游戏人生,把自己的身份、职业等广泛化,这样就强化了上边我提到的搞臭机制,为这种搞臭机制的作用提供了土壤了。
不知道聂博士是否同意这种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18:26:57编辑过]
不能怪网民与媒体,只能怪经济学家自己说话不注意影响,还有缺乏职业道德,比如说国外的学者发表成果必须证明没有接受利益相关体的赞助,国内太自由了,很多所谓经济学家说话明显是站在开发商等利益相关体立场发表言论。
一句话:如此下场,纯属咎由自取!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