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经典定义是等价交换物。商品的经典定义是用于交换的物品。从定义上看,可以推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实际运用中,货币和商品并不能绝对的分开。假定有三个临近村落分别出产桃子,梨,和西瓜。假定4个桃子,三个梨,一个西瓜都需要十元钱。此时,你用十元钱去买4个桃子或三个梨或一个西瓜,这十元钱就是等价交换物。假如出产桃子的村落的村民,他拿4个桃子,去交换三个梨或者一个西瓜。那么这四个桃子同样也是“等价交换物”。从二者的经典定义上,货币和商品是无法区分的。我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普通商品同样可以是货币,只是货币功能不理想。在商品交换的远古时期,也就是“以物易物”时期,所有的交换物都同时是商品也是货币。纵观货币进化史,有一些商品渐渐变成了,大家都愿意持有和交易的物品,它们渐渐脱离普通商品,而成为一类特殊商品。为什么会这样了?这是商品交易演化的结果。商品交易中的生产方,如果想在商品交易中获利,必须生产受大众欢迎的产品,这样商品本身就发生了和达尔文自然选择相类似的过程。演化的结果就是各种商品占据了各个生态位。有一些产品,比如人参燕窝,受到了有钱人的喜欢,但不大喜欢持有,穷人虽然也喜欢,但基本不会购买或持有此类产品,它们就是奢侈品。有一些商品,比如土地,受到所有人欢迎,大家也喜欢持有,但不会频繁交易,它们就是投资产品。由于商品本身的特性或者消费者的偏好,使得成功商品的交易范围与频率是完全不同的。总有这样一些商品受到所有人的喜欢,也都喜欢持有,同时交易的频率也是最高的,比如黄金,白银,它们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投资品和货币。从这个角度说,理想的货币其实就是受大众欢迎且交易频率高的商品。
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武力和剥削。奴隶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用什么方式来获取财富了?武力可以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强制劳动和垄断资源是对本国下层人民的剥削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对热销商品的垄断以及收取商品生产及交易过程中的税费成为更加可行的方式。土地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必备要素,盐等商品是最受人们需要商品,而黄金,白银是最受人们喜欢且交易频率最高的商品。做为一个最大化榨取他人的剥削者,控制这些商品的生产,交换,是非常理想的方式。但是有一种东西它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剥削效率,降低的剥削成本,还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它的名字叫纸币。
纸币之前,还有一种过渡性质的货币——铸币。其金属成分的价值低于其购买力,而纸币的出现,则将二者矛盾推至极点,纸币自身几乎没有价值,但却可以换取商品,换取商品的价值大小仅与其标注的数字大小有关。在阐述纸币的本质之前,让我们先讨论2个概念,价值和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其中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就和价格就难以统一,如果突然出现一个大金矿,就会引起黄金价格大幅下跌,而生产黄金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没有减少。所以马克思的价值定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没有意义的。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定义,物体的价值就是该物体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因此价值主要决定于对于该物体的需求,而不是供给。有些经济学者经常把价值等同于价格,不论该交易市场竞争与否。此定义对于货币分析比较有用,我在以后的分析中将采用此定义。使用价值的定义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价值一起,构成了商品二重性。了解二者的定义,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纸币是否是商品。首先纸币有使用价值么?构成纸币的纸张对人来说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当然你可以用来点火,在这里就忽略不计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使用纸币了?既然我们使用了,不就有使用价值了么?那么它有什么“效用”了?纸币它满足了人们交换的需要。它提供了一切商品,黄金,铸币都不完美的便利性交换效用。交换是人类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所以纸币是有使用价值的(但是这种使用价值是价值赋予的)。同时按照价值定义,纸币也有价格,虽然他的价格是由其他商品或货币来衡量的。所以纸币具有商品的属性,也符合商品的定义,除非可以改变商品的定义,否则它就是商品。
有相当部分的经济学人士,并不认同纸币是商品。例如马克思认为,“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成为价值符号。”“纸币流通的特珠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来说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早期的纸币从设计上来说,也是严格对应金属货币,中国早期的商人自行发行的交子,便于人们携带,可以向交子铺兑换现钱。
但是人们发现,纸币不一定要与黄金一一对应,只要人们普遍接受了这种“货币符号”,那么“货币符号”的价值多于黄金价值也没有关系。现代社会纸币的价值总和,远远超过了黄金,白银这些传统货币的总和。马克思“货币符号”理论只能解释早期的纸币现象,(也确实是设计初衷),但却无法解释纸币的后期发展。唯一可以解释的理论就是承认纸币就是货币。为什么早期的“货币符号”最终直接演变成了货币了?这需要从2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黄金的制造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后来商品的交换发展速度。第二,从本质上来说,黄金并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都是人类心理层面赋予的,纸币发行者只要把握了价格心理层面的秘密,就可以让纸币取代黄金。当发生上述第一种情况的时候,黄金就会通过升值来平衡社会商品的交易量的扩大,而一旦黄金进入升值通道,人们就偏向于持有黄金,这就反过来影响了市面流通的黄金数量和流通频率,货币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公平的价值尺度,如果获取这种价值尺度的代价过高,那就威胁到商品交换的公平性,从而影响到商品的交换。当金价高企时,市场会倾向于采用更便宜的货币来达成交易,银,铜,铁会逐步取代黄金位置以降低交易成本。而纸币无疑是最高效的。但仅仅有交换的便利性是不够的,如果不能保证持有纸币的利益,那么纸币就不会成为货币,而只是废纸。如何保证持有纸币的利益了?这就涉及到第二个方面。我们知道黄金没有什么使用价值,虽然上文中提到的交易的便利性是货币的使用价值,但这一使用价值是在社会广泛认可其价值之后才拥有的,也就是这一使用价值不可能赋予金初始价值。那么金的价值从何而来?是因为金饰品很好看么?显然不是,金主要价值来源于它是一种大众认可的,稀有物品(在金拥有初始价值之后,交易的便利性的使用价值也推高了金价)。因为金有很高的制造难度,这一点保证了他的数量增加上是缓慢的。纸币的发展是一个巧合,但也是需要符合人类心理层面的需求特点才可以成功。首先,早期的纸币是代表金银等行使交换功能的权证。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将对金银等价值的认知转移到纸币身上。以至于一定程度的超发,也不会让人们改变其价值认知。当国家介入纸币的发行之后,一方面,国家控制的资产可以以相应的纸币价格出售,为纸币提供了新的价值支撑。即便货币发行量超出了国家控制的资产量,国家持续获得税收的能力也为纸币提供了价值支撑。最后,当纸币获得了大众认可,那么纸币的行使交换功能的使用价值也提供了价值支撑。同时纸币还需要模仿金银的另一个特点:制造难度足够到能有效控制总体数量,核心在于数量。这一点上,国家严厉打击制造假币行为,同时纸币制造是高难度的工艺与科技,让人们可以轻易的甄别假币。只要国家根据商品的交换规模合理的控制纸币的发行数量,那么纸币的价值就会稳定。
在人类商品的历史上,纸币无疑是最成功的,不过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他仍然面对着很多挑战。即便是今天的社会,纸币仍然不能涵盖所有交易。现实生活中的人情来往;男性购买婚姻权利的时候,往往使用房屋权利来交换;大型企业的购并过程中,换股是常见方式。这当中原因有很多,人情来往不使用纸币,是社会文化不认可赤裸的价值尺度介入。企业并购不使用纸币(纸币符号),是因为货币的介入反而会提高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当社会交换意愿大幅下降的时候,纸币的使用价值会下降,此时如果不能保证货币的持有利益,人们就会倾向于购入预期更有持有利益的商品。此时货币就会贬值。在中国,房地产对于纸币就存在这种威胁。最后,也是纸币未来面对最大的威胁-----虚拟货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虚拟货币成为一种新的可以提供价值尺度的商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比特币,Q币,游戏中的道具币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货币的竞争不仅仅是发生在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而是以私人资本和科技组织创造的虚拟货币与代表国家权力的纸币之间的竞争。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将把货币带入怎样的未来?未来如此美妙,正是源于它的不可预测,唯一可以断言的是:货币的竞争还会继续下去。
引用
货币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2%A8%E5%B9%A3
纸币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B8%E5%B8%81
价值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B7%E5%80%BC
使用价值http://baike.baidu.com/view/425389.htm