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522 52
2013-07-28
受凯恩斯思想影响,美国和英国都曾经缩小过贫富差距。但凯恩斯缺乏共产主义思想,不能彻底解决危机,美国和英国又出现了反复,形成了里根和撒且尔的私有化运动,结果是撕裂了美国和英国社会,导致了两极分化,最终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7-28 15:04:55
里根政府和撒切尔政府之所以搞私有化是因为他们发现前任为对抗苏联的强大,不得不倚重人民大众,从而为拉拢基层群众而搞的国有化和高福利制度搞过了头,反而扼杀了生产效率和劳动积极性。
和苏联一样,美英70年代所犯的错误都是误把国有化当做了公有制,误把国有化当做了提高人民大众最基本福利的手段。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里根和撒切尔政府的前任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是被完成了的。自从芝加哥——麻省学派在和新剑桥学派的论战彻底失败后,70年代欧美西方政府则是从其他方面继续并最终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那种市场经济的否定影子直到去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依然可以看到。因此,里根——撒切尔政府的将原本国有化了的企业私有化,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期间包含了很多限制措施的。这和我们这里将原本全民所有的企业私有化纯粹是就地让管理该企业的官僚接手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说里根——撒切尔那场私有化导致了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有点牵强。

那么2008年的金融海啸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这里用最少的词句最粗略介绍一下:
上接里根政府最终赢得了冷战。里根政府赢得冷战的法宝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高福利但要求高效率,通过高效率启动高科技(也许大家还记得星球大战计划)。高福利高保障下效率更高的理论基础其实来自马歇尔,并在里根——撒切尔那里得到实际可行的印证。这种高效率所带来的高产出绝不仅仅是简单数量的累加,更是创新的摇篮。这也是为什么里根政府有底气发动星球大战计划的根本原因。
冷战的结束使得这种巨大的生产潜能在军事上一下子失去了必要性,随之就是老布什政府先借助海湾战争消化简单数量下的堆积,而其继任——克林顿政府则致力于将军事方面的产能和技术转向民用。这就是克林顿政府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物质保障的知识经济概念。(知识经济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本质介绍从略,大家自己见仁见智)
2001年,信息高速公路所仰赖的IT业在美国发生产能过剩(想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微软在2001年及其之前两年间密集推出的me,2000和xp三个操作系统)克林顿的继任者小布什在上任后不得不将推动经济发展的视线转向传统制造业。但是传统制造业和IT业最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极其依赖土地资源。(想一想IT业的发展所需要的土地投入相比传统制造业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经济发展中一旦依赖土地资源作为动力源,那么必然导致房地产业的过度膨胀。
在2001~2008年之间,美国的房地产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过剩。到最后两年,房地产业所依赖的金融业最终动脑子让刚到美国不多久还买不起美国产业的移民也“被贷款”而住得起大房子了。这些被贷的款转手卖给其他国家的银行。当贷款到期时,竟然不得不靠印钞票来还债,于是“海啸”爆发。

其实大家不难推延个3~5年,看中国即将或者说正在爆发的金融崩溃。
我们自从J——Z zhengfu 开始唯美国发展马头是瞻,2001~2004是我们IT业发展最火爆的时候(大家记得那时候就连卖电脑的,每月没赚到20K都认为自己赚少了)。这个势头到2005年衰减下来。太多的企业盲目上ERP等软件系统,但内部管理理念之落后使得软件对企业的效率推动几乎为零,而为上软件所增加的购置费、机构增设、日常维护等项目完全收不回来投资。于是我们开始和美国一样转向制造业。不健忘的人或许还记得樊纲等大肆鼓吹我们要成为制造业大国之类的演讲和煽动也就出在2005~2008年之间。糟糕的是,中国的制造业纯粹就是堆人的制造业。大量企业宁可招人代替机器来进行产能扩充成了我们这里制造业发展独特的风景。在西方用重型机械来做的事情,我们这里的资本家雇佣更多的人来做,因为我们这里劳动力便宜,于是,眼睛里只有钞票的中国资本家就只考虑赚钱不考虑后续发展了。
招募更多人的直接后果就是首先要满足这些人的住。于是房地产业开始腾飞了。而这条恶龙一旦起飞,要把它打下来就难了。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那里,高盛、大魔们竟然有这个魄力让美国的穷人先住进去,然后他们让别国来埋单。我们这里的资本家有这个素养和素质吗?

写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引出很多很多话题来新开帖子了,就看我们这里多少人有这个水平来开这些帖子,而我只负责最最概括地说一下事实动态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8 15:40:27
前不久,撒且尔夫人去世,英国人对她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9 13:28:37
评价一个人最佳的时间段往往是在他死后50~300年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9 14:14:14
Rousseau 发表于 2013-7-29 13:28
评价一个人最佳的时间段往往是在他死后50~300年间。
有理,但英国病和美国病了也有几百年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9 14:24:00
赶着驴车的乡巴佬,看见高速公路上的车祸,于是洋洋得意地说:看,还是土路好,还是驴车好。突然之间,城管来了,没收了老汉的驴车。这乡巴佬摸着头上的包,小声嘟哝:俺没超速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